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单基因遗传病

单基因遗传病


半乳糖代谢途径
ppt课件.
7
发病机制
半乳糖和1-磷酸半乳糖在血中累积,部 分随尿排出。1-磷酸半乳糖在脑、肾中累积 可分别导致智力障碍、肝损伤甚至肝硬化 及肾功能损伤等。
ppt课件.
8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患儿对乳糖不耐受,婴儿哺乳 后呕吐、腹泻,继而出现白内障、肝硬化、黄 疸、腹水、智力发育不全等。
11单基因遗传病(二)
Single gene disorders
ppt课件.
1
单基因遗传病——先天性代谢缺陷
前言 先天性代谢缺陷的共同规律 糖代谢疾病 氨基酸代谢疾病 核酸代谢疾病
ppt课件.
2
前言
先天性代谢缺陷(inborn errors of metabolism)
基因突变所引起的酶的结构 改变或合成障碍,都有可能引 起某种代谢过程的中断或紊乱。 如果这种基因突变恰好发生在 生殖细胞或受精卵中,就有可 能传递给后代,从而使后代产 生相应的先天性代谢缺陷(或 遗传性酶病(hereditary enzymopathy)。
蚕豆、伯氨喹啉等富含氧化物,服用后可加重该病。
ppt课件.
15
临床表现
常见于10岁以下小儿,1—5岁为发病高峰。 进食蚕豆后,蚕豆中的物质可使患儿体内的葡萄 糖六磷酸脱氢酶被分解,导致大量红细胞破裂溶 血,使患儿出现溶血性贫血。发病轻重则与吃蚕 豆多少无关,一般在进食蚕豆后1—2天内发病, 早期病人常出现全身不适、胃口不佳、发热、头 昏等酷似肝炎的症状。重症病人会由于大量红细 胞被破坏而释放出胆红素,导致黄疸、浓茶样的 血红蛋白尿、肝脾肿大,并有恶心呕吐、腹痛等 临床症状,若不及时抢救治疗,发病后1—2天内 就会死亡。
AR, 11q23 AR, 11q23
232300 α-1,4-葡糖苷酶 300257 α-1,4-葡糖苷酶
AR, 17q25.2
XR, Xq24
232400 232500
淀粉-1,6-葡糖苷酶
淀粉-(1,4;1,6)转葡糖苷 酶
ppt课件.
AR, 1p21 AR, 3p12
症状 低血糖血症 巨舌,肌张力减 退
ppt课件.
9
半乳糖血症
ppt课件.
10
ppt课件.
11
诊断 实验室检查 ➢ 测定酶活性 ➢ 血和尿中半乳糖浓度 ➢ 红细胞中半乳糖-1-磷酸的含量
ppt课件.
12
预防及治疗
确诊后应立即停乳,代之豆浆。严重 者应逐日监测尿内半乳糖水平。
新生儿筛查可早期诊断。可用羊水细 胞或绒毛细胞培养物的酶学分析行产前诊 断。
首先提出“先天性代 谢缺陷”概念的 Garrod
ppt课件.
3
先天性代谢缺陷的共同规律
酶缺陷与酶活性 底物堆积和产物缺乏 底物分子的大小与性质 临床表型与酶缺陷
ppt课件.
4
先天性代谢缺陷疾病的类型
糖代谢遗传病 氨基酸代谢遗传病 核酸代谢遗传病 脂类代谢遗传病 维生素代谢遗传病 金属代谢遗传病 药物代谢遗传病
ppt课件.
16
糖原贮积症 (glycogen storage disease,GSD)
遗传学
糖原贮积症是一类较罕见的遗传代谢病。 由于酶的缺陷,使糖原在肝脏及肌肉中的代谢 缺陷所致。根据所缺的酶不同,可将糖原贮积 症分为Ⅰ~Ⅷ型,多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以Ⅰ型为最常见。
ppt课件.
17
病名
ppt课件.
13
蚕豆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遗传学
X连锁不完全显性,基因定位于Xq28, G6PD缺陷。
分布具有世界性,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以 南,尤其是广东。
ppt课件.
14
发病机制
G6PD
6-p缺陷,导致GSH生成减少,细胞抗氧化损伤能 力下降,引起红细胞膜损伤;血红蛋白β链93位半胱 氨酸巯基氧化,四聚体解离,形成Heinz小体,红细胞 变形能力下降,破坏出现溶血。
……
ppt课件.
5
糖代谢障碍
半乳糖血症(galactosemia) 遗传学
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GPUT)缺陷, 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致病基因定位于 9p13,发病率约为1/50000 。
ppt课件.
6
二、糖代谢病 ( 一 ) 半 乳 糖 血 症 — 具 三 种 亚 型 : I; II; III
半乳糖醇
半乳糖
半乳糖酸
II型 半 乳 糖 激 酶
17q24
I型
半 乳 糖 -1-磷 酸
III型
半 乳 糖 -1-磷 酸 尿 苷 转 移 酶 *
尿 苷 二 磷 酸 半 乳 糖 -4-表 异 构 酶
9p13
1p35-36
葡 萄 糖 -1-磷 酸
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具 有 多 态 性
葡 萄 糖 -6-磷 酸
一般在儿童期即发病,患者因心肌无 力、心脏扩大而最终死于心力衰竭。
ppt课件.
20
Ⅱ型糖原贮积症引起心脏扩大
ppt课件.
21
粘多糖贮积症 (mucopolysaccharidosis,MPS)
发病机制
粘多糖由结缔组织合成,是二糖重复单 位串联而成的多糖链,粘多糖分解时需要多种 酶的参与,这些酶的遗传性缺陷可导致粘多糖 降解受阻,蓄积于溶酶体中形成粘多糖贮积症。
与I型相似 肝脾肿大,肝硬 化
18
Ⅰ型糖原贮积症:
发病机制
葡萄糖-6-磷酸酶的基因缺陷,使肝、肾、 及肠粘膜等组织中糖原蓄积。
临床表现
患者易出现低血糖,并有肝、肾肿大等症 状,严重时会发生酸中毒。
ppt课件.
19
Ⅱ型糖原贮积症:
发病机制
基因定位于17q25.2,溶酶体内α-葡萄 糖苷酶的缺乏,使糖原处理障碍,造成溶 酶体内糖原堆积, 病变累及全身肌肉。 临床表现
ppt课件.
22
遗传学
粘多糖贮积症的几种类型
综合症 名
缺陷的酶
基因 遗 传
MPSⅠ α-艾杜糖醛酸酶
4p16.3 AR
MPSⅡ 磺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 Xq28 XR
MSPⅢA 硫酸乙酰肝素硫酸酯酶 17q25.3 AR
MSPⅢB N-乙酰α-氨基葡糖苷酸 17q21 AR
MSPⅢC N-乙酰α-氨基葡糖苷酸
GSD 0 GSD Ⅰa GSD Ⅰb GSD Ⅰc GSD Ⅱ
GSD Ⅱb GSD Ⅲ GSD Ⅳ
糖原贮积症的几种类型
OMIM
缺陷的酶
基因定位
240600 肝糖原合酶
AR,12p12.2
232200 葡萄糖-6-磷酸酶
AR, 17q21
232220 微体葡萄糖-6-磷酸转 运
232240 微体磷酸吡咯转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