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事诉讼法(分论)

民事诉讼法(分论)

民事诉讼法(分论)一、第一审普通程序(一)普通程序概述1、普通程序的概念(概念)普通程序是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通常适用的程序。

民事诉讼程序包括第一审程序和第二审程序。

第一审程序又分为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两类。

2、普通程序的特点⑪普通程序具有程序的完整性⑫普通程序具有广泛的适用性①普通程序适用于各级各类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

②普通程序是其他诉讼程序的基础。

(二)起诉与受理1、起诉⑪起诉的概念(概念)起诉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自己所享有的或者依法由自己管理、支配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请求人民法院通过审判给予司法保护的诉讼行为。

只有当事人的起诉,才能引发民事诉讼程序的开始。

(原告的起诉的法律效力)①原告起诉后,法院必须对原告的起诉进行审查,并在7日内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

②禁止另行起诉。

③原告起诉所引起的程序除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情形之外,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随意解除和终止。

原告的起诉行为是诉讼程序开始的起点,但原告的起诉能否被法院立案受理,则需要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要件。

⑫起诉的条件①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包括请求法院保护的民事权益属于自己享有或依法受自己保护。

(注意)在起诉阶段,法院对原告是否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审查应为形式审查,即以当事人声明为准。

②有明确的被告。

有明确的被告是指原告在起诉中必须使被告特定化、具体化,从而使法院能够以书面方式通知其参加诉讼。

③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诉讼请求是原告提出的实体权利主张。

理由主要是指原告用来证明自己权利主张的证据材料以及相应的法律依据。

(注意)在起诉阶段,原告提出的事实、理由等证据材料只要能够说明争议存在并非毫无根据即可,无须对事实、理由的真实性进行实质审查。

④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是指请求法院裁判的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争议事项必须是在法院能够行使民事审判权的职权范围之内,也即通常所说的法院民事主管的范围。

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是指原告的起诉还必须向依法对该案件享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

⑬起诉的方式起诉可以采取书面和口头两种方式。

按照第一审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当事人的起诉应以书面起诉,即向法院提交起诉状为原则,以口头起诉为例外。

2、受理⑪受理的概念与程序(概念)受理是指受诉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原告的起诉符合法定条件,对案件予以立案审理的审判行为。

(法院对起诉的审查的内容)①法院应审查原告的起诉是否符合起诉要件;②法院应审查原告起诉的方式是否合法。

经审查,人民法院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认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裁定不予受理。

⑫受理的法律效力①程序法上的效力。

A对受诉人民法院而言,受诉人民法院对讼争案件取得了审判权。

同时,法院负有依法对该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职责。

B对双方当事人而言,双方当事人分别取得了原告与被告的诉讼地位,从而各自享有法律赋予的诉讼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诉讼义务。

双方当事人不得再就同一纠纷向其他任何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②实体法上的效力。

诉讼时效因当事人提起诉讼而中断。

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应当重新计算。

⑬特殊情况的处理①当事人的起诉属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受理:A裁定不予受理、驳回起诉的案件,原告再次起诉的,如果符合起诉条件,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B当事人撤诉或人民法院按撤诉处理后,当事人以同一诉讼请求再次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以受理。

C当事人双方订立的仲裁条款或仲裁协议无效、失效或者内容不明确无法执行的;以及当事人在仲裁条款或仲裁协议中选择的仲裁机构不存在,或者选择裁决的事项超越仲裁机构权限的,人民法院有权依法受理一方当事人的起诉。

当事人一方起诉时未声明有仲裁协议,人民法院受理后,对方当事人应诉答辩的,视为人民法院拥有对该案的管辖权。

D病员及其亲属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医疗事故鉴定结论没有意见,仅要求医疗单位就医疗事故赔偿经济损失而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应予受理。

E夫妻一方下落不明,另一方诉至人民法院,只要求离婚,不申请宣告下落不明人失踪或死亡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对下落不明人用公告送达诉讼文书。

F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案件,裁判发生法律效力后,因新情况、新理由,一方当事人再行起诉要求增加或减少费用的,人民法院应当作为新案受理。

G判决不准离婚、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以及判决、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在6个月内出现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再次起诉的,以及6个月后原告再次起诉的,或者被告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H当事人超过诉讼时效期间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②当事人的起诉属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并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处理:A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诉讼。

B依照法律规定,双方当事人对合同纠纷自愿达成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的案件,当事人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诉。

C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由其他机关处理的争议。

D对于不属于本院管辖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原告坚持起诉的,裁定不予受理;立案后发现本院没有管辖权的,应当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

E对判决、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当事人又起诉的,告知原告按申诉处理,但人民法院准许撤诉的裁定除外。

F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不得起诉的案件,在不得起诉的期限内起诉的,不予受理。

G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判决、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6个月内又起诉的,不予受理。

