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各自特点与优势比较分析.方磊:
祖国医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块瑰宝五千年来它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巨贡献。
而针灸与推拿则是镶嵌在块瑰宝上的两颗璀璨明珠,二者交相辉映对人类的贡献功不可没。
针灸与推拿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都以中医基础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来分析病情,辨别证候。
在治法上以经络学与腧穴学为根本,通过经络的循行走向、功效,腧穴的定位、主治以及配穴原则等来治疗疾病,而且治疗中无毒副作用符合人们追求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绿色治疗观念。
两者犹如孪生兄弟一样既存在着不少共性,又在临床上有着各自的优势与特点。
l针刺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比推拿治疗为量化
针刺治疗疾病较为量化可通过留针与电针较长时间的刺激穴位,较准确地控制刺激量,较好地激发经气,其巾电针可代替长时间的持续运针,并且只需调节频率高低,刺激强度大小和波形即可。
在针刺手法上也比推拿量化如子午捣臼法是一很好的例子.下针得气后分三部每部紧按慢提81次,退针分二部每部紧提慢按64次,同时每度行针时三进二退紧按慢提结合左转针,紧提慢按结合右转针。
要在五个部分内提插捻转371次,三度行针共 1 131次,在行针次上有明确的标准规定。
而推拿手法的量化问题现在还处于研究阶段没有统一标准。
有的以减轻疼痛为度.有的以手法作用于局部皮肤使之发热升温为准,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针刺手法深奥繁多似简实难
针刺的手法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赤风迎源等等,但归根溯源就是补法与泻法的巧妙组合与运用。
它根据辨经络、脉象、形神来施以补泻并且利用调节进针速度、针深度、捻转的方向和幅度等方法控制补泻的效果。
针刺手法看起来似乎简单,但要是想运用手法达到高一级要求就颇为不易。
比如运用透天凉就要求医生有扎实手法基础。
针刺时手不离针、目无它视、调整自己与病人的呼吸,随息下针,行针时三退两进反复操作。
要使针下有凉感产生,并能循经感传就必须指力强大、手法纯熟、体力充沛。
所以一个有基础的针灸医生自幼即练习太极拳和气功,绝对不是一刺二捻就了事。
3灸法与针刺推拿手法相比更具有温经通络祛风散寒的作用
灸法是根据不同人的体质和病症运用不同的施炙方法和材料治疗疾病。
它的温通作用是针剌推拿手法无法比拟的,艾条燃烧时温度可达800 C以上能使皮肤局部温度骤然上升。
在施灸手法上雀啄灸可较精确地对某个特定穴进行长时问较大的刺激,而熨热灸则通过艾在患处的来回移动来温通经络,治疗大而积风湿痹痛和软组织损伤达到祛风湿的作用。
推拿手法是通过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生热达到温经通络的效果。
此法与灸法相比发热作用时间短.接触面过大对于各溃疡性皮肤病、皮肤烧伤、皮肤过敏等患者则不能施以此法限制其作用的发挥。
针刺手法中烧山火运用徐疾、提插、开阖等各种手法刺激人体,使肢体未梢毛细血管呈舒张反应血流加速、血糖与血浆柠檬酸上升,体温也随之上升。
它与灸法比较只是单纯的物理刺激并无合并药物的功能而且升高的温度也不及灸法。
例如:吴秀锦等在1980年采取组间对照的观察方法用徐疾补泻针刺合谷、曲池穴经过32人次的观察有30人次升温,升温幅度在O.4~3.5 C其中有1 7人次升温在1 C以上(P<O.05),而王松伟等在2000年同样
用组间对照的观察方法用攘法推拿局部颈项和斜方肌经过32人次的观察全部升温,升温幅度在1.3~4.2 C有28人次升高3 C以上(P<O.05)。
由此可见,应大力提倡灸法在临床上的运用。
4推拿治疗较方便可不受时间、地点、环境及条件的限制
推拿作用于治疗部位可使患者有舒适轻快的感觉,能增强大脑机能,改善局部血液供应和关节活动度,缓解肌肉紧张消除焦虑在病人康复期、美容保健、儿科中较多运用。
临床上因小儿生性好动,又为稚阴稚阳之体,许多器官尚未发育成熟.皮肤也较娇嫩。
