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心理学笔记

学前儿童心理学笔记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成人心理学的共同之处——①都是脑的机能;②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③都有能动性。

客观现实——指人周围存在的一切自然的或社会的事物,也包括人自身内部的生理状态。

能动性——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积极的,主动的,有选择的反映,并作用于现实。

发展——儿童心理机能的变化,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

心理发展的特点:①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②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③发展具有不平衡性;④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形成某种反应和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

—岁时口语的发展的关键期,岁时图形只觉得关键期,外语的学习最好不超过岁。

危险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的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

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即方向性和顺序性;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③学前儿童心理的个别差异;④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起作用的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学前儿童的各个年龄阶段有规律的出现各自特有的质的特征。

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发展性、教育性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常用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谈话和作品分析法。

观察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言语、表情行为,可以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最基本的方法,因为幼小儿童的心里活动有突出的外显性,通过观察其外部行为,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

新生儿期心理产生的条件:①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②新生儿的生理特征(软弱、娇嫩),生长发育非常迅速(、身体特点:体型特殊,头大,身长四肢短,骨骼非常软弱,弹性强,硬度不足,不易折断,易弯曲;、神经系统特点:新生儿大脑重克相当于成人的—)。

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得来的,不学而能的,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级部位的反射。

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分类:无条件食物反射;无条件防御反射;无条件定向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强直性颈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

条件反射——是指有机体在生活事件中学会的发射。

条件反射的出现标志着儿童心理的发展。

出生后的第一年,是儿童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这个时期儿童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

婴儿神经纤维开始髓鞘化是脑内部结构成熟的重要标志,它保证神经冲动沿着一定的通道迅速而准确地传导。

条件反射建立的方式:婴儿期的条件反射,主要是在无条件食物反射和无条件防御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定向反射强化的方式;模仿的方式;动觉强化的方式,言语强化的方式。

儿童动作发展包括躯体和四肢动作的发展。

思维产生于动作,动作促进思维的发展。

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①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②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③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④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婴儿手的协调动作的发展:手的抓握、眼手协调、手的动作逐渐灵活,成为认识活动的器官。

母子交往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意义):①婴儿失去与母亲的交往,也就失去了爱与被爱的权利。

②母亲是婴儿与客观世界的“中间人”;③缺少与成人的交往,婴儿的环境就变成了没有应答性的死环境。

针对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父母及婴儿的照料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善于辨别婴儿发出的各种信号,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

②多与孩子交往;③鼓励和训练婴儿的动作;④培养婴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先学前期儿童最突出的是“独立性的需要”。

—岁称为先学前期。

—岁,特别是岁以后,孩子会自如的走、跑、跳,开始会说话,会思考,爱提问,爱模仿,爱游戏。

先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先学前儿童的身体发育也是十分迅速的。

身高年平均增长—,岁时达约,岁可以达到,比出生时增加了近一倍,体重增长速度更可观,岁约为出生时的倍,中左右。

先学前儿童的内脏器官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正常心率在每分钟次以上。

岁时降到每分钟次。

先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岁的儿童,脑重约,先学前期,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皮质抑郁机能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上。

①皮质抑郁(内抑郁)机能的发展;②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信号系统:是以现实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儿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

婴儿期,儿童所建立的条件反射基本上都是由具体刺激物作为信号物的。

由于第一信号系统是以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的,因而是以感觉、知觉、表象等直观形式来直接反映现实的。

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词条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

先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岁的儿童和岁前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动作增多,熟练和复杂化。

—岁的孩子学会自己走路,岁以后能跑、爬高、越过小障碍。

与此同时,手的精细动作也发展起来,爱做事,初步学会使用工具和做游戏。

—岁的儿童渐渐能根据物体的特点和功用,比较灵活、准确、熟练地运用物体。

先学前儿童容易摔跤的原因:孩子刚学会走路时,还走不稳,步子显得很僵硬,头向前,前脚掌着地,走的特别快,常常摔跤,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个:①身体各部位的比例同成人不同,头重脚轻,导致走路时难以保持平衡。

②骨骼肌肉比较嫩弱,骨组织不坚硬,肌肉力量较差,还不能有力的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姿势。

③全身动作不能协调一致。

刚开始走路的的孩子常把两臂张开,有时甚至横着走,以保持身体平衡。

先学前期,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直接交往,逐渐为一种间接的交往方式所代替。

这种间接交往是通过一种中介性活动——成人指导儿童或与儿童共同从事实物活动而实现的。

实物活动:指的是操作实际物体(包括工具)的活动。

它是由一系列操作动作组成的。

实物活动活动在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①实物活动是一种对象性活动。

组成活动的动作都是以某种实际物体为对象的。

②实物活动不仅使儿童获得了对客观事物的深刻认识,而且也获得了深刻认识事物的心理机能——思维。

实物活动是儿童思维的真正源泉。

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①言语的真正形成;②思维能力的出现;③自我意识的萌芽,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突出表现为“闹独立”“爱做事”。

