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镇静催眠药

镇静催眠药

镇静催眠药

指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选择抑制,能够抗焦虑和起到催眠作用的药物。

✓ 小剂量

安静、嗜睡;解除焦虑、烦躁---------镇静药(sedative)

✓ 加大剂量

诱导入睡、改善睡眠状态------催眠药(hypnotic)

✓ 大剂量

产生麻醉

❖ 分类

① 苯二氮卓类(Benzodiazepines,BZ)

安定(地西泮)、氯氮卓、去甲羟基安定、氟安定、硝基安定、舒乐安定

② 巴比妥类

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硫喷妥

③ 其他类镇静催眠药

水合氯醛

作用:缩短入睡潜伏期,减少觉醒次数,延长睡眠时间,对REM睡眠影响较小,停药后“反跳”较轻,易停药。

用途:各种失眠。

一、苯二氮卓类

安定(地西泮;valium,diazepam)

体内过程

吸收:口服吸收完全,1小时左右血药浓度达高峰,而肌内注射吸收不规则,血药浓度亦较低。

分布:其脂溶性高,静脉注射后很快透过血脑屏障,随后大量分布到脂肪组织,再分布相t1/2约1小时。

代谢:在肝药酶作用下转化为具有活性的去甲安定,并进一步转化为去甲羟安定。

排泄:原型药物及其代谢物最终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失活,经肾排出。

❖ 作用与应用

① 抗焦虑

作用部位:边缘系统,抑制海马和杏仁核神经原的电活动。

用途:焦虑症,麻醉前给药。

小于镇静剂量即可,选择性高,不容易产生依赖性

→焦虑产生的胃肠道紊乱,失眠

② 镇静催眠

作用部位:脑干网状结构。

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快动眼睡眠和深睡眠

作用弱于巴比妥,所以反跳现象小

③ 抗惊厥抗癫痫

作用:拮抗戊四唑和印防己毒素诱发的动物惊厥,对于电惊厥和士的宁诱发的惊厥效果差。

用途:破伤风、子痫、药物中毒和小儿高热惊厥等。静脉注射用于癫痫持续状态(首选) ④ 中枢性肌松作用

作用: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下行系统对脊髓神经元的易化作用,较大剂量时抑制脊髓多突触反射。

用途:大脑麻痹,脑血管意外或脊髓损伤引起的肌僵直;缓解关节病变、腰肌劳损等所致肌肉痉挛。

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为嗜睡、乏力、头昏、影响技巧性操作和驾驶安全。

大剂量时偶有共济失调,语言不清,肌肉无力。静脉注射过快会抑制呼吸功能和循环系统功能。

数周或数月用药可产生依赖性,可产生戒断症状,如失眠、兴奋、焦虑、震颤、甚至惊厥。

偶有过敏反应如皮疹、白细胞减少等。

氯氮卓(利眠宁chlordiazepoxide,librium)

口服吸收慢。主要用于焦虑症,神经官能症,失眠症。

去甲羟基安定(奥沙西泮,oxaxepam)

抗焦虑作用强。

氟安定(氟西泮,flurazepam)

作用持久,连续用药催眠作用增强。用于各种失眠症。

硝基安定(硝西泮,nitrazepam)

催眠作用显著,抗惊厥作用强。主要用于失眠,焦虑症及癫痫持续状态。

舒乐安定(艾司唑仑,estazolam)

口服吸收快,半衰期短。镇静催眠作用强,主要用于焦虑、失眠、紧张恐惧和术前镇静。

二、巴比妥类

体内过程:

① 口服巴比妥类均快速而完全吸收,一般10~60分钟起效。因为脂溶性好,所以更快穿透血脑屏障,发挥药效

② 硫贲妥脂溶性很高,静脉注射后很快进入中枢发挥作用,作用持续时间较短。

③ 苯巴比妥脂溶性低,吸收、入脑、起作用均慢。

④ 消除方式:

