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八章-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1)
第八章-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1)
22
2.商业城市
基本上在原址重建或扩建(扬州——唐代有子城、 罗城,宋有宝佑城、夹城、大城,元有旧城,明 清有新城;平江府——多次在原址重建), 分布于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上。
第七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23
3.海港城市
实际为河港城市,宁波、泉州、广州等,河港 吃水深度可以满足当时船只的要求; 沿海城市仅有一些防御城市,如镇海。
第七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31
2 道路的功能
⑴交通功能 “经涂九轨”,道路以轨作为宽度的基本单位,凸现出 它的交通功能。 ⑵划分城市功能区的作用 道路网络是城市规划的基本手段,古代城市道路是划分 坊里的主要依据,也是各种功能区的分界线。 ⑶商业集聚场所(商业街) 宋代京城商业在街道两旁集聚,形成繁华的商业街。街 是商业店铺的集中所在,巷是联结各住宅院落的入口。一 些道路的交叉口成为商品交易的主要场所。
1)纺织业中心-松江、苏州、杭州 2)陶瓷业中心-景德镇、宜兴、博山 3)制盐业中心-自贡
陶瓷业及盐业城市的发展形式,因受作坊、瓷窑等的影响, 一般呈不规则形,城区遍布作坊与窑,与居住区混杂。
第七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7
2 国内商业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城市
这类城镇具优越交通条件,古代商品运输多靠水运,因此这类城镇多
第七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第七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26
六 城市与河流的关系——善于利用水网河道
南方水网地区的城镇,有绮丽的水乡风光,河道如网,桥梁横空, 富于变化,形成生动的构图。
苏州平江府
第七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27
奴隶社会——城市大多靠近河流,因 为农业灌溉和居民生活需要水,这时 的河流商业流通作用不大。 秦汉——中国统一后,商品流通的数 量增加,距离也更远,往往在重要的 通航河道的重要渡口处、或是在两条 通航河道的交叉口处形成商业都会城 市。 唐宋时期——经济中心在南方江淮一 带,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在北方,大 量的物资需要通过运河进行南北调运 ,因此在运河沿线也形成了一些商业 城市。
12
2 不规则形
1)沿河城镇——多位于两河交汇处,一般顺应河势展开,也 有跨越河流发展,中国古代沿江河城市往往位于两江交会 处(南翔镇)。 2)山城——城市往往也是靠近河流,因水路交通条件优遇, 虽不适合建城,但仍发展为较大的城市(重庆)。 3)双重城——由于不同民族居住,或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两 个独立城镇,如内蒙古的绥远和归化两城,距离很近。甘 肃夏河(汉人城区和回民城区)。 4)特殊类型——汉代陵城、汉代军市。 5)多重城——由几个有城墙的城市并联组合在一起。如甘肃 天水五城相连的格局。
第七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24
□ 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农业的发达程度、商业 4 手工业水平的差异,我国古代城市人口密度和城 市分布表现出总体上的不平衡。 1
总体上,长江、黄河、运河城市发达、分布密集,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发达、密集;其余华北、 3 华南大部分地区城市分布密度次之,西部、北部(内 2 蒙古、东北)城市稀少。
在通航的天然河道或者运河的近旁或两河交会处。 大运河沿线的扬州、淮阴、临清、济宁、沧州、天津。长江与嘉陵江
交会处的重庆,长江与汉江交会处的汉口等。 □这些城市有综合性的商业中心,也有某一种物品的集散中心。 综合性商业中心有武汉汉口(号称九省通衢)。
特定集散中心有,大米集散中心无锡、芜湖,陶瓷业输出的九江,盐业 运输的中心扬州。
第七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19
五 中国古代城市分布与城址位置(第二节) 城市分布
1 奴隶社会及早期的封建社会: 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黄河流域,城市大多在农业发达的黄 河中下游一带,长江和淮河流域居民稀少,城市不多。
2 南北朝时期 是中华民族的大迁移、大融合时期,北方大批有较高技术和 文化的汉民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长江和淮河流 域城市数量增加分布更广,文化经济中心向南方转移。
多次建都的城市有: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
第七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4
2 地区性封建统治的中心城市
元代以后就形成现在一些省的行政范围,这些省的省会一般均属 于这类地区性的政治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一个地区的统治中心,有的 还曾是封建割据政权的都城。 如成都、太原、武昌、长沙、南昌、兰州、贵阳、昆明、杭州、 广州、福州、济南、乌鲁木齐、沈阳等。 有些曾经为全国的都城,后来也成为地区性的统治中心。如西安、 开封。 其规模都相当大,往往是一个地区的商业手工业经济中心。
第七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21
城址位置的选择