如果进行针刺治疗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或留针既不方便也不安全。
而推拿既可避免针刺时给小儿带来的疼痛和不便,又可达到治疗效果且无毒副作用,小儿易于接受与配合。
另外推拿治疗时施术者只需用肥皂洗净手或用按摩巾盖在施术部位进行治疗即可很方便。
而针刺治疗时针具消毒较为严格,在针刺过程中如不小心污染针身必须另换针具,以上一系列步骤与推拿治疗比就略显繁琐了。
现在一次性针具可省掉一些工作但成本较高,针身细软不好进针且耗损性大容易导致弯针、折针等危险情况的出现。
5 针灸善于镇痛对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治疗有优势
针刺治疗时间可用较长的针具直达肌肉深层的进行刺激,还可通过诸如飞经走气类的手法来通关过节进行强刺激催气。
手术中针麻就体现了它的镇痛优势,所以针灸对肾绞痛、胃脘痛、头痛等痛证疗效好。
例如刘炳权等用温针灸治疗肩关节风湿痛、胃脘痛、三叉神经痛等各种痛症共393例,平均治疗15次其中痊愈 303例占77.1%,有效64例占16.3%,无效26例占6.6%。
在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中对心律失常、中风急性期、中风后遗症等危重症候疾病也有良好效果。
赵晓锋等人用通关利窍针法治疗中风致假性延髓麻痹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通关利窍针法而对照组用康复洲练法平均14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日,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 4%,对照组为2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5),从而更好地说明针灸对此类疾病的疗效。
6 推拿手法可理筋整复对筋伤、关节紊乱与错位有较好效果
虽然推拿手法中的补法和泻法与针刺补泻手法相比略显简单.但它的复位手法却有独到之处。
临床上脊柱后关节紊乱的患者,棘突常偏向一侧,关节突,关节间隙有改变.致使关节囊及邻近韧带受牵位而损伤,运用推扳、斜扳、旋转或拔伸复位可整复其紊乱,对于椎间盘突出的症状还可减少神经根的水肿和压痛。
所以推拿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脊柱关节紊乱等疾病有着不错的疗效。
对此类疾病则不能直接复位治疗疗效稍慢。
7体会
7.1 运用针灸推拿治疗首先考虑到治疗环境与条件遵循三因制宜原则。
7.2 比较针灸与推拿在不同病证上的各自治疗优势有选择地运用。
7.3 对于针灸与推拿共同有优势的地方应结合起来运用以达到更好效果。
7.4 可在推拿手法中引入类似针灸手法中度的概念,即以普通医生对人体做推拿手法产生最大效应值为一度,而不是单纯以多少次或多长时间计算。
7.5 二者虽各有特点但它们之间互补性强可优劣互补平衡运用。
如针刺不得气时可运用一些推拿手法来进行催气。
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往往多采用针灸推拿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先用针刺镇痛,疏通经络,消除病变部位的肌肉痉挛,再运用复位手法使突出的髓核产生位移,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减轻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症状促进机能恢复。
医家常说,不患病多而患方少。
对于病人来说多一种治疗方法就多了一分生存希望。
针灸推拿
综合起来运用远比它们单独运用要好治疗范围更广。
无论是一名针灸医生还是一名推拿医生都要牢牢掌握针灸推拿这两门技术,二者相辅相成。
不能以某项为主另项为辅甚至重视某项轻视另项。
只要能治好病二者就应并重不分彼此和门户之别。
这样才有利于病人的治疗,有利于自身医术的提高,有利于中医事业的发展。
把它们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临床治疗疾病,解除广大患者痛苦的两把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