脂溶性高:经肝药酶代谢,代谢产物由肾脏排出。

脂溶性低:原形由肾脏排出,排泄慢。尿液pH值排泄影响较大。

❖ 药理作用

1. 选择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随剂量增加可相应引起镇静、催眠、抗惊厥、麻醉,剂量过大可麻痹生命中枢而致死。

催眠剂量的巴比妥类能缩短入睡时间,减少觉醒次数,延长总睡眠时间,但明显缩短REM睡眠。

2. 诱导肝药酶

❖ 作用与应用

a. 镇静催眠

用于消除病人紧张和焦虑,治疗失眠,现已少用。

抗惊厥

用于小儿高热、子痫、破伤风及药物中毒所致的惊厥。

b. 抗癫痫

苯巴比妥广泛用于抗癫痫或癫痫持续状态。

c. 麻醉和麻醉前给药

硫贲妥静脉给药用于麻醉或诱导麻醉。

❖ 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宿醉”现象,翌日出现头晕、乏力、困倦、恶心等。

巴比妥类诱导肝药酶产生,加速自身代谢,产生耐受性。也加速其它一些药物如皮质激素、苯妥英、香豆素类等的代谢。

长期应用巴比妥类易成瘾,应避免滥用。

偶见过敏反应,如皮炎、皮疹等。

中毒剂量为催眠剂量的5~10倍。

主要表现:深度昏迷、呼吸抑制、反射减弱或消失、血压降低甚至休克。

解救原则:

三、其他类镇静催眠药

佐匹克隆

主要用于催眠,其特点是入睡快。对快动眼睡眠影响小,反跳现象小,对深睡眠影响大。

唑吡坦

镇静催眠作用较强。失眠者服用后入睡快,增加深睡眠,睡眠质量高,醒后感觉良好。常规剂量不产生耐受性。停药后无“反跳”现象。

✓ 水合氯醛

口服易吸收,15分钟起效,作用维持6~8小时。没有宿睡现象。大剂量有抗惊厥作用。主要用于催眠,用于顽固性失眠及其他药物无效的失眠。破伤风、子痫。有耐受性及成瘾性,刺激大 ✓ 甲丙氨酯

口服易吸收,催眠效果好。兼有抗焦虑作用。主要用于镇静、抗焦虑、催眠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 癫痫发作类型

1. 部分性发作

a. 单纯部分性发作(局灶性)

b. 复杂部分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伴有意识障碍

c. 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

2. 全身性发作

大发作(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

小发作(失神发作)

肌阵挛发作

癫痫持续状态

❖ 抗癫痫药物

癫痫的类型是选择药物的依据。经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后,约有75% - 80%的患者的癫痫发作可得到完全控制;但仍有10%的患者疗效不佳。

❖ 药物作用

1.作用于病灶神经原,直接抑制其过度放电

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介导的兴奋(谷氨酸)

2.作用于病灶周围正常脑组织,抑制异常放电的扩散。

调节离子的膜传导(减少Na+和Ca2+内流)

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介导的兴奋(GABA)

苯妥英钠( phenytoin sodium,大仑丁)

❖ 应用

1. 抗癫痫作用:对于大发作以及各种局限性发作效果最好,对于小发作和肌阵挛发作无效。注射给药时用于治疗癫痫持续状态。

机理:

阻止癫痫病灶的放电向周围扩散而发挥其抗癫痫作用的,对于病灶本身的放电并无影响。

✓ 膜稳定作用:降低细胞膜对Na+、 Ca2+的通透性,细胞膜兴奋性降低。但对哺乳动物下丘脑神经元的T Ca2+通道无作用

✓ 增加脑内GABA含量。

2. 治疗外周神经痛

有稳定神经元膜的作用。 对因治疗

(排除毒物) 消化道:KMnO4洗胃;Na2SO4导泻

血液:透析

肾脏:NaHCO3碱化尿液

强迫利尿:饮水、输液、利尿药

对症治疗 维持呼吸及循环功能:人工呼吸、输液、保温、使用升压药。

临床上用于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

3. 抗心律失常

❖ 不良反应

a. 局部刺激:口服引起恶心、呕吐等。

b. 齿龈增生

c. 口服过量影响小脑和前庭功能:引起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眩晕,复视等。

d. 血液系统:长期用药导致叶酸缺乏症,巨幼红细胞贫血,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e. 过敏反应:皮肤瘙痒,皮疹等。

