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本文的内容主要是讨论一些例子。

例子就是资料,它是很重要的。

李荣先生在《方言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方言》1983年第2期81-91页)说过:“例子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

要先想好例子,再表示意见。

要是举不出合适的例子,那种意见是站不住脚的。

例子一摆呀,你的功夫就出来了。

就能看出你的学力如何,见识如何。

例子就好比商店橱窗里陈列的商品。

摆出来的都不怎么样,仓库里的就可想而知了。

”一关于方言词语的调查研究(一)《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方言词大家都知道《现代汉语词典》是具有规范性质的汉语共同语词典,但是很多人平时不太注意词典里收入了很多带<方>字标记的方言字、方言词。

很多带<口>字标记的口语词,还有很多专用于地名、姓名的字头其实大部分也是方言字词。

这些条目加起来在词典里至少都有上千或更多的数量。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这么多的方言字词,是需要方言的词语研究的。

这就是“普通话在方言之中,又在方言之上”的道理,现代汉语是整体的,它包括现代汉语方言。

下面随意举一些《现代汉语词典》里方言词:阿姨姨母腌臜(1)脏;不干净。

(2)(心里)别扭;不愉快。

娭毑(1)祖母。

(2)尊称年老的妇女。

爱人儿逗人爱:这孩子的一双又大又水灵的眼睛,多~啊!俺代词。

(1)我们(不包括听话的人)。

(2)我。

熬心心里不舒畅;烦闷。

熬磨(1)痛苦地度过(时间)。

(2)没完没了地纠缠:这孩子很听话,从不~人。

巴结(2)努力;勤奋:他工作很~巴望(1)盼望。

(2)指望;盼头。

吧嗒(2)抽(旱烟):他~着叶子烟打主意。

拔白(天)刚亮。

白日撞白天趁人不备走进人家去偷东西的小偷儿。

摆子疟疾:打~。

板实(1)(土壤)硬而结实。

(2)(书皮、衣物等)平整挺括。

半彪子不通事理,行动鲁莽的人。

半拉子(1)半个;一半:猪圈修了个~,还没完工。

(2)旧社会指未成年的长工。

半晌半天:前~| 后~| 他想了~才想起来。

帮衬(1)帮助;帮忙:每逢集日,老头儿总~着小张照料菜摊子。

(按:句子里的集日、菜摊子也是方言词)禾场打稻子或晒稻子的场地。

(二)读《秦晋两省沿河方言比较研究》词汇部分与词汇表《秦晋两省沿河方言比较研究》讨论秦晋两省黄河两岸28个县市方言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属于山西省的是河曲、保德、兴县、临县、柳林、石楼、永和、大宁、吉县、乡宁、河津、万荣、临猗、永济、芮城等15个县市。

属于陕西省的是府谷、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延川、延长、宜川、韩城、合阳、大荔、潼关等13县市。

其中,山西省河曲、保德、临县、柳林、兴县、石楼、永和、大宁,陕西省府谷、神木、绥德、佳县、吴堡、清涧、延川属于晋语,分布于沿河两岸北部。

山西省吉县、乡宁、河津、万荣、临猗、永济、芮城,陕西省宜川、韩城、合阳、大荔、潼关、延长属于中原官话,分布于沿河两岸南部。

本书的材料显示,沿河两岸南北的差异大于东西的差异,黄河不是两省东西两岸的自然分界线。

这个研究同样得到词汇研究结果的证实。

在比较的1221条词语中,各点都相同的共254条,占总数的20.8 %。

在这些词语中大部分与普通话相同,不同的只有冷雨、冷子(冰雹)、炭(煤)、年时(去年)、前晌(上午)、后晌(下午)、羯子(已骟的公羊)、狐子(狐狸)、蛛蛛(蜘蛛)、风匣(风箱)、亲亲(亲戚)、晌午饭(午饭)、饸饹、寻找,共14条。

