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概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概述

第28卷第5期2006年9月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 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28No.5Sep.2006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概述Ξ李康澄(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 要:近20多年来,随着方言研究全面展开,方言词汇的比较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这些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通过方言词汇比较提取方言特征词;(2)通过方言词汇比较探讨方言之间的关系;(3)通过方言词汇比较促进普通话教学。

方言特征词研究是方言研究的崭新课题,通过方言词汇比较探讨方言关系是方言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方言;比较;特征词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82(2006)05-0112-03 和任何一种独立的语言一样,方言是一个由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组成的结构系统。

方言研究领域中的语音研究、词汇研究及语法研究是方言研究的三个重要的、平行的组成部分,三个方面应该并行开展,协调前进。

但在汉语方言研究的三大领域中,作为构建语言整体的“建筑材料”———方言词汇的研究相对薄弱和落后,这主要是因为“词汇不像语音和语法那样有明确的系统性,而且各方言的词汇材料分散,没有放在一个平面上,不便于比较。

”[1]近20年来,随着方言研究的复兴和全面展开,方言词汇研究也掀起了一股热潮,不但各地方言词汇材料得到全面深入地挖掘和整理,而且方言词汇的研究也不断向纵深开拓,其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方向就是现代汉语方言词汇的比较研究。

一 近20年现代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的数据统计及展望我们检索《人大复印资料光盘索引》(1978~2001),《人大复印资料索引》(2002~2004),《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1981~1985),《语言论文索引》(1991~1996)发现一共有43篇关于方言词汇比较的论文,其中20世纪80年代6篇,90年代至今37篇。

另外据《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1998~2003)统计所得共有6篇论文,其中博士论文5篇,硕士论文1篇。

除了各种期刊所发表的关于方言词汇比较研究的文章和关于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的博硕士论文外,还出现了三部关于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的专著,分别是董绍克《汉语方言词汇差异比较研究》(2002),李如龙编《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2002),涂良军《云南方言词汇比较研究》(2001)。

此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李荣,1998)、《汉语方言大词典》(许宝华、宫田一郎,1999)、《河北方言词汇编》(李行健,1995)、《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陈章太、李行健,1996)等都为现代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从以上各种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现代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的论文数量随着年代呈阶梯式骤长,论文数量从80年代的6篇上升至现在的37篇;不仅有公开发表的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的学术论文,而且还有一批关于现代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的博、硕士论文;不仅有关于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的各种词典和方言词汇集,而且还出现了现代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的专著。

这一切都说明现代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已越来越受重视,越来越吸引研究者的目光。

因此,我们充分相信,未来的现代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将成为方言研究中的聚焦领域之一。

二 近20年现代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的内容与目的目前现代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绩,比较研究的内容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方言词汇与共同语词汇比较研究,二是方言与方言之间词汇比较研究,三是方言词汇的计量研究。

1.方言词汇与共同语词汇比较研究。

共同语是全民族共同使用的通语,它在言语生活中具有统一性、权威性和规范性;而方言则由于受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因此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纷繁的复杂性和鲜明的个体性。

因而在推广普通话的社会大背景下,方言与共同语的差异便成为整个民族语言中最显著的差别,而在这种差别中,方言词汇与共同语词汇的差异显得尤为突出。

方言词汇与共同语词汇的比较研究一般分为地域性方言词汇与共同语词汇的比较和地点性方言词汇与共同语词汇的比较,其中又211Ξ收稿日期:2006-04-23基金项目:本文得到南京师范大学“211课题”子项目的资助。

作者简介:李康澄(1980-),男,湖南绥宁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现代汉语方言、语法研究。

以后者居多。

地域性方言指某一特定的较大地区范围的方言;地点性方言指某一特定地点的方言。

至今尚未发现某一大方言区词汇与共同语词汇的比较研究。

方言与共同语的词汇比较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义同形不同,义同形有同有异,形同义不同,形同义有同有异,形同义同。

这五个方面的差异性质其实都是从构词差异与意义差异进行探讨,并将构词差异和意义差异有机结合起来在共时平面展开研究。

2.方言与方言之间的词汇比较研究。

这里的方言既指某一大方言区,也可指方言片、方言点。

既有方言内部比较,又有方言之间的外部比较。

这种比较根据研究目的又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通过横向比较归纳方言之间词汇差异类型,如:贺魏《吴方言词语与官话的差异》[2]。

第二类通过方言词汇比较探求方言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如:张振兴《闽语及其周边方言》[3],范俊军《从词汇看粤北土话与湘南土话的异同及系属》[4],练春招《从词汇看客家方言与粤方言的关系》[5],李冬香《从湖南、江西、粤北等方言中的“咖”看湘语、赣语的关系》[6]。

第三类通过内部各点横向比较和外部比较寻找方言特征词,如:李如龙主编《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7]。

3.方言词汇的计量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需要大量数据处理和运算的语言分类工作变得切实可行了。

方言词汇也可通过数理方法的计量表述来进行比较研究,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地探讨方言关系。

