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方言的保护与传承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如皋分院中文与社会科学系徐静静【摘要】近几十年来,我国在各地大力推广普通话,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方言的发展。
针对这种现象,社会上出现了若干观点,部分专家认为大力推广普通话可以完成民族语言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而另一部分专家呼吁保护方言这种历史文化的载体,在传承和保护方言的同时合理推广普通话。
本文试图从以上几种角度出发,对方言的存在意义进行讨论,进而对如何保护传承方言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方言;现状;保护与传承一、引言方言的起源应该就是语言的起源。
最先的方言实际上就是语言,当然,最先的语言实际上也就是方言。
语言刚刚产生,分化与统一都还谈不上,语言和方言就是一致的。
语言的统一和分化,往往和社会的变迁联系在一起,社会的变迁,语言就发展、变化,逐渐就产生了语言的分支———方言。
二、我国方言的现状我国的汉语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由于历史与地理条件的影响,根据语言特点可分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
有此可以看出,汉语的分布也存在相对分散的南北差异。
为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大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普通话。
语言交流的障碍消除了,普通话成为我国正式的官方语言。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竟将其与保护方言对立起来,致使近年来中华民族语言的多样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很多地方的方言都在逐渐消失,一些少数民族甚至发展到了只有几个年过古稀的老人还会说方言的情况,一旦这些老人百年之后,这些地方的方言也将彻底成为历史。
方言日渐衰微,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普通话的冲击:大力推力普通话是现代人交流的大趋势,而且讲普通话是从孩子抓起,这固然是件好事,但随之也会带来方言的萎缩。
2、部分人主动选择放弃方言:农民进城打工者遍布中国甚至世界,一些青壮年纷纷告别了故乡走进了城市,在家留守者大多数是老人。
随着国家逐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给这些打工者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于是这些打工者进入城市后更愿意在城市扎根下来,自然而然的就放弃了方言,从而讲起普通话。
3、以普通话为主流的交流日趋密切:我国的大交通已经建成立体便捷的交通体系,全国各地的县级以上城市都慢慢加入了这样便捷的交通网,交流联系上日益密切,民众迁移变得更加容易,各地都可以逐渐成为一个个不同大小的移民区,这更加速了方言的消亡速度。
4、以普通话为基础的外语热潮兴起:近年我国的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必然会掀起一股又一股的外语热,讲外语及外语的翻译也是以普通话为基础,所以这也会加快方言的消亡。
5、对方言认识不足:现今仍有很多人认为方言会阻碍名民族社会交流,忽略了方言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一味对方言抱有排斥态度,造成方言影响日渐减小。
三、方言的存与废(一)方言灭亡说方言的产生和保护主要是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地域隔绝等原因,随着现代社会交往发达、人口流动频繁、传媒日益渗透,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生活方式受到推崇,而对现代生活的模仿与向往加速了网络语言和大众流行语言的入侵。
普及推广普通话,只能使孩子远离自己的母语——方言,很多年轻人不再熟悉本地方言土语,因而方言的话语空间越来越小,生存空间越来越局促,失去了方言的地域文化色彩。
一部分人甚至断言因为普通话的盛行,方言在下一代会逐渐消失。
(二)方言过盛说也有人说过,近些年虽然国家一再大力推广普通话,但是各地方言各自独立发展的势头仍然没有减退,很多地方尤其是南方各地自成一派,因为所说的方言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排斥,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有着极强烈的地理优越感,而不发达的地区又有着一定仇视排斥心理,在合作上难免心中存在隔阂,严重影响了各地区人民之间的团结与共同进步,大大分散了名族的凝聚力。
为了所谓的保护方言,影视传媒大张旗鼓地有了方言幽默——搞笑作品;有了网络中流行的读请方言;有了越是今天发达地区的方言,越不肯“屈服”于普通话的局面。
曾经的十里洋场,如今的长江三角洲的老大——上海,派头十足,连外乡来了也得入乡随俗,赶时髦学说上海话。
有着“东方之珠”美誉的珠江三角,借改革的东风,更是财大气粗腰杆硬,粤语白话不仅横行珠三角,横行演艺界,而且悄然进入北方,在追逐时髦的年轻人当中成了时尚、魅力、会做生意的代名词。
诸如此类,无视方言作为现代交际工具之短,凭借着自己强大的经济优势,顽强地抵制着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
学说“方言”的声浪似有日趋扩大之势,这其实是极不正常的。
各种方言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但我们不得不选定一种方言作为名族共同语,是在元明清六百年定都北京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是六百年“官话”的强势地位逐渐造成的。
各地方言虽然重要,但是在保护的同时也应该尊重普通话的存在,这样才能够促进民众之间交流顺畅,增强名族凝聚力。
(三)方言与普通话并存说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强调,普及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使公民在说方言的同时,学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从而在语言的社会应用中实现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
具体而言,正式的场合和公众交际的场合要求人们讲普通话,但并不排除大家在非正式场合讲方言。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吴语研究室主任游汝杰认为,方言和普通话的社会功能不一样,不同场合用不同的语言,学会言语分工是交际能力增强的表现。
沪语研究专家,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认为,经济能全球化,文化不能单一化,而应该多样化。
“以前认为普通话好,方言不好,其实不尽然,方言的词汇十分丰富,来自生活,正是文化的载体和体现。
”同时,普通话推广时,也应该有一些好的方言被吸引收到普通话。
