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分期、关键期及危机期的概念
2、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及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概念
2、关键期的概念及内容
3、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用具与器材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3、案例分析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提问:什么叫做心理?
2、情景描述:
说到心理,许多人会认为心理很神秘,看不见,摸不着,是无法确定的神秘现象。
实际上这完全是误解。
心理可以通过行为及语言来表现,且心理活动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来测量。
用一段生活场景来说明人的心理活动:一位大学毕业生,正坐长途汽车返回故乡。
他打了个盹,正慢慢醒过来。
首先她听到轰鸣声,感觉到有规律的震动,看见耀眼的光芒……这些都是感觉,是进入人体感受器官的一系列外界刺激。
接着她从这些个别感觉中了解了他们,知道响声和振动是汽车运行中产生的。
“光芒”是从窗外射进来的,这些是知觉。
汽车快到她的家乡了,她全神贯注的眺望着窗外,急切地盼望能看到熟悉的景物和亲人,她想:“今天来接我的会是哪些人呢?”“会不会是母亲和家人一齐来呢?”这时她脑海里出现了母亲的形象,这就是想象和记忆。
当终于看见了她的家人时,她一阵激动,流出了热泪,这就是情感。
她想将来一定努力学习,有所成就,为家乡人争光,这就是意志。
上述这些都是人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总是从人的认识活动开始,有了知觉,产生了思维,引发了情感,还形成了意志。
心理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的主动反映活动,是大脑的一种特殊反应功能。
因此,它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过程和活动。
(二)新课讲解
1、定义: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包括:
①是脑的机能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和心理的联系十分紧密,心理的发展依赖大脑及客观现实。
如:脑瘫儿童,往往表现出智力低下,视觉障碍等等症状
②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人的心理现象无论多玄妙,都能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根源。
如:小孩子见过汽车,头脑中才有了汽车的形象;吃过苦药,才知道苦的滋味。
③具有能动性
人的心理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的、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反映客观现实。
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①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心理发展是按照低级到高级的方向,按照一定顺序进行的(三翻六坐九爬)。
如:儿童语言发展中,总是先会发一些咿咿呀呀的声音,再学会说一些简单的词,最后才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与他人交流。
②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心理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同时也是分阶段的,但阶段与阶段间是相互联系的。
如:小班幼儿的思维还明显保留着先学前期儿童思维的典型特征——直觉行动性,大班幼儿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③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主要是对同一个个体而言的。
例如:感知觉在新生儿期已开始出现,到10来岁时已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而抽象逻辑思维则要到五六岁才开始萌芽。
人的一生发展中有两个加速期:6岁之前和青春期。
补充:关键期(劳伦兹)→图片展示
④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每个儿童发展的速度和发展的优势领域是不同的,有着明显差异性。
例如,有的孩子2岁就能背儿歌了,有的才刚刚学会说话。
又如,有的孩子很小就显示出惊人的数学才能,有的则在音乐方面一枝独秀。
(三)总结概括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
3、学前儿童心理的个别差异
4、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