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一、文学作品类型:总结历史上文学创造的普遍规律,我们根据文学创造的主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一)现实型文学.定义: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1、再现性.现实型文学偏重于对客观现实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现实矛盾,触及人生。
现实型文学在再现现实时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反对主观随意性。
作家不直接出面在作品中表露自己的主观倾向,是现实型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则。
现实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反映形态,同样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情感评价。
2、逼真性。
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
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现实型文学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描写生活里本来就有的事物,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反映客观存在,表现作者真切的现实感受。
(二)理想型文学。
定义: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表现性和虚幻性。
1、表现性。
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理想、想象、幻想等)以形象呈现出来。
理想型文学的主观理想精神,在文学反映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的侧重。
而其情感态度常常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
2、虚幻性。
现实型文学以写实的方法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理想型文学则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三)象征型文学。
定义: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特征:暗示性和朦胧性。
1、暗示性。
暗示是象征型文学寄寓意蕴的方式。
暗示指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
象征型文学的寓意是通过暗示方法实现的,暗示不同于现实型的再现和理想型的表现,常常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
2、朦胧性。
朦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
象征是抽象之物与具体之物之间的比较,其中的意义是纯粹暗示出来的。
并且由于象征经常是单独存在的,读者又很少得到何物被象征化的暗示,因此,象征主义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内在的朦胧性。
二、文体1、诗: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诗可以分成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等。
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2、小说: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等。
小说的基本特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描写人物是小说的显著特点,着重刻画人物特点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情节是与人物密切相关的,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衬托人物性格、展示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
3、剧本: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剧本可以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按场次划分,还可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等。
它的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4、散文:散文有广义的散文与狭义的散文。
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它的基本特征主要是: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
5、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它的基本特征是: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
三、意境与意象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文学意境的特征是:情景交融、韵味无穷和虚实相生。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
它的最早源头可以上溯到《周易·系辞》。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四、文学文本“文本”(text),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中外文论史上,都曾有人把文学文本的构成,看成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一)文学言语层面。
定义: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特征:除了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外,还具有以下特征1.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
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即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
而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有时它也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整个艺术世界氛围相统一就可以了。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
人类的语言符号一般有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普通言语走向抽象,指称功能大大增强,而表现功能渐渐因脱离实际语境、与人的情感生活的分离而受到削弱,相反,文学言语把语言的表现功能提到更重要的位置,它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
比普通言语更富有心理蕴含性。
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作家把普通语言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言语。
这种言语可能会不合语法,打破了某些语言常规,但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
(二)文学形象层面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形象分为两种,一是物象,是自然存在的,是客观的;一是作品中的形象,这是人创造出来的,是主观创造的产物。
但它是客观物象曲折的反应。
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一方面它不是生活本生,是假定的,另一方面来自生活,使人联想起生活,使人感到比现实生活更加真实。
3.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文学形象作为艺术概括的方式,始终不摒弃个别,而且还要强化、突出、丰富它,是个别成为独特的“这一个”,同时个别又与一般相联系相结合,把个别与一般化同步进行,最终达到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境地。
4.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其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因此有了这一特征。
(三)文学意蕴层面。
定义: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由于形象具有指向性和包孕性,就是意蕴层面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
第一是历史内容层。
有的形象本身就包含一定历史内容如水浒传,有的虽本身不含历史内容,但却暗示了一定历史内容。
如李商隐《乐游原》第二是哲学意味层。
哲学是人对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的最高一级的思考和概括,它属于形而上的层次,是抽象的,意味则是一种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感知因素,属于形而下的层次,是具象的,二者通过形象引发的联想在深层意蕴中的有机结合,便是哲学意味。
第三是审美意蕴层。
五、典型(Tupos/type)定义:基本上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
进入20世纪之后,马克思主义典型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它除具有一般文学形象的特征之外,还比一般文学形象更富于艺术魅力,表现出更鲜明的特征性。
“特征性原则”是文学典型的首要的和基本的特点。
文学典型应该“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
文学典型作为这种“特征化”最佳结果,必然最富于特征性,或者说是最鲜明地显示自己的特征性,所以“特征性原则”就成了文学典型的首要的和基本的特点。
首先,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其次,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也就是要调动言语的特征性,细节的特征性,场景的特征性,事件的特征性等等,为反映和形成“总特征”服务。
艺术实践证明,凡是把以上诸种因素调动得愈充分、愈集中,其人物的性格的总特征便愈鲜明,愈有可能成为文学典型。
(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
这种“生命的魅力”,首先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与多彩。
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一是看它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
二是要看灵魂所显现的历史真实的程度。
三是要看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理想。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所谓典型环境,是指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恩格斯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地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互相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典型人物的刻画离不开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反之,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
典型环境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
如果失去了典型人物,便失去了中心,失去了联系的纽带,环境便成了一盘散沙,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形成的可能。
所以,恩格斯关于“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是一个整体性命题,不宜拆开来理解。
六、文学的叙事(narration)(1)定义: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1文学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叙事的兴趣不在于静止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2文学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这是叙事从街谈巷议或实用记事转化为艺术的关捩。
优秀的叙事文学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然而又超越了个别的、已经发生的偶然事实,是用话语重构的世界。
这个话语的世界虽不等于现实本身,但却可能在更本质的层次上揭示社会现实的内在意义。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
文学叙事由三方面构成: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
(2)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