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杭州二中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卷 含答案

浙江省杭州二中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卷 含答案

2012学年杭二中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卷语文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和姓名。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上交试题卷和答题卷。

一、(18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混.沌(hùn)后嗣.(shì)不露.声色(lù)B.菲.薄(fěi)恫.吓(dòng)山如斧削.(xiāo)C.搪塞.(sè)载.体(zài)抹煞.动机(shà)D.阜.盛(fù)遛.鸟(liù)汗流浃.背(jiā)2.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缔造沉湎义愤填膺礼上往来B.祥和恻隐烟熏火燎一笔钩销C.陶冶喷薄经世致用粉妆玉琢D.抉择蛰伏浮想联翩纨袴膏梁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谣言是更可怕的“禽流感”,因为“禽流感”的只是人的肌体,而谣言则动摇了人的精神意志,其引发的社会恐慌比禽流感病毒本身更具有破坏性。

②大哲学家、大科学家认为美是难以定义的,门外谈美的人就不必讲究美与审美的定义、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了。

Ks5u③从事时尚产业,只有不断创新,不断颠覆自己,设计出的作品才可能是的优秀作品。

Ks5uA.侵蚀尚且出类拔萃B.腐蚀尚且鹤立鸡群C.侵蚀况且出类拔萃D.腐蚀况且鹤立鸡群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Ks5uA.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俄两国应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及国际关系准则,为促进世界的繁荣、稳定、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Ks5uB.P2P(个人对个人)的融资模式是指在没有抵押、没有担保的情况下,以双方可以接受的利息向陌生人借钱,或者把钱借给陌生人的这样一种网络交易平台。

C.《全宋文》的出版,对于完善宋代的学术文献、填补宋代文化研究的空白、推动传统文化研究的意义特别重大。

D.参赛作品有些还没有跳出概念化、简单化的窠臼,创新含量不高、制作粗糙笨拙、亲和力不足、时代感不强等通病普遍存在。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只选做三小题)。

(3分)①苟以天下之大,,。

(苏洵《六国论》)②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张溥《五人墓碑记》)③,凝绝不通声暂歇。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④?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

(柳永《雨霖铃》)6.请简要概括以下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25字)(3分)某网友呼吁“无座火车票应该半价!”的微博在短短几小时内被转发近16万次,赢得近4万条评论。

“人民日报”“新华视点”等媒体微博也随即发起相关讨论。

某网站投票显示,近8成网友支持站票半价。

铁路部门相关人士表示,根据目前实施的《铁路客运运价规则》,车票价格主要是依据其距离长短来制定的,距离长票价就高。

“无座票”是目前铁路运力和供需还存在矛盾情况下的“折中”办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不卖站票,很多人都回不了家”。

□□□□□□□□□□□□□□□□□□□□□□□□二、(20分)Ks5u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而善遇之。

”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素善.留侯张良(友善,交好)B.张良出,要.项伯(邀请)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感谢)D.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合力)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予犹记周公之.被逮B.臣为.韩王送沛公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C.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德不厚而.望国之治D.因.言曰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分)(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分)10.在《鸿门宴》中,司马迁善用对比手法刻画刘邦、项羽的形象。

请结合上面的文本举出两例并加以分析。

(4分)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6分)落叶(晚唐)修睦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翻思:思绪翻飞。

向:先前。

11.赏析诗歌中落叶的形象。

(3分)1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3分)三、(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9题。