这14条,正是秦晋两省乃至西部方言中非常普遍的方言词,带有浓烈的西北、晋语特色。

南北词语的差别占相当大的比例,其中有的分界线恰好在晋语与非晋语之间,构成了晋语与中原官话的同言线束。

例如:牲口蚊子泔水小伙儿老婆摘菜毛笔嘱咐南部头牯蚊子恶水小伙子老婆择菜生活嘱咐北部性灵蠓子泔水后生婆姨拣菜毛笔安顿(三)读《昌黎方言志》的词汇和语法比较《昌黎方言志》记录了昌黎的特殊的一些特殊词语。

这些词语可以说明昌黎的词汇特点,还可以看出汉语的一些词汇特点。

例如“院子”包括宅子和前面的空地;“乳牛”是指母牛,不是指奶牛;“电车”指汽车,“电车道”指汽车路;“大头菜”指洋白菜;用鼻子闻说“听”,把东西藏起来也说“抬”,研究一件事的“研究”说“格物”等。

要特别注意从词汇的语音发现昌黎的语法特点,说明语音、词汇、语法是一体的,而词汇是中介。

首先看看动词的“没”和副词的“没”,昌黎话和北京话这两个“没”读音是不同的。

比较:动词副词北京没35 没35昌黎没13 没55北京无论是动词还是副词都读阳平,语音上没有区别;昌黎动词的“没”读阳平,副词的“没”读去声。

最精彩的是两组比对的例子:A 你有书吗?没书[13-33 32]—“没”修饰名词,相当于动词用。

你下棋输了吗?没输[55 32]—“没”修饰动词,相当于副词用。

B 你有锯吗?没锯[13-33 55] —“没”修饰名词,相当于动词用。

你把木头锯咧吗?没锯[55-43 55] —“没”修饰动词,相当于副词用。

其次看看相当于北京话“我看了戏了”的两个“了”,前一个“了”类似词尾,后一个“了”是语气词。

昌黎话这个句子说“我看[口留]戏咧”。

比较:类似词尾语气词北京了了昌黎[口留] ~咧北京这两个“了”语音上也没有区别,昌黎这两个“了”语音上是不同的。

第三是看看卷舌化的几种作用。

卷舌化北京话也有,如“杏儿、花儿、这儿、那儿、吃儿、玩儿”,但昌黎话的卷舌范围比北京话广,并且有特别的语法功用:(1)名词卷舌化相当于加“里”:扔海儿去屋儿坐去吧掉缸儿咧(2)动词卷舌化相当于动词加“[口留]”:剃儿头咧走儿火咧喝儿酒咧跑儿两回相当于动词加“到、在”:放儿桌子上坐儿椅子上搁儿柜子里相当于动词加“着”:坐儿车来的骑儿马来的哭儿走咧(3)形容词卷舌化相当于加“[口留]”:白儿去咧美儿去咧远儿去咧最后是讨论可能补语。

“吃得,吃不得;来得了,来不了;拿得动,拿不动”是可能补语的格式。

在否定式里,昌黎和北京在格式上没有差别,只是“得”北京读,昌黎读。

但是在肯定式里,昌黎和北京格式不同,连接成分读音也不同。

比较:北京“动词+得+补语”:来得了拿得动昌黎“动词+补语+[口留]”:来了[口留] [24-33213()]拿动[口留] [11()](四)方言词语调查研究步骤调查——分析——解释。

1,调查与记录(下文)。

2,词语的层次分析。

完全没有语义差别和语用差别的条目,也会出现完全的同义、等义情况。

这样的条目就是方言的词汇层次问题,词汇借用问题。

简单举个例子来说,有的方言:太阳日头月亮月头日光月光日爷月娘就这个方言来说,“日头、月头”是一个层次,“日光、日爷;月光、月娘”是另一个层次。

总之,语音有层次,词汇也有层次。

整理词汇层次比语音层次困难。

《秦晋两省沿河方言比较研究》提出方言“底层词”和“上层词”的概念。

底层词的标准依次是:分布的普遍性、土俗性、古老性。

普遍性是必须条件,土俗性和古老性是伴随特征。

例如:底层词上层词早烧“烧”去声早霞晚烧晚霞木植木头肥指人胖藏抬老汉男人葱头洋葱蛾儿蝴蝶胰子香皂洋碱肥皂把式内行烧酒白酒我分析漳平永福方言,认为应该有三个层次。

例如底层上层表层做风21 24,起风31 24 刮风55 24凝冰22 24 冰24天时24 22,天色22 5 天气24 21落时缝53 22 21,赴时21 22 准时31 22年科22 24 冬情24 22,冬成24 22铰剪24 31,铰刀24 24 剪刀31 24位祖53 31 乡里24 31物53 项物53 53,物件53 53正手21 31,顺手53 31 右手53 31灰24 涂粉22 31,飏埃24 24知24 知影24 31,知掌24 31 以上三个层次里,“底层”是本方言的早期固有词,“上层”是本方言的后起衍生词或远期周边方言借用词,“表层”是近期通语借用词(有的经过适当改造)。