1. 都城: 选址考虑军事和政治上的因素更多 1) 都城往往随势力范围的扩张而迁都,(元上都——元 大都、金上京——金中都); 2) 选址还因皇帝的势力范围有关(东汉刘秀定都洛阳); 3) 有的都城虽然在原地建城,但都另外择址新建。
第七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第七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10
按城市形态分
1. 规则形
1)方形——这种城市形态为多数,北方和南方的平原地形 城市多是矩形或方形,方城十字街是古代一般中小城市的 典型形态。 2)圆形——多由于河流山川等地形条件而成。
第七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11
方形城镇
圆形城镇
第七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第七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15
曹魏邺城因是新建都城,不受任何制约而可以统筹规划,开始 出现中轴线居中的新局面(曹魏邺城、邺南城)。 到隋大兴唐长安城时,中轴对称的都城布局达到了极致,并一 直影响着后代的都城规划。
第七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后罩房
16
西耳房
西厢房
正房
东耳房 城市布局及建筑组群运用中轴线对称的手法,与中国
第七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5
3. 一般的府州县城市
这类城市很多,还可以分为府州城和一般县城。府 州城,多为省下一般的行政管理区划的中心。
第七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6
按城市性质分(5类) 1. 手工业中心
从明代以后,由于封建社会手工业的发达,便逐渐形成一 些以手工业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城市。
第七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13
二
整体格局——中轴线对称(第八节)
主要体现在都城,或整体、或局部、或单体建筑(宫殿,居住);
中轴线对称
咸阳 信宫 阿房宫 始皇陵 温泉宫
两山峰形为“门阙”
第七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14
自西汉长安城以至汉魏洛阳城,由于多是在原有旧城的 基础上改造而成,受到种种限制(地形、旧有城市)而不能 不有所迁就,中轴线往往偏离居中位臵。
商业中心城市的特征:商业繁荣,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规模较大。居 住着一些富商和为商人服务的旅店、饭馆、酒楼货栈,在城市中靠近交通要 道或靠近河流有繁华的商业区,也集中一些行会及会馆建筑。
第七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8
3 海外贸易中心城市(广州、宁波、泉州)
这类城市,历代以来就 是海外贸易港口,交通地理 条件优越,多系较大河流的 入海处,有天然河港,有广 大的内河腹地,如广州位于 珠江口,接近南洋。宁波位 于甬江口,自宋以来就是重 要的海上贸易城市。 这些城市中居住着许多 外国商人,有的还有外国人 集中居住的“藩坊”。
了中轴线对称的手法。
这种布局手法从住宅院落扩大到宫殿及庙宇,又扩
大到整个城市。
第七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17
三
重视对景设计
古人总结组景有18种方法,即:对景、借景、框景、夹景、隔景、 障景、泄景、引景、分景、藏景、露景、影景、朦景、色景、香景、 眼景、题景、天景。 对景所谓“对”,就是相对之意。我把你作为景,你也把我作 为景。 城市中的对景,是指在城市中道路的中间与尽端,建有一座或 数座高大的建筑--端头建筑,使之互相对应。对景既增加了城市宏伟 的气魄,又能形成城市空间构图艺术美的效果。
第七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9
4 防卫城市
明代由于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大量修建防卫性的城堡,如沿长城 的”九边重镇”,沿海的防卫所等。 这些城堡的选址,多从军事防御要求出发,城镇规模并不大,多 为一次建成,有深沟高垒的防御设施。
5 市镇
一般是在农村居民点的基础上,由于商业和工业的发达而扩展, 从农村居民中分离出来,有的为不定期或定期的集市贸易中心,设有 一般农村居民点所没有的商业服务设施,或一些政府,税务等机构。 如号称四大镇的朱仙、景德、汉口、佛山,实际上已是规模很大 的城市。
第七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第七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30
七中国古代城市道路系统——一般采用经纬涂制(第三节)
1 道路的分级
• 《考工记》记载:“经涂九 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市内主要干道最宽,环城路较 窄,城郊道路更窄。 • 隋唐长安中轴线的主干大 道宽150多米,其他城市干道宽 120多米,最窄的有60多米。 • 元大都城市规划设计以步 为基本单位,大街宽24步,小 街宽12步。 • 平遥古城有4大街,8小街, 72蜿蜒小巷。
• 五 中国古代城市的地区分布与城址位臵
• 六 水系(第七节)
• 七 居住单元(第五节) • 八 道路系统 • 九 市场 • 十 城墙
第七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3
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很多,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及分类方法,可 以分为下列一些类型。
一 城市性质及类型 □按照行政管理的意义分(三类)
第七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