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标准编写方法

标准编写方法

周惺梁
二0一五年一月
一、标准与标准化基本概念
1 标准
a)定义:
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
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
性文件(注:标准宜以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为基础,
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

);
因标准是规范性文件,可以从六个方面来理解:
1) 目的;2) 对象;3) 依据;
4) 原则;5) 程序;6) 特点。

b)属性:
标准的本质属性是反映需求的扩大和统一,即是一
种“统一规定”。

2 标准化
a)定义:
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b)标准与标准化的区别:
1) 标准是规范性文件;
2) 标准化是一系列活动。

3 标准的分类
a) 按标准体制分为: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b)按标准属性分为:
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二、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简介
1)关于GB/T 1.1-2009
本次修订贯彻三个原则:
a) 提高GB/T 1.1的适用性;
b) 与ISO/IEC导则第2部分表述形式的一致性;
c) 保持与先前版本的连续性。

2)GB/T 1.1-2009与GB/T 1.1-2000和GB/T 1.2-2002
的主要区别:
a) 整合以前版本的技术内容;
b) 提高标准结构的严谨性和表述的准确性;
c) 标准的编写更加简化;
d) 标准格式更加清晰。

三、编写标准的方法
1 采用国际标准
a)准确翻译;
b) 分析研究;
c) 编写标准。

2 自主研制标准
a) 确定合适的标准化对象;
b) 选择恰当的技术要素;
c) 制定规范的标准文本。

四、编写标准的原则
1 目标—制定标准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规定明
确无歧义的条款
a)内容完整;
b) 表述清楚和准确;
c) 充分考虑最新技术水平;
d)为未来技术发展提供框架;
e)能被未参加标准编制的专业人员所理解。

2 统一性—标准编写及表达方式的最基本
要求
a) 结构的统一;b) 文体的统一;
c) 术语的统一;d) 形式的统一。

3 协调性—针对标准之间的,目的是为了达到
所有标准的整体协调
a)普遍协调;b) 特殊协调;
c) 本领域协调。

4 适用性—制定的标准便于使用的特性
a) 便于直接使用;
b) 便于引用。

5 一致性—制定的标准与有对应的国际文件保
持一致
a)保持与国际文件一致;
b) 明确一致性程度,即等同采用、修改采用或非等效
采用。

6 规范性—遵守与标准制定有关的基础标准以
及相关法律法规
a) 预先设计;
b) 遵守制定程序和编写规则:
1) 国家标准应遵守“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和
GB/T 16733-1997;
2) 行业标准应遵守“行业标准管理办法”;
3) 地方标准应遵守“地方标准管理办法”;
4) 企业标准应遵守“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和
GB/T 15496-2003。

c)特定标准应符合相应基础标准的规定。

五、标准的结构
1 按内容划分—组成的要素的划分
a)按要素的性质划分
1) 资料性要素;
2) 规范性要素。

b) 按要素的性质和位置划分:
1) 资料性概述要素;
2) 资料性补充要素;
3) 规范性一般要素;
4) 规范性技术要素。

c)按要素的必备或可选状态划分:
1) 必备要素;
2) 可选要素。

2 按层次划分
a)部分:
是一项标准被分别起草,批准发布的系列文件之一;
b) 章:
是标准内容划分的基本单元;
c)条:
是对章的细分;
d)段:
段是对章或条的细分;
e)列项:
是“段”中的一个子层次;
f)附录:
是标准的层次之一,置于标准正文后面。

1) 附录的作用;
2) 附录的性质:
—规范性附录:附录的内容构成标准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资料性附录:附录给出有助于理解或使用标准的附加性质。

3) 附录的提及;
4) 附录的顺序;
5) 附录的标识。

六、规范性要素的编写
1 标准名称—必备要素(规范性一般要素)
a)要求;
b) 构成;
1) 引导要素(可选);
2) 主体要素(必备);
3) 补充要素(可选);
c)注意事项。

2 范围—必备要素(规范性一般要素)
a)“范围”的要求;
1) 完整;
2) 简洁;
3) 不应在“范围”中给出要求。

b)“范围”内容:
1) 阐述界定标准化对象和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即标
准中“有什么”;
2) 阐述标准或其特定部分的适用界限(必要时、可
指出标准不适用的界限),即标准能“有什么用”。