反之亦然,形成两者之间的互补、互动、双赢关系。
“宽松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往往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
”传承与保护方言的同时推广普通话,在教育教学、公务活动和公共交际中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非歧视方言。
更不是要消灭方言。
四、方言的存在意义(一)方言传承是地域文化的直接标志中国地域广阔,古文明遗存甚多,有的东西挖出后的鉴别可能只有用当地的方言才能进行说明解释,所以方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虽然方言的存在确实对各地的交流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不同方言区的人们在言语交流时甚至会出现阻隔和误会。
比如:山西离石人说“办喜事”,外来人则会听为“办死尸”;广东人说“私有制”,外来人则会听为“四游记”;广西人说“开始”,外来人则会听为“该死”;更多方言区的人说“奶奶”,外来人则听为“来来”等等。
难以听懂甚至无法沟通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
但正是这些方言的存在才使中国的古老文明得以不断传承,不同的方言代表了这个地方的发展历史,象征了一种古老的悠久的文化,正因为有了这些各异的方言,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战争的岁月里,中国才不会被外界所轻易同化,不会被侵略者所左右,中华文化最终得以最好的保存与传播,方言在很大程度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方言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从民间文化的价值看,方言保护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其多样性反应了文化的丰富性。
方言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类别,是地域文化的鲜明标志,文化往往体现在公民符号之中,社会成员通过这些符号交流思想,维系世代,而语言就是最典型的符号系统。
方言不仅仅表现为语音、语法和词汇的不同,其形成有着悠久的自身动态历史,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起到了传承与反映文化的作用,并且它对于地域文化的反映是全方位的,也是经年不衰的。
它既体现了一个地方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历史变迁与风俗民情。
通过对方言的了解,可以对当地社会演变、人民迁徙、地理阻隔、名族融合及语言接触等都有一个更为清晰和透彻的了解。
此外,方言还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开发历史、聚落方式、行政区别、交通状况、地区风物、习俗、观念等情况。
因此,操着不同方言口音的人往往就代表着不同地域文化,也给对话者带来了不尽相同的文化心理感受。
(三)方言是社会从属的重要标志,是历史文化认同的直接载体方言是历史文化认同的直接载体,一个地区最突出、最直接的历史文化载体就是语言,语言是一个从属于某个社会群体的重要标志,是表现民族感情、体现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基本手段,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的历史记忆工具,包含了现存社会群体对历代先辈相连的延续之感,是区分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名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就表达了一个五十多年离家在外的人对家乡强烈的情感。
同样,身处异国他乡的中国人听到了熟悉的乡音,总会感到无比的亲切。
(四)方言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基础,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谁都知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中,用方言表达要比普通话自然流畅。
方言作为普通话的地域分支,作为局部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交往的交际工具,作为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就具有涵养与传播地域文化的作用,地方戏曲、地方文艺和地方文学就带有许多方言的痕迹。
五、方言的传承与保护由以上方言存在的重要意义可以看出,我国的方言不但要保护好,还要努力传承下去。
在方言的传承与保护上有如下几点建议:(一)正确处理好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给予方言合理宽容的文化生存空间方言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或工具,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得到精心保护和充分利用。
我们要端正对方言的认识,当前出现的唯普通话是尊、杜绝公共传媒出现方言话语的态式则未免有失偏颇,虽然普通话的优势和作用无可厚非。
但是普通话毕竟也有其不足,尤其是在某些文化情况下的表现力比起方言土语来要贫乏苍白的多。
普通话代表着一个城市或地方与外界的交往程度、外来人口的规模、城市的宽容度等,方言则代表着一个地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及历史的悠久程度。
作为语言使用的主体,每个人都有权利利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来表达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自己的作品。
因此,对待二者不应厚此薄渡,而应采取公允的取长补短的态度。
任方言自生自灭的做法是不负责的,而强迫使用或推广方言的做法也是不符合现代发展趋势的。
对方言多一些尊重,这既意味着尊重说话人的话语权,又意味着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尊重。
(二)有体系、有重点、有计划地保护方言1、各级政府应对方言保护给予以关注,组织力量,深入挖掘当地方言,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录制DVD光盘进行保护,在录制中一是选择文化素质高的人用当地方言土语对话,二是选择一批会当地土语的老年人进行对话录制。
对方言的保护,要充分挖掘录制,并加以文字材料对照,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保护,这样才能准确了解方言的发音方式和音调。
2、组织专家对民族语言进行系统整理,并成立专门的博物馆进行这方便的保护。
3、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要加大对保护民族语言多样性宣传力度,避免出现方言逐渐消失的情况,让文化真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