跟语音的层次一样,方言的每一个词语都可以归纳进入这三个层次。

一般来说,三个层次的词语在数量上应该形成枣核型,中间大,两头小。

因此,底层词只能见于早期文献,或根本无文献可查,方言的通行范围相对小,本方言特征词往往见于底层词;上层词是后来衍生的,文献可见性大,方言通行范围也相对大;表层词一般汉语词典几乎都能见到。

方言词汇是由这三个部分组成的。

3,整理词语的中心词和扩展词。

语言的词语是由中心词扩展构成的,中心词是基础,要分析出中心词和它们的前后扩展形式。

就汉语来说,中心词大多是单音节的,也可以是多音节的;扩展可以是一次扩展,也可以多次扩展。

多次扩展就成为词组,有的也成为短句。

广而言之,汉语的句子都是词语的扩展形成的。

还以漳平永福方言为例:天24 前扩:好天□[31]天天气不好日头天反天变天落雨天乌暗天后扩:天气天色天时天地天顶天舷天晴天星天虹物53 前扩:项物无物看伊~:瞧他不起有物看伊~:瞧得起他后扩:物件物空物品路22 前扩:上路下路大路细路山路仔公路火车路水路后扩:路途路头路尾路岭山岭路当央路街街道路口路后墟24 前扩:赴墟上墟落墟出墟去墟下墟下一个集市日寻墟上一个集市日后扩:墟坂市场墟市墟场墟里墟日墟头日墟了日日头 5 22 前扩:大日头出日头无日头曝日头后扩:日头鬼日头影日头天晴天知24 前扩:伓知无知[勿会]知通知什么都知道后扩:知影知掌知想记得睏21 前扩:爱睏大堆睏长时间睡坦直睏仰着睡坦横睏横着睡伏落睏俯着睡后扩:睏眠睡觉睏床睏椅躺椅睏[勿会]去睡不着睏醒睡醒了说到这里,要特别推荐一本书,就是陆志韦先生编纂的《北京话单音词词汇》。

这本书基本上采用“同形替代”的办法,确定“词”,例如:我吃饭我吃饭他吃面我盛饭猴儿吃花生我煮饭………………在左边的那些同形式的句子里,我们把“吃”从它的环境“我……饭”里提出来,又把它搁到同形式的环境里,“他……面”“猴儿……花生”里。

在右边的句子里,又用别的话把“我……饭”的空隙补上,可以补上“盛”“煮”等。

可见“吃”是一个独立的成分,就是一个“词”。

这个词可以是单音的,也可以是双音的或多音的。

如果是双音的或多音的,就要看看有没有办法再分离出单音词。

这个办法当然很复杂,很多情况下要跟语法因素,如词类、虚词、成语分析等等联系起来考察。

这本书就是通过这么一些办法,分析出北京话的单音词,主要是名词、变化词(动词)、形容词等。

大约1000来个,每个词都附上了口语的例句。

这些单音词是北京话词语和句子的基础。

单音词的前后扩展形成多音词或词组,多音词或词组的前后扩展形成句子。

关于词汇层次问题,扩展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专门讨论。

4,词语的方言分布与解释(下文)。

二关于《汉语方言词语调查条目表》(一)方言调查表格方言的语音调查有《方言调查字表》,通过这个字表可以很快获得所调查方言的基本语音系统;方言的词汇调查需要《方言调查词汇表》之类的东西,通过这个词汇表,也可以很快获得所调查方言的基本词汇系统,同时还可以检验和修正方言的语音系统;方言的语法调查现在还没有《方言调查语法表》之类的东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