郑锦全《汉语方言亲疏关系的计量研究》[8]对《汉语方言词汇》的905个词条及其在18个方言点的变体进行测量来探求汉语方言的亲疏关系。

王士元《方言关系的计量表述》[9]采用计量研究方法对33个吴方言点的44个亲属称谓词进行比较,从而探讨亲缘关系。

现代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其研究目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趋于多元。

研究目的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第一,通过现代汉语方言词汇与共同语词汇以及汉语方言词汇之间的比较展现方言词汇差异,从而确定方言词汇差异类型,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言词汇比较类型。

第二,通过现代汉语方言词汇比较辅助方言分区。

以前方言分区工作一般依据方言语音标准,而疏于方言词汇标准。

结合方言语音标准和方言词汇标准给方言分区应该比只用语音标准分区更科学、更合理。

第三,通过现代汉语方言词汇比较考察方言之间的关系。

张振兴《闽语及其周边方言》:“主要以词汇举例,说明闽语和周围吴语、粤语、客家话都有密切的关系”。

范俊军《从词汇看粤北土话与湘南土话的异同及系属》的词汇比较结果表明,“与湘粤客赣等大方言相比,粤北北乡话接近赣语,湘南熬泉话更接近湘语”。

练春招《从词汇看客家方言与粤方言的关系》显示与客家方言最接近的不是赣方言,而是粤方言。

李冬香《从湖南、江西、粤北等方言中的“咖”看湘语、赣语的关系》:“通过考察湖南、江西、粤北等地方言,发现湘语、赣语、平话、乡话及土语中普遍存在表处置结果和动作完成的‘咖’,并由此推测:湘语、赣语在唐代前后可能关系还比较密切,而赣语同客家话的密切关系则在此之后”。

方言计量研究的目的也是为了考察方言关系。

从词汇比较探讨方言之间的关系近来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这种研究将会成为方言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第四,通过现代汉语方言词汇内部和外部的比较,考察探寻方言特征词。

方言特征词是不同方言词汇之间的区别特征,是表现该方言词汇特征的最重要的方言词。

方言特征词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对汉语方言分区和汉语史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李如龙编《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共收录12篇研究特征词的文章,这些文章从内部和外部比较分别研究了官话方言、山东方言、晋语、北部吴语、徽语、赣语、客家方言、闽方言、闽东方言、粤语、雷琼闽语的特征词。

第五,通过方言词汇比较揭示现代汉语方言的发展变化及发展趋势。

邢向东《神木方言词汇的内外比较》[10],从词语替换角度比较神木话新、老之间的词汇差异,说明神木话词汇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一些过去常用的词语悄悄退出了言语交际活动,同时,一大批普通话词语进入了方言词汇系统。

第六,通过现代汉语方言词汇比较来进行普通话教学,从而达到推广普通话的目的。

推普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摸清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方言和普通话之间不仅存在语音差异,还存有词汇和语法差异。

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比较研究一般都以推普为目的,属于方言学的应用型研究范畴。

三 现代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的理论研究理论从实践中产生,一旦产生,又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方言词汇的研究以描写为基础,并进一步由现象描写发展为理论探讨。

方言词汇比较的描写研究尽管不是方言词汇比较理论的专门探求,但始终贯穿着方言词汇比较理论的成果。

在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的成果中,也有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的理论成果。

对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进行理论探讨的主要有李如龙、李行健、董绍克三位先生。

李如龙《论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11],对汉语方言词汇差异类型、程度和性质作了研究。

文章把方言词汇差异分为五类:(1)源流差异;(2)意义差异;(3)构词差异;(4)价值差异,指一个词的派生能力和使用频率不同;(5)音变差异。

另外,关于方言词汇差异的性质该文总结了五种类型:(1)对立型;(2)对应型;(3)交叉型;(4)并用型;(5)补充型。

李行健《论方言词的产生和今后的发展》[12]把方言词产生的原因和手段归结为五个类型:(1)突出不同特征式;(2)模仿式;(3)词汇系统制约式;(4)地区生活局限式;(5)古语存留式。

20世纪80年代末,许宝华、詹伯慧撰文把方言词差异归结为五个方面:(1)源流差异;(2)造词差异;(3)构词差异;(4)意义差异;(5)价值差异。

董绍克先生《汉语方言词汇差异比较研究》[13]是方言311词汇比较研究的第一部理论著作,论述全面、细致、精当。

该书对汉语方言词汇差异的诸多特征都进行了深入探讨。

书中阐明:方言词汇在构词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语素及构词类型的不同;在语义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义位、义场及语素义的不同;方言词汇成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基本词汇、一般词汇及古语词的不同;方言词汇差异是个历史范畴,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特征。

李如龙先生《论汉语方言特征词》[7]出的“汉语方言特征词”理论是一种崭新的理论。

“方言特征词”是李如龙先生于1999年7月在福州举行的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届年会上的《论汉语方言特征词》一文中提出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