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在线考试(开卷)试题注意事项:1、通过在线考试模块完成该课程考核;2、抄袭、雷同作业一律按零分处理;一、翻译题(共15分)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世间传说晋王将要去世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且嘱咐他说:“梁朝是我的仇家。
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也曾和我相约拜为兄弟,却都背叛了我们而归顺了梁朝。
这三者,是我遗留下来的恨事!现在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未了的心愿!”庄宗接受了这三枝箭并把它们供奉在宗庙里。
以后出兵作战,就派部下用一副少牢去宗庙向晋王祷告,并请出那些箭,放在锦囊里,让人肩背着它,走在队伍的前面。
等到凯旋归来后,再把它放还宗庙。
当他用绳子捆绑起燕王父子,用匣子盛着梁朝君臣的头颅,送进宗庙,把箭还给先王,并把成功的消息报告亡灵的时候,那强盛的意气,可谓壮观了。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然而一个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就四下响应,只好苍皇向东逃出,还没碰见乱贼,军队却已离散了。
君臣们互相呆看着,不知该向何处去,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难道是因为取得天下艰难而失去容易吗?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1、《贫女》中的贫女有何指代意义?以贫女虽有才貌却无人问津而老大闺中写出贫寒之士虽有才学却无人赏识,沉沦下僚。
2、《高祖还乡》在视角上有何独特之处?从无知乡民的主观视角看高祖还乡,化神圣庄严为荒唐滑稽,从而表现出强烈的批判精神。
3、《西湖七月半》写了各种看七月半之人,用意何在?作者借第三种与第五种人与其余三种人相比还算不俗来突出文人雅士之清高拔俗。
三、诗句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1、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嘘欷。
乡亲们知道杜甫一家战乱中的团圆来之不易,不肯打扰他们,只是远远地看;但看到杜甫一家的团圆不由勾起了自家的心事,于是嘘唏不已。
2、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英雄有泪却无人擦,写出辛弃疾在投降派妥协派掌权的朝廷里所感受到的孤独与寂寞。
四、作文(共50分,要求写成论说文,六百字以上)有容乃大我喜欢林则徐的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容纳百川,成就了浩瀚的大海;容纳无数天体,成就了无边的宇宙。
自然界如此,人心也如此。
中国古代有句俗话,宰相肚里能撑船。
说的是做大事的人,必须有大量。
我喜欢蔺相如,不仅仅因为他敢于在威风如虎的秦王面前仗义执言,捍卫了赵国的利益;更是因为他为了国家的大局,在廉颇宣恶言“我见相如必辱之”之后,不与廉颇争列:每朝时,常称病;甚至走路碰到了廉颇,也“引车避匿”。
而当廉颇得知蔺相如这样做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真相的时候,羞愧难当,亲自登门,负荆请罪。
留下了一段流芳千古的美谈——将相和。
我不喜欢舞台上的白脸曹操,所以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急切地盼望他打败仗,快快垮台。
然而,事与愿违,曹操不但没有垮台,反而实力越来越强,这是为什么?现在我明白了,他胜在了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张绣曾经杀了他的长子,可以说是有刻骨仇恨,但最终却成了他阵前的猛将;陈琳当年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他的八辈祖宗,等于掘了他家的祖坟,可是最终却成了他帐下的谋士。
有这样的容人的气度,事业哪能不成。
我替周郎惋惜,如果他不纠结于“既生瑜,何生亮”,而把诸葛亮的智慧当做自己的智慧来欣赏,把诸葛亮的成功当做自己的胜利庆贺,“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风流人物也许就不会英年早逝。
由古人的故事,我想到了同学关系。
我们天天生活学习在一方空间里,难免会遇到一些不顺眼的人,不顺心的事。
但是只要我们以包容的心态来对待我们的同学,我们的同学之间就能和谐快乐。
包容了别人,你内心的空间不但不会缩小,反而会神奇地扩大。
包容越多,你的胸怀就越宽广,你的人生价值就会越大。
还记得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一句话:“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来容纳中美两个大国。
”真是高瞻远瞩!在不久前他将以国家主席的身份踏上美国的国土,两个大国的元首将进行“不扎领带”的会晤。
今天中国和美国,这两个曾经敌对的大国都能实现互相包容,我们同学之间,还有什么不能包容的呢?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不就喻意着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要想进取,就得有宽容、包容之心吗?大海为什么这样大、这样伟岸,是因为它容得下一切山川大河。
恰如李白之描绘“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上能跑马”。
观其成大业者,不也是有着“有大乃容”之心。
陈琳写檄文把曹操一家三代骂了个遍,可曹操却把他看着人才,反倒惜之爱之。
难怪他曹某人能吸引众多人才为他服务,能三足鼎立于天下。
而唐太宗更是广开言路,才涌现出魏征、杜如晦、房玄龄等千古谏臣,绽放出“贞观之治”的花朵。
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试问,我们又可否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有心志之容?古禅师寒山曾经问拾得曰:“世人有人谤我、辱我、讥我、贱我、轻我,我当如何处之?”拾得曰:“只要忍他、避他、由他、容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而不久前看过外国的一首诗也正恰如其分地印证了这灵光的智慧。