(一)中国人为何缺乏阅读的习惯中国人缺乏阅读习惯,是近年常使我困惑的一个现象。

按理说,中国传统本来是很尊重文字和书本的。

许慎说,文字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不是简单的记录工具,而是载道之器。

在民间,自明清以后,惜字会一类组织广泛建立,虽与科举这一功利性目的相关,其理论依据和经典所述仍是相通的。

同样,读书这一行为也具有极重要的象征意义。

苏东坡言:“人生识字忧患始。

”读书人一旦建立了“士”的认同,自要超出小我,担当起“澄清天下”的使命。

不过,晚清以来很多读书人认为中国人识字率太低,导致知识无法普及,成为近代贫弱的一个主因。

他们经常提到的一个对比是,日本的下女、车夫都能看书读报,所以国家才强。

然而,随着教育普及的目标日渐完成,中国人的识字率空前提升,读书看报在技术上绝对不是一个问题了,阅读却仍是稀见的行为。

说来吊诡的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恐怕恰与现代教育的普及有关。

在这种教育观念中,文字那与“道”相关的神圣性被褫夺了,而被当作一种简单的记录和沟通“工具”,“读书”也主要被视为儿童进入社会获得职业之前的知识和技能培训过程。

这只要看我们老是宣传“知识改变命运”即可知。

其实,知识自身未必能够改变命运;真正改变命运的是,人们读书既久而习得的一种健全的人生态度。

但时下所谓“教育”,并不注重人心灵的培育,实际不过是“教学”而已。

如果读书仅仅被视为一种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手段,而不是人和“道”沟通的中介,则学生一旦毕业,自然感到修成正果,无需读书了。

今日也有人提倡学校毕业后还要接受“继续教育”者,或者呼吁建立一个“学习型社会”。

不过,看他们的论述,其所谓“教育”和“学习”,大抵仍是知识和技能的补充。

这或者可以帮人在社会上“安身”,但绝不会帮人“立命”,而人在简单的物质生存之外,总是会遇到这个更为“抽象”的问题的。

可是,学生在学校里并未受过这方面的训练,毕业之后面对“异己”的社会,仍会不知所措。

这类悲剧近年我们已看到太多。

Ks5u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进一步导致了中国人阅读兴趣的丧失。

三十年前曾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格言,这些年已少有听到,但那里体现出来的取向仍在。

在应试教育中,惟一重要的“书”便是教科书和习题集,其他与考试无关者,都被视作“闲书”,最好不读。

这样,学生不但无法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且根本可能认为读书是一件枯燥无趣的事。

我相信一个有着良好阅读习惯的人,对生命的理解总会比别人多一些层面,更为精细,也更为通达。

即或是流行小说,有时也令读者灵光一闪。

倘由此起步,再上层楼,有一天在下水道里也能被黑格尔照亮,自然更佳。

13.第一段中引用许慎和苏东坡的话,其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14.“中国人缺乏阅读习惯”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2分)15.探究“有一天在下水道里也能被黑格尔照亮,自然更佳”的涵义。

(3分)(二)唐朝的潭水邸玉超唐朝的那池潭水,越千年了,依旧清且涟漪。

昨日发现,那潭水经雾雨雪霜几多形态变化,已从永州流到我的舍畔。

只是潭中原来那百许头鱼已不见踪影,恍惚的还闪两尾亮儿,疑是柳宗元游移的目光。

流水不腐,铁梨木刻印的宋版书虽然已经发黄,但时间的木纹仍然清晰,斑驳的是盛水之岸。

人都是有些私心的,能与别人共享的东西不多,似乎唯有苦难与文章,才好共同分享。

柳河东先生的文章早年在校时都是读过的,那时心智懵懂,读时囫囵吞枣,读后过眼云烟。

体味了人生冷暖,积淀了岁月沧桑,而今重新品味,自然有更深切的感受。

唐时的永州,是挺偏远荒蛮的。

被贬永州后的柳宗元,有点山野农夫的样子,茅舍旁栓着倔强而冒失的毛驴,篱畔的野草出没着黑质而白章的花蛇。

他的心情一定很糟糕。

从古至今,有几人能做到宠辱而不惊的?何况那么显赫的达官贵人。

好在文人的优势在失势时真正显现出来了。

寄情山水,柳宗元的眼睛立时明亮起来。

《小石潭记》,全文一百九十三字,除去文末记述同游者的文字,实质只有一百六十七字,却写活了一溪水,画活了一潭鱼。

那溪如鸣佩环,隔着缜密的竹林,老远就能听到其清脆悦耳的声响。

汪积成潭,水清至透明,甚至虚无:“鱼皆空游无所倚”。

日光直透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潭底为坻、为屿的石上,伴青树翠蔓的倩影摇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