原告对不予受理的裁定不服的,可以在裁定书送达次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如果人民法院在受理后才发现原告起诉不符合条件的,应裁定驳回起诉。

原告对法院驳回起诉的裁定不服的,也可以提起上诉。

裁定不予受理、驳回起诉的案件,原告再次起诉的,如果符合起诉条件,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三)审理前的准备1、审理前准备的概念(概念)审理前的准备,是指原告的起诉被受理后,至正式的开庭审理之前,为使庭审顺利进行,审判人员与当事人依法所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工作的总称。

2、审理前准备的内容⑪在法定期间内送达诉讼文书人民法院立案后,应当在立案之日起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原告口头起诉的,也应当在5日内将记录口头起诉的笔录抄件发送被告。

被告在收到之日起15日内提出答辩状。

被告提电箕竺热趟:。

杏垦造跪应当在收到之日起5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在我国,提交答辩状并非被告的义务。

如何通过制度设计,鼓励被告按期提出答辩状应成为完善民事诉讼立法的课题之一。

⑫告知诉讼权利义务与合议庭组成人员按普通程序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依法组成合议庭。

合议庭组成人员确定后,应当在3日内将合议庭组成人员告知当事人,以便当事人及时行使申请回避的权利。

⑬审核诉讼材料,调查收集必要的证据(概念)此阶段的诉讼材料,是指原被告双方向人民法院提交的起诉状、答辩状以及相关的证据材料。

(人民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的情况)①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而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②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而依职权调查收集的证据。

在此阶段需要由人民法院勘验或者委托鉴定的,人民法院应组织进行勘验或者委托有关部门鉴定。

受诉人民法院除自行调查外,在必要时可以委托外地人民法院调查。

受委托人民法院收到委托书后,应当在30日内完成调查。

因故不能完成的,应当在上述期限内函告委托人民法院。

⑭追加当事人(追加的当事人范围)包括追加原告、被告、追加第三人。

(追加当事人的方式)①法院依职权追加。

②当事人申请追加。

(注意)人民法院依法追加被告时,不以其本人和其他当事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应通知参加。

如果是必须到庭的被告,对其可作缺席判决。

对于必须到庭的被告,经人民法院两次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人民法院可以适用拘传的规定,强制其到庭,以保证庭审活动的顺利进行。

人民法院可以依当事人申请或依职权,追加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

⑮程序分流(概念)程序分流是指人民法院对受理后的民事案件,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决定所适用的具体程序。

(情形)①转入督促程序(概念)督促程序是人民法院督促债务人向债权人偿还债务的一种简便、快捷的程序。

②庭前调解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

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如果发现案件属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民事案件,应确定适用简易程序。

④适用普通程序审理应当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如果双方当事人约定适用简易程序的,人民法院应尊重当事人的选择权。

⑯组织交换证据证据交换并非所有案件审理前准备的必经程序,只适用于当事人提出证据交换申请的案件以及证据较多或复杂疑难的案件。

证据交换的时间应当在答辩期满后、开庭审理前进行。

交换证据应当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进行。

证据交换一般不超过两次,但重大、疑难和案情特别复杂的案件,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再次进行证据交换的除外。

庭审前证据交换属于实体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和庭审程序中对证据的质辩连为一体。

将证据交换放在庭审前进行,其本质是为了简化程序而进行的庭审程序的前移。

(四)开庭审理1、开庭审理的概念和形式⑪开庭审理的概念(概念)开庭审理,是人民法院于确定的日期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的程序和形式,在法庭上对民事案件进行实体审理的诉讼活动。

⑫开庭审理的形式①开庭审理必须采取法庭审理的形式,即开庭审理必须在法庭上进行。

法庭既指审理案件的合议庭,也指用于审判的特定空间,即开庭审理的具体场所。

②开庭审理应以公开审理为原则,以不公开审理为例外。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

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概念)开庭审理的公开是指开庭审理的过程向社会公开,即允许群众到庭旁听。

③开庭审理应当采取言词审理、直接审理的方式。

(概念)言词审理,也称口头审理,是指法院进行的证据调查程序和双方当事人的辩论程序必须以口头方式进行,否则不得作为判决的基础。

直接审理是指作出裁判的法官必须直接参与当事人的辩论及证据调查,否则判决无效。

2、开庭审理的程序⑪开庭准备(概念)开庭准备是开庭审理的预备阶段,是指在事先确定的开庭期日到来时,在正式进人实体审理前,为了保证审理的顺利进行而应当由人民法院完成的准备工作。

人民法院应完成的工作:①向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送达开庭通知。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在开庭3日前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

开庭日期确定后,书记员应当在开庭3日前将传票送达当事人。

②开庭公告。

③查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纪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