3 规范性引用文件—可选要素(规范性一般要素)
a)形式:
由固定的引导语和文件清单组成;
b) 原因;
c)两种性质的引用:
1) 规范性引用;
2) 资料性引用。

d)两种方式的引用:
1) 注日期引用;
2) 不注日期引用
e)两种内容的引用:
1) 特定内容的引用;
2) 全文引用。

f)注意事项。

4 要求—可选要素(规范性技术要素)
a)定义:
表达如果声明符合标准需要满足的准则,并且不准
许存在偏差的条款;
b) “要求”应包含的内容;
c)与“要求”有关的三大原则:
1) 目的性原则—对该对象的那些内容进行标准化;
2) 性能原则(优先原则)—如何对这些内容进行
标准化。

3) 可证实性原则—哪些内容可以标准化。

d)编写“要求”的相关规定。

a)形式:由引导语和只表达每条术语及其定义的清单组成;b) 原则;
c)引导语;
d)注意事项。

5 术语和定义—可选要素(规范性技术要素)a)识别—用文字、数字、字母或符号标记;b) 分类与命名编写:
1) 分类;
2) 命名(型号)。

6分类、标记和编码—可选要素(规范性技术要素)c)标记体系:
由“描述段”和“识别段”组成,而“识别段”由“标准代号和顺序号段”和“特性段”组成。

描述段标准代号和顺序号段最多9个字符特性段
建议最多18个字符
识别段
标记
七、资料性要素的编写
1 封面—必备要素(资料性概述要素)
a)标准的层次;b) 标准的标志;
c)标准的编号;d)被代替标准的编号;
e)国际标准分类号f)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ICS号);(CSS号);
g)备案号h)标准名称;
(不适用国家标准);
i)标准的英文译名;j)与国际文件的一致性程
度标识;
k)标准的发布和实施日期;l)标准的发布部门。

2 目次—可选要素(资料性概述要素)
a)标准的层次较复杂,内容较多时,为了显示标准的
结构,方便查阅,需设置目次;
b)注意事项。

3 前言—必备要素(资料性概述要素)
a)前言的内容:
1) 标准结构的说明;
2) 标准编制所依据的起草规则,提及GB/T 1.1;
3) 标准代替的全部或部分其他文件的说明;
4) 与国际文件、国外文件关系的说明;
5) 有关专利的说明;
6) 标准的提出信息(可省略)或归口信息(可合
并表述);
7) 标准的起草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8) 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

b)注意事项:
1) 前言中不应给出要求;
2) 前言中不应包含“范围”;
3) 前言中不应规定配合使用的文件;
4) 前言中不应阐述编制标准的意义或介绍标准的
技术内容;
5) 前言中不应介绍标准的立项情况或编制过程;
6) 前言中只准许编写规定的内容。

八、要素内容的表述
1 条款—标准的要素是由条款构成的,条款是
规范性文件内容表述的方式
a)要求型条款;
b)推荐性条款;
c)陈述型条款;
2 注和脚注
标准内容的表述形式中条文的注、示例和脚注;图的注和脚注以及表的注和脚注,见以下表。

内容
条文图表
注示例脚注注脚注注脚注
GB/T 1.1-2009中相应条款7.2.17.2.17.2.27.3.87.3.97.4.67.4.7是否包含要求不包含(资料性)不包含可包含不包含可包含编号要求单独编号连续编号a单独编号单独编号
符号格式注1,
注2,
注3b
示例1,
示例2,
示例3b
1),2), 3)
注1,
注2,
注3b
a,b,c
注1,
注2,
注3b
a,b,c
a 编号从前言开始,全文连续;
b 只有一个注或示例时,可以不编号。

3 图、表、公式
a)图;
b)表;
c)公式;
4 尺寸和公差—应以无歧义的方式表示
a)尺寸的表示—包括“数值和单位”;
b)公差的表示—采用和差形式或角标形式表示;
c)两个或更多的物理量不可相加或相减;
d)百分数表示的公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