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反对比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请用正反对比的方法,为下面的文 段添加论证文字,使观点得到论据的支 撑。 • 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两粒种子躺在泥土里,春天到了, 一粒种子破土而出。而另一粒种子说到: “我没那么勇敢。我若向下扎根,也许 会碰到岩石;我若向上长,也许会伤到 我的茎。”于是它甘心呆在泥土里。几 天后,它被一只母鸡吃掉了。
【课后练习一】
• 请用正反对比的方法,为下面的文段 添加论证文字,使观点得到论据的支撑。 • 观点:凡事在于“为” • 彭端淑在《为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 事:四川边远地区有贫富悬殊的两个和尚, 都想到南海朝圣,富和尚几年间一直打算 雇船顺江而下直到南海,而最终没有去成; 穷和尚却凭着一只盛水的瓶和一只讨饭的 钵,步行到达了南海,并且胜利返回。
• 参考:富和尚未到达南海,而穷和尚却最 终到达了,这是为什么?根本原因就是穷和 尚不达目的不罢休,朝着自己的目标脚踏 实地地去做,一步一个脚印地奔向了目标。 而富和尚只有美好的愿望,却不能付之于 实际行动,所以,他最终没有去成南海。 看来“为”与“不为”大相径庭,因此, 凡事在于“为”。
• 参考: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一颗种子敢于面对 挑战与困境,破土而出,为自己开创了一个美好 的未来。而另一颗种子,却害怕挫折与磨难,甘 心呆在自已的“安乐窝”里,结果埋葬了自己。 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可以看出,困难与 挑战虽往往给人以挫折,却也可以催人奋进,给 人以力量;而安逸与保守虽可以暂时保身,但最 终却使人堕落而遭淘汰。有一句话说得好:苦, 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蜜,可以养人,也 可以害人。可见: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用对比论证的手法,为下面的材料加上分析的句子
• 论点: 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 材料: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 他们二人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 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 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 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 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施展其才 能。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 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 齐军才有了马陵道之胜。(材料句)
示例
• 论点: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 范例: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 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 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偏听偏信,而且缺乏 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试想孙膑在这么一个 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齐王任贤用能,身 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 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 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正反对比论证
知识概述
• 正反对比法,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 物进行比较。 • 对比有纵比和横比两种。所谓纵比,是指时间上 的前后时期、事物的前后阶段的对比。如用八旗子 弟前期能征善战、建功立业与后期纵情享乐而丧权 误国对比,可用来证明“创业而不守业就会有亡国 之灾”的道理。 • 所谓横比,是指同类事物间的对比。 • 正反对比式的结构,既可以体现在段内句与句之间, 也可以体现在段与段之间。简单地说,就是“正面 说了反面说”或“反面说了正面说”,它对于议论 的深入,论点的突出,说服力的增强,都是有莫大 的裨益的。
• 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时,要防止出现两种弊 病: 1、 生硬对比。有些同学正反对比时只 将两件事物照章写上,看不出其可比之处, 不知为何而设;有时更是生搬硬套,令人 不知所云。
• 2、 不加分析。即不注意在比较上下功夫, 未能指出其相异之处以证明观点的正确。 • 相比前一种失误,这更是通病。
• 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 确定是否运用对比论证。进行对比要阐述的道理 是什么,一定要心中有数。 二、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用作对比的事物必 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如果两种事物间缺乏 一定的可比性,就缺少了对比的依据,也就达不 到有效论证的目的。 三、要有相同的对比量。如果论述时从正面讲 了两个方面,那么用来对照的部分一般也应该从 反面讲两个方面。这样不仅对比相应均衡,而且 能使文章眉目更为清楚。 四、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把蕴含 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比是基础,议 是升华。因此,对比后要旗帜鲜明地作出评价或 得出结论,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学然后知不足,首先必须学,而且要 不断地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多的知 识,才能更感到自己的不足,也只有永不 满足,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 进取。鲁迅先生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 轮。”列宁说:“最有害的,就是自以为 我们总还懂得一点什么。”巴甫洛夫说: “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 知道。不管别人怎样器重你们,你们总要 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没有知识。'”这些教 诲,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要不断进取, 永不满足。

