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复习资料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1)“艺术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社会生产活动的客观过程时提出来的,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艺术活动为“艺术劳动”,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为“艺术生产”。
(2)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
精神生产最初与物质生产交织在一起,从属于物质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精神生产才独立发展起来。
精神生产独立发展起来之后,一方面仍受物质生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以及它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
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也如上所述。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1)文学活动与科学活动的本质区别:科学是对世界的理论掌握,立足于客体,通过理论思维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是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满足人的理性需要,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
文学创造则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图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形象体系。
(2)文学活动与宗教活动:文学活动建立在对世界真实感受的基础之上,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宗教活动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的幸福,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迷途,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自身的价值。
(3)文学活动是一种“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不受群体意识的严格规范。
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而情感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不受概念的严格约束,是一个最自由的心理领域,佃此,它在精神活动领域中是最自由和最富于个性的创造活动。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科学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性和规范的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朴素单纯。
日常言语较富于感情色彩、个人风格和艺术意味,但总的说还是服从说理的需要,以表意明确为主旨。
这两种言语都较接近语法意义上的“语法系统”。
文学言语则明显突破了语言系统的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
它一般不作为说理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常对语言学用语进行变形和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的方法,模糊、多义。
正因为如此,文学言语灵活,在不同作家和不同语境中,用语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言语。
4.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它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现实客体?(1)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作活动的客体,其特点是:第一,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即多方面生活的交融,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相统一的社会生活。
第二,是具有审美价值或经过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
第三,是作家体验过的生活,即思维化、情感化的生活。
(2)社会生活作为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极为丰富和宽广,而作家所感受、所体验到的生活总是有限的。
即使如此,能成为作家创作对象的,或者说,能成为文学创作的现实客体的,也只能是作家所感受、体验过的生活(当然,间接感受、体验的生活仍可以写)。
5.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1)不能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
因为“主体’’的特定含义,即必须具有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就是人在与客体的特定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主动性、主导性即自由自觉的创造性。
没有主体性的人包括作家就不是真正的主体。
“写作的作家”不一定具有主体性,如成为自然的奴隶或屈从于金钱而写作的作家就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
(2)人作为主体包括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和价值判断主体三种角色。
文学创造活动主要不是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而是价值判断活动,作家属于价值判断主体,具体说属于审美判断主体,作家在创造活动中主要通过对审美客体的审美体验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即审美评价。
因此,可以把作家理解为美的体验者和评论家。
进一步说,作家不仅仅体验和评价美,他还要通过想象去创造一个美的观念世界,给人们提供一个对象,即艺术作品,因而可以称作家为美的创造者。
6、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1)创造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
不同于在认识关系中主体必须保持对客体的理智。
在文学创造中,主体对客体的审视总是以情观物,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去发现自身与对象的情感关系,对于那些与人的情感不相干的客体作家是不会关心的,一旦客体与主体发生某种诗意的联系时,主体就会对它倾注全部热情。
这种情感体验是非理性思考的结果。
(2)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的直观为思维特殊性征,不同于认识主体对客体的概念式、逻辑思维的把握。
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主要是一种感性活动,主体不以概念为中介而是以形象为中介去连接客体,并始终不扬弃客体的个别性,不粉碎客体的个别形式,客体始终以具体形象向主体展现自身。
所以,创作主体对客体的把握始终是一种感性直观的思维形式。
而作为主客体统一的产物的艺术作品也必然呈现为一种具体生动的形象。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之间是以感性直观联系的。
总之,情感体验和感受性直观是文学创造中主体把握客体的特殊心理活动形式。
换言之,在文学创造中,主体的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是连接主客体关系的纽带。
这就是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的特殊性。
7.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1)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主体始终处于主导性、主动性的地位并显示出能动创造性特征。
(2)文学创造主体的“客体化”是指在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中,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也就是说,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
具体说,作家对具体客体的选择总是或明或暗地受到当时社会生活情形,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等多种生活因素的规定和制约。
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一定的文化传统中,他选择何种生活为创造的具体客体,都必然受到社会生活这个“一般客体”的规定和制约。
而进入具体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的一切创造性活动,包括虚构、想象、情感投射、观念移注等,都不可能离开具体客体进行纯粹任意的胡编乱造和情感发泄。
甚至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原先的构思。
从这个角度说,文学创造中,客体也使主体“客观化”了。
8.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1)创造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客体的选择上。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社会生活,包括物质世界和已客观存在着的精神世界,也称为“一般客体”。
但文学创造所要反映的对象总是具体的,即生活中的某个方面、某个事物,称之为“具体客体”。
文学创造反映社会生活,主体必须能动地选择“具体客体”作为反映对象。
(2)创造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又集中体现在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些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上,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
在这个过程中,客体被主体重新塑造,受到主体心灵的“洗礼”,而转化为表征一定意义的客观形式,转化为一种有意味的生动符号。
就是说,通过主体的能动创造,生活客体终于转化为主客体统一的艺术品,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助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
”(3)从对客体的选择到重塑,首先都是按照作家“内在的尺度”即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审美需要、审美目的、审美理想来进行的。
不同的作家对生活的不同认识和不同的审美需要、审美目的、审美理想,他们所选择的具体客体和所创造的艺术作品也必然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
9.关于文学言语的含蓄、多义、模糊性特征问题。
文学言语不作为说理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系统,它常常通过对语言学用语的变形和一定程度上的背离,采用隐喻、暗喻、象征的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因此,文学言语具有含蓄、多义与模糊性特征。
1、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文学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取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1)从本质上说,文学创造的材料是以精神现象的方式通过记忆机制而储存在作家大脑中的有生以来的刺激或信息。
(2)从来源看,文学材料的来源虽然只有一个,那就是客观的社会生活,但它们只有转化为精神现象,即记忆中的表象,才可能对作家的文学创造发挥作用。
(3)从呈现看,文学作品虽以文字符号加纸张的物质形式流通于世,但其所负载的,乃是作家个体内在的某些精神现象及其活动。
(4)从文学材料的获取渠道(有意、无意、实践、书本)和流程看,不管经由哪一种渠道,其流程都一样,即刺激或信息转化为文学材料,必须通过记忆机制进行,必须被储存在记忆中才能奏效。
(5)有时,作家也使用笔记、卡片、摄像等方式来搜集材料,但目的无他,也是为了抗拒遗忘,使之更深刻地进入记忆,以便参与构思,激活思维。
任何有意义的生活,若没有成为记忆表象,没有在作家心灵中留下痕迹,一句话,没有转化为具有主体性的东西,都很难成为文学材料,很难对文学创造起作用。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受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原则和煜倾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或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1)它是作家心灵的一种蓦然领悟;(2)它是作家独特眼光(即混融着思想原则、审美倾向以及个性、人生理想等内容而形成的一种定势)和非凡观察力的结合;(3)它是外在机缘的某一突出介质与作家某一内心体验的契合;(4)艺术发现的结果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或事件),只是把新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自己的知觉中形成一个新的创造物。
为此,艺术发现是一部作品发生的契机,也是一次文学创造活动开始的“由头”。
没有它,很难设想会有文学创造一连串活动的展开。
可见,艺术发现心理特征是非常微妙和细致的。
3.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