诗中讲述的是一则故事,大意是:一个农夫无缘无故受了人一巴掌,妻子说他窝囊。
农夫说:“如果那人是无心的,那我应原谅他;如是有意而为之,那此便是犯罪,我更要怜悯他。
”其气度之宏量,恐非你我所能及。
如此容人,不也才能拿得起,放得下,身心释然,达到更高的生活质量层面。
但那难道不是人生智慧的结晶吗?丘吉尔与一政客常在国会上唇枪舌剑,争得面红耳赤。
但丘吉尔又说:“我的政绩都是在他的反驳下才逐渐走向辉煌的。
”看来,这倒说明了老话“忠言逆耳利于行。
”但只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别人是可用来当自己的一面镜子的,这又有何不可实现呢?用孔子的话就叫做——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而无法容忍他人的,如庞涓,最后反倒死在了孙膑的计谋下;又有那视忠言为逆而摈弃者,远君子而亲小人者。
诸如这样,又哪有不败、不亡之理?其下场十之八九是凄凉的。
纵观成者,横视赢家,有容才是硬道理,容纳才是创造的源泉。
人如此,民族、国家亦如此。
日本就是个善于“容”的国家,古代学中国,近现代学习西方,去人家的糟粕,取其精华,始终给民族注以新鲜的血液。
难怪他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难怪他曾能称霸东方;难怪他能骄傲地称之为“日出之国”……虽弹丸之地,但有容即大,其精神就似大海般宽广;其动力就能源源不断。
相较,明清的“闭关锁国”,无法包容其它民族的先进,夜郎自大地以天朝自居。
骄傲的乾隆皇帝甚至还狂妄地嘲笑马嘎尔尼所带来的蒸汽机等是小孩子的玩具,而不屑一顾。
也就是这自称“十全老人”的皇帝无知又无容之时,中国才被抛在了西方列强之后,掀开了百年屈辱的血泪之史。
无法包容而顽固守旧的下场就是可悲的。
现代是竞争的时代,就更要有容才会强大。
改革开放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中华民族的发展强大离不开世界,只有学习借鉴,包容、容纳别国的先进。
发展才发展得迅速,强大才不是梦。
裹足自闭只能是闭门造车,终究不能进步。
容纳别人的一切好的,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思想意境才会更广阔。
其内在的驱动力也才更强劲。
近三十年来的迅速发展不也正印证了这客观的真理吗?一个人要想进步,成功,取得成绩,就要有包容之心。
宽容别人的过错;包容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批评……宽容才能使心灵愉悦,活得坦荡释然;包容才会让自身能力提高,使别人的一切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才能适应信息发展如此迅速的现代社会。
就让心有容乃大,给创造与成功迸发出剧烈的火花。
而一个民族、国家的屹立、强大,究其原因也是——容。
容得下一切,才能取人之长而补已之短,以他之能而为我所用。
无法容纳世界其它的民族只会导致封闭,封闭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看世界超级大国美国,不也是在逐渐凝聚众多民族的精华后,才发展成头号强国的吗?转眼看那些丛林中的原始部落,就因无法包容学习外部的智慧,其文明程度才停滞在几千年前老祖宗的脚印上而裹足不前,也因此才受到外族侵略,其下场是悲哀的。
时代是日新月异的,要想保持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就必须拥有容纳的胸怀。
只有像大海般有容乃大,才可能是时代的领头羊,经久不衰。
人的精神文明才会更高,生活质量才会更优越;民族文化才会更加繁荣;国家才会更加富强。
泰山不让寸壤,故能成其高,湖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广阔的自然正因包容了万物,所以才显得五彩斑斓,显得生机盎然,包容是世界的主旋律,正因为有了包容,我们的社会才会不断向着更高更远的阶段迈进。
世界上永远不会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永远不会有两个一样的指纹,差异是我们和这个世界存在的基础,是你之所以为你,而我之所以为我的根本,差异是无法消除的,既然万物无法同化,那么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包容他物的差异,找到之间的共通之处呢?施旺与施莱登透过细胞这一小小的结构将植物界与动物界连接起来,打开了通向另一领域的大门,爱因斯坦究其晚年直至逝去,仍在思考如何用宇宙弦的理论去包容纷繁宇宙中的一切,让世界简单明了,学会包容他人的差异,也许会在你的心中打开一扇不一样的窗。
正如一句话所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人的思维与性格千差万别,正如这复杂的世界,学会包容他人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自己的思想。
秦始皇天真地认为“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道”的做法真的能让他们嬴氏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但结局呢?只落得个“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的结局罢了,以后历朝历代都遵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世原则,但终究只是延续了不长的辉煌,之后却因为社会腐化导致东方巨龙一蹶不振,这样妄图统一思想却玩火自焚的教训在历史上还少吗?《左传》中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严于阻而轻于流,必溃”也是这个道理,美国仅是一个建国不到五百年的国家,但却能以霸主的姿态去傲视这个世界,凭得就是它的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在不漫长的时间里,不同的文化聚集到这个新兴的国度,交流,融合,所以才让美国文化具有了其他文化所不具备的旺盛的生命力,看到共性,包容差异,方能在这个世界占据一席之地。
不仅对国家,对社会,包容具有非凡的意义,对我们个人也一样,人与人之间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碰撞,摩擦和矛盾在所难免,但学会“相逢一笑泯恩仇”的生活岂不是更加快意?齐王包容了管仲的过失,终得一代名相;蔺相如包容了廉颇的敌意,终成将相和的佳话;孔子包含了与老聃间的思想对立,虚心求教,使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