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惟 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知识比作那渠中 的清水,那么学习就是知识源泉的源头。 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使知识的源泉 永不干涸,永远流出清澈的泉水,浇灌出 智慧的花朵,结出丰收的硕果。
• 本文思路结构: • 引论 类比引论法 类比体 雄鹰搏击蓝天小溪奔入大海 • 本论 反面论证 反面提出论点 不学习也就不会感到不 足 反面说理 比喻论证 井底之蛙 反面举例 江郎才尽楚人学舟 正面论证 正面提出论点 学然后知不足 正面举例 芝诺的言行 正面说理 鲁迅语列宁语巴甫洛夫语 • 结论 引用:朱熹诗比喻: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使 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

相反,学习就能使人感到自己 知识的不足,学得愈多,就愈感到 不足。著名科学家芝诺曾经用一个 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他用 一个圆的内部来表示自己已掌握的 知识,而用圆的外部表示未知的知 识,他说一个人知识越多,这个圆 就越大,这个圆的周长也就越大, 与未知域的接触也越大。因此,他 对他的学生说:“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不知道的东西比你们多些。”这 位科学家正是始终不满足,不断地 进取,才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
【课堂练习】
请用正反对比的方法,为下面的文段添加论证文字, 使观点得到论据的支撑。 • 观点:勤能补拙 • 就拿我国明代的张溥来说,他小时候很“笨”, 别人读一会儿就能背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 才能背下来。但是,他并没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 先认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声朗读一遍,然后烧掉, 接着再抄。这样,一篇文章往往要抄六七遍。后来, 他逐渐变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26岁写下了名扬天 下的《五人墓碑记》。 • 相反,仲永5岁就能赋诗,可谓天赋出众。凭着聪 明,他父亲带他四处作诗炫耀。仲永再也不思进取, 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
• 参考:不难看出,张溥虽然很“笨”,但他肯 勤学苦练,正是勤学苦练才使他的文思变得逐 渐敏捷起来,26岁就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 人墓碑记》;而仲永虽然天赋出众,但他后来 不思进取,不能做到勤学苦练,因此,长大以 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由此可 见,尽管先天智力因素的差异不可否认,但后 天的勤奋则能弥补先天智力上的不足。
• •
本论
有些人往往不愿意学习,不愿学习当然就与 未知领域接触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领域是多么 深远奥妙,自然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为 自己还很有知识。这正如井底之蛙,不愿跳出井 口,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鸣得意。我国南朝梁文学 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被誉为“江南才子”, 后来他不思进取,不愿继续学习,最后留下了 “江郎才尽”的笑话。我国古代还有这样一则寓 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学习驾船的故事。起初他 的师傅在平静的水面教他,不几日,他便能操舟 自如。于是他以为自己“尽操舟之术”,不愿继 续学习,就辞别了师傅。后来他驾舟到江里去, 江里浪涛翻滚,他只落得“四顾胆落,坠桨失 舵”。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深入学习就不能找 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
正反对比论证运用的基本思路
• 在段的起始部分确立论点以后,如果在展开部分举出性质 不同的事物(即事例论据)作论据,就应采用 “求异归纳 法”布局展开分析论证。 • 求异归纳法也是以事物的因果联系为依据的,具体步骤是 “由同到异”。即先阐述不同性质的两种(或几种)事物各 个相同的侧面,这些侧面一般是非本质的,这是“摆事 实”;然后把这些非本质的相同侧加以比较,分析推理出 在本质上不同的一点,这一点便是论点成立的原因,这是 “讲道理”。推理过程也是“从个别到一般”。
结构:
引论:(提出中心论点) 本论: 论据(正面事例1)+分析论证 过渡段:承上启下 论据(反面事例1)+分析论证 结论:(照应全文)
• 学然后知不足 • 引论 雄鹰只有当它搏击蓝天时,才知 道天空是多么辽阔,而自己又是多么 的渺小;小溪只有在奔入大海时,才 知道海洋是多么宽广,而自己又是多 么微不足道;同样,一个人只有当他 学得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 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 了,他才懂得要永无止境地进取,用 句古人的话说,就是“学然后知不 足”。• 以《宽容是一种源自德》依据唐太宗和慈嬉的事例分分 析。
• 可用材料: • 唐太宗:在唐朝王室争权中,魏征曾鼓动 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 变夺得帝位后,不计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征 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 秦王嬴政:听取了李斯“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应其深”的喻谏,收回逐客令,实行不计 前怨的政策,得李斯等一大批客臣的支持。 • 慈禧太后:仅因为与一大臣下棋时,对方 无意中说了一句:“我杀老佛爷的马”,就勃 然大怒而起,“你杀我的马,我杀你全家”, 于是这位大臣被满门抄斩,惨不忍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