f. 其它反应:妊娠期服用偶致畸胎。加速维生素D的代谢,出现低钙血症,软骨病和佝偻病等。久用骤停可使癫痫症状加重,甚至诱发癫痫持续状态。

❖ 药物相互作用

✓ 苯妥英钠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0%,与保泰松、水杨酸类等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合用时,因竞争性结合,使苯妥英钠的血浆游离药物浓度升高。

✓ 本身被肝药酶代谢,药酶抑制剂(如氯霉素、异烟肼)可提高其血药浓度;药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可减低其血药浓度。

✓ 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

癫痫大发作、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物之一。

除失神性发作(小发作)都可以治。

✓ 卡马西平( 酰胺咪嗪carbamazepine)

精神运动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的首选药

对局限性发作和癫痫大发作也有效。

治疗神经痛效果优于苯妥英;还可用于尿崩症。

✓ 乙琥胺(ethosuximide)

为癫痫小发作的首选药。

(阻断T Ca通道,抑制3Hz放电)

对混合型发作常合用苯巴比妥、苯妥英钠。

✓ 丙戊酸钠(sodium vaplroate)

广谱抗癫痫药(↑GABA含量,阻止Na+内流,阻断T型Ca2+通道),对大发作不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但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无效者,仍有效。

对小发作优于乙琥胺,

常见不良反应: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肝损伤等

✓ 安定

为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

抗惊厥药

硫酸镁(magnesiun sulfate)

✓ 口服给药:

作用:泻下、利胆

用途:导泻

✓ 注射给药:

作用:中枢抑制、骨骼肌松弛

用途:子痫、破伤风惊厥 抗精神失常药

精神失常(psychiatric disorders)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的异常,是人类常见的病症之一,发病率较高。

①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60~70%)

知觉障碍;情感障碍;思维障碍;行为障碍

② 躁狂抑郁症(manic and depression)

躁狂症;抑郁症

③ 焦虑症(anxiety)

④ 其他 更年期忧郁症;神经衰弱、癔症、强迫症;

❖ 抗精神病药分类:

a. 抗精神分裂症药:

吩噻嗪类 氯丙嗪

丁酰苯类 氟哌啶醇

硫杂恩类 泰尔登

b. 抗躁狂药:碳酸锂

c. 抗抑郁药:

三环类抗抑郁药:丙米嗪,阿密替林;

四环类抗抑郁药:麦普替林,米安色林;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精神兴奋药

d. 抗焦虑药:安定

抗精神病分裂药

多巴胺学说与脑内DA神经通路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是脑内DA功能增强所致

 黑质-纹状体DA通路:主要作用是调控姿势反射和运动性活动

 中脑皮层、中脑-边缘叶DA通路:前者有认知、意识活动功能,后者是情绪和感情表达的中枢。

 下丘脑垂体DA通路:参与抑制垂体激素的释放,例如催乳剂(prolactin)、黄体激素、促黑激素(MSH)。

吩噻嗪类----氯丙嗪(chlorpromazine)冬眠灵

阻断D2受体、α受体、H1受体、5-HT2受体和M受体。

作用广泛,副作用多

药理作用: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① 镇静作用:

使实验动物减少自发活动,可诱导入睡但易觉醒,加大用量一般不导致麻醉。能减少动物的攻击行为,使之驯服。

可抑制大、小鼠条件性回避反应而不抑制非条件性逃避反应(筛选抗精神病药的一种方法)。

作用机制:阻断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外侧部,接受特异性感觉冲动传入的受体,抑制冲动传入网状结构,使上行激活系统功能降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