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环境监测技术
具体可归纳为: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 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 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制订环境法规、标准和规划等服务。
,电化学分析法(极谱法、溶出伏安法、电导分析法、电位 分析法、离子选择电极法、库仑分析法),放射分析法(同 位素稀释法、中子活化分析法)等。许多新技术在环境监测 中已得到应用,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 高效液 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LC-MS),气相色谱-富里叶红外 光谱仪( GC-FTIR),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ICP-AES),流动注射分析法(FIA),酶免疫检测
在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对SO2、NOx、 TSP、卤化氢、苯并[a]芘、碳 氢化合物等33种有害工业气体作了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最高允许排放速率的限制。
在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又对居住区中的CO、乙醛、乙醚、甲醛、苯、二甲苯 等34种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作了规定,对车间空气中的CO、一甲胺、乙醚等111 种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也作了规定。 近年来,全球大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如:酸雨、臭氧层空洞等,与之有关 的氯氟烃浓度,温室气体( CO2、N2O、CH4等)也成为大气监测的对象。
(二)、按监测介质(或环境要素)为对象分类 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 生物监测、生态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 射性监测、热和光监测、卫生(病原体、病毒、寄生虫等)
监测等。
1、大气污染监测
大气污染监测是监测大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含量,又可分为空气环境质量监测 和大气污染源监测两种。 目前被列为大气污染物的已约100多种,这些污染物以分子和粒子状两种形 式存在于大气中。我国已有多种标准对大气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和最大允许排 放量作了规定。 如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对SO2、NO2、 TSP、PM10、 CO、O3、Pb、苯并[a]芘 (B[a]P)、氟化物共10种物质的浓度标准作了限制性规定。
2、水质污染监测
水质监测可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 环境水体包括地表水(如:江、河、湖、海) 和地下水。水污染源 包括各种各样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水质监测的项目很多,大体可 分为三类:一类是物理性状的指标,如温度、色度、浊度、电导率、悬 浮物(SS)、气味等,另一类是化学指标,如溶解氧( DO)、化学耗氧 量( CODcr )、生化需氧量( BOD5)、总有机碳(TOC)、重金属、有 毒有害的有机污染物等,再一类是与生物有关的指标,如大肠菌群、细 菌总数等。
(EIA)。
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三S技术在环境科技上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
化学分析法 (重量法、容量法)
光谱分析法: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
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
环 境 监 测 技 术
法、原子发射光谱法、X-荧光射线分析
法、荧光分析法、化学发光分析法等
是环境监测的初级阶段或称之为被动监测阶段;
环境监测比环境分析应用的手段更多,监测的范围更广,是对环境分 析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结果,环境监测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面的自动化监 测。
早期的(50-70年代)环境监测即为环境分析,到70年代 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仪器分析、计算机控制等现代化 手段在环境监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种自动连续监测系统 相继问世,环境监测从单一的环境分析发展到物理监测、生物
达10万种。
我国提出的优先污染物包括14种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 化学物质。
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
化学类别
1、卤代烃类 2、苯系物 3、氯代苯类 4、多氯联苯类 5、酚类 6、硝基苯类 7、苯胺类 8、多环芳烃
名
称
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1,2—二氯乙烷、1,1,1—三氯乙烷、1,1,2— 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三溴甲烷 苯、甲苯、乙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 氯苯、邻—二氯苯、对—二氯苯、六氯苯 多氯联苯 苯酚、间—甲酚、2,4---氯酚、2,4,6—三氯酚、五氯酚、 对—硝基酚 硝基苯、对—硝基甲苯、2,4—二硝基甲苯、三硝基甲苯、 对—硝基氯苯、2,4—硝基氯苯 苯胺、二硝基苯胺、对—硝基苯胺、2,6—二氯硝基苯胺 萘、荧葸、苯并Lb]荧葸、苯并[k]荧葸、苯并[a]芘、茚并[1,2,3-c.d)芘、苯并 [ghi]芘 酞酸二甲酯、酞酸二丁酯、酞酸二辛酯 六六六、滴滴涕、滴滴畏、乐果、对硫磷、甲基对硫磷、除草醚、敌百虫 丙烯腈 N-亚硝基二丙胺、N-亚硝基二正丙胺 氰化物 砷及其化合物、铍及其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铬及其化合物、铜及其化合物、铅及 其化合物、汞及其化合物、镍及其化合物、铊及其化合物
