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饮酒》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饮酒》课件

心远与地偏又是什么关系?这里揭示了一个怎样的 人生哲理?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 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 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 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感士不 遇赋》),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 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 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 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人境庐诗 草》,即取陶渊明诗意。
2.“心远地自偏” “远”的对象是什么?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论诗》
“采菊”是俯,“见南山” 是仰,俯仰之间,南山的美景 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 相合,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 之境”,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 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怀。
悠采 然菊 见东 南篱 山下
这是千年以来 脍炙人口的名句, 名句名在哪里?
①刻画出一个采菊形象。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 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 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 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 却不知怎样表达。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东篱
•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 篱 ——白居易
•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 袖 ——李清照
•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 东篱
——《红楼梦》
菊的意象
•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4.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恬淡 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陶渊明现存的作品,大都写于归隐之后,有诗一百 六十多首,辞赋散文等十多篇。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写 农耕劳动,写与农民的交往,写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景 色,着力表现了自己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情意真 切,格调清新,简洁含蓄,富有韵味,称为“田园诗”。
他是我国田园诗的鼻祖,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 谢灵运合称“陶谢”。
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 超凡脱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句和“问君何能 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是什么关系?
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 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 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 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 他们没有纠缠了。(由果及因)
“采菊东篱下”,为何偏采“菊”? “采菊”这 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ⅰ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隐逸者也”,“晋 陶渊明独爱菊”。 ⅱ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耿介; ⅲ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高洁。 ⅳ唐元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 与自然,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与惬意。
“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 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 菊时的心境相映衬,准确生动的表现了诗人悠然恬 静的心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 才有意去望,就失去了一种自然的意趣,体现不出 物我合一的境。
采菊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 “而无车马喧”呢?
“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 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 客,看淡了功名利禄。
知识链接: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
饮酒(其五)
1.诵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 选 自 钟 嵘 《 诗 品
古 今
渊 明
——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 说名潜,字渊明,谥号靖节,人称靖 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 辞赋家。浔阳柴桑人。曾祖陶侃曾 任东晋大司马,父曾任太守一类官 职。渊明八岁丧父,家道衰落,日 渐贫困。曾几度出仕,任过祭酒、 参军一类小官。四十一岁时弃官归 隐,从此躬耕田园。
《饮酒》小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 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辞无诠次。遂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比:近来
诠次:次序
饮酒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 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 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 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近及远, 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 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 境。
主要作品
文:《归去来兮辞》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诗:《归园田居》 《饮酒》 《读山海经》
(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两类)
风格上陶渊明大多是 “悠然见南山”式,表 达闲适之意,也偶有 “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如《咏荆轲》《读山海 经(精卫衔微木)》等, 寄予抱负,颇多悲愤慷 慨之音。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 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 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 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 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 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 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 恬静的心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