“好动、爱做事”怎么办:儿童学会独立行走和用手拿东西之后,变得非常好动,从早到晚,总是不知疲倦的进行活动。

还喜欢模仿成人做事。

这时,成人不应该责备他们,更不应该禁止他们。

在先学前期儿童看来,世界是个大迷宫,充满了神奇奥秘,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敲开迷宫之门。

如果一味打击他们的探索活动,那他们的求知欲就会泯灭,并且会怀疑自己的力量,扼杀正在萌芽的自信心。

这正是将来学习活动中的最大障碍。

我们对孩子的这种情况的方法是珍惜孩子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加以引导。

有意的分配孩子一些简单的任务,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保持环境清洁等。

“闹独立”怎么办:闹独立,是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突出表现。

这个时期既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也是第一个危机期。

帮孩子度过人生第一个转折期,教育是关键。

对孩子的独立性需要,不能一味的满足,也不能过多的限制。

一味满足,容易造成孩子任性和执拗,过多限制,则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变得驯服和依赖,缺乏自立能力。

当孩子和成人的意见相矛盾时,不要和孩子硬顶,可以利用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点,用别的事物把孩子吸引开,先暂时解决问题,再找适当的时机进行说理教育。

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表情和实际的行动往往比语言禁令更有效。

教育时表情一定要严肃,周围的人要配合一致。

不能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日久天长,孩子摸准了大人的脾气,教育更难进行。

幼儿活动的三种基本方式:游戏、早期的学习、劳动。

游戏: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活动方式。

游戏是反映幼儿现实生活的特殊方式,是想象与现实的统一。

游戏的主要心理结构(成分):①想象。

想象是游戏中最重要的成分,游戏中的想象,就是孩子们话说的假装。

想象在游戏中具体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游戏的材料——以物代物,一物多用。

游戏角色——以人代人。

②直接兴趣和愉快的情绪。

游戏是一种自由的、轻松的、充满乐趣的活动。

③动作和言语。

动作和言语是实现游戏构思的基本手段。

游戏是一种综合性活动。

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①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是促进其智力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

②游戏时,儿童各种感官都要参与,从而促进了感知能力的发展。

③游戏促进了有意记忆和有意注意的发展。

游戏的发展:游戏的内容逐渐丰富深刻;游戏活动的组织形式日益复杂,集体性逐步增强;游戏中的计划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逐步提高。

幼儿的学习:岁以后,儿童已掌握了口语,各种心理过程虽然仍以无意注意为主,开始有意注意的发展,这为进行有目的的有系统的学习提高了条件。

幼儿的学习有很大的潜力,重视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幼儿的劳动:幼儿劳动不在于创造多少物质财富,而是要通过劳动进一步发展幼儿的动作,形成进一步的技能技巧,培养劳动习惯和爱劳动的品质。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一般特点):①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②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③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小班的心理特点:①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常受情绪支配,不受理智支配);②爱模仿;③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先学前期儿童的思维典型靠动作进行。

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①爱玩、会玩;②思维具体形象。

大班的心理特点:①好学、好问;②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③个性初具雏形。

感觉: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的额反映。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①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②感知觉的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额基本手段;③感知觉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

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月—岁之间,孩子的视力可达到成人的视力。

怎么保护儿童的视力:①家里和幼儿园都要保证孩子看书时有充分的照明;②要是孩子才开始看书和握笔时就有正确的姿势;③不要让孩子过长时间看小人书和电视;④给孩子看的书、图画、教具,字体形象应该大而清晰;⑤经常给孩子检查视力,发现视力减退的,及时治疗。

颜色视觉:孩子喜好彩色,先认识红、橙、黄。

听觉——是指个体对声音的高低、强弱、品质等特性的感觉。

月胎龄的胎儿就开始有了听觉。

触觉——是皮肤受到机械刺激时产生的感觉。

婴儿的触觉有两种形式——口腔探索和手的探索。

知觉的分类:空间知觉(方位、距离);物体知觉(形状、大小);时间知觉;观察力。

空间知觉——指对客体的空间位置,空间特性,及空间关系的知觉。

方位知觉——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身体所处的空间位置的知觉。

如上下、前后、左右的知觉。

方位知觉通俗说就是方向定位。

(先上下,再前后,再左右,最后相对左右。

岁的儿童已经能正确辨别上下,岁辨别前后,岁开始辨别自我中心的左右。

深度知觉——对同一事物的凹凸程度或不同物体的远近的程度的知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