监测、生态监测、遥感、卫星监测等,从间断性监测逐步过渡
到自动连续监测,监测范围也从原来的局部监测发展到一个城 市、一个区域、整个国家乃至全球范围。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 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
学依据。
3、土壤污染监测
土壤污染主要由两方面的因素所引起,一是工业废弃物(如废水
浇灌、废渣的不合理填埋)引起,另一方面是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不当引 起。受到污染的河流的河床底泥污染,也属于土壤污染之列。
土壤污染的主要监测项目是对土壤、作物、有害的重金属如铬、汞、 镉、铅、镍等; 非金属类:Sn、CN-、F-、S2-;有机类:苯并芘、三氯乙醛、 油类、DDT、六六六等。
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等 。
环境监测
以环境为对象,运用化学、物理和生物等现代
技术方法,间断地或连续地监视和检测代表环境质量及变化趋
势的各种数据的全过程。
环境监测包括的内容: 1、化学监测:对化学污染因子的浓度进行的化学或物理化 学测试; 2、物理监测:对物理因子(如:热、声、光、电磁辐射、 振动及放射性等)的强度和能量进行的物理测试; 3、生物监测:对生物由于环境质量的变化所发出的各种反 应和信息(如受害症状、生长发育、形态变化等)进行测试; 4、生态监测:对特定区域内的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 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测定。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环境监测可按其监测目的或监测介质对象进行分类, 也可按专业部门进行分类(如气象监测、卫生监测和资源 监测等)。
(一)按监测目的分类
1.监视性监测(又称为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或应急监测) ⑴、污染事故监测(简易、低空航测、遥感) ⑵、仲裁监测(事故纠纷) ⑶、考核验证监测(人员、方法验收、治理验收)
环境
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
的周围事物,即为这个事物的环境。
在环境科学中,是以人或人类作为主体, 其他的生命体
和非生命物质都被视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把环境明确定义为:影
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
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壤、矿藏、森林、草原 、野生
4、固体废物监测
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放射性、浸出性、急性毒性(包括口服毒性、吸 入毒性和皮肤吸收毒性)等。
5、生物监测
生物群落监测、植物群落监测法、细菌检验监测法、水生生物毒性试验监测 法等。
6、噪声、振动监测
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噪声、噪声源、厂界噪声、建筑工地噪声、振动等。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很快,最基本的化学分析法 在很多场合还在应用:如重量法常用在残渣、降尘、硫酸盐等 的测定中,容量分析法被广泛用于DO、BOD、COD、酸碱度、
总硬度、氰化物等的测定中;应用更多的为仪器分析法:如光
谱分析法(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X-荧光射线分析法、荧光 分析法、化学发光分析法等),色谱分析法(气相色谱法、高 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离子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等)
实验课 36学时
实验一、 CODcr测定
实验二、溶解氧测定
实验三、BOD测定 实验四、铵离子测定
实验五、挥发酚测定
实验六 、氯离子测定 实验七、SO2测定
实验八、NOx测定
实验九、矿物油类测定-紫外分光 实验十、土壤中重金属测定-原子吸收
实验十一、苯系物测定-气相色谱
实验十二、实验考试
第一章
一、基本概念
⑷、咨询服务监测(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等)
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⑴、环境本底监测及研究
⑵、污染规律研究监测(研究污染物从污染源到受体的
运动规律,污染物对人、生物和其它物体的影响,如职业病、
地方病的研究等)。
⑶、标法研制监测(统一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物质、标 准液的研制等)。 ⑷、综合评价研究监测(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 雨规律研究等)。
三、环境监测和环境分析的区别和联系
环境分析:是以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方法为手段,对环境中的 化学污染因子作定性的检测(detection)和定量的测定(determination) 或测量(measurement) ,是间断的、定时的、局部的分析结果,并不 与时间和空间以及其他的因子进行关联。 环境分析的一般工作过程: 取样→样品前处理和保存→定性或定量测定→数据处理 环境分析是在分析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是环境监测的一部分,
三S技术(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三、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优先污染物:难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 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物质、毒性较大以及现 代已有检出方法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