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少年社会化

青少年社会化

独生子女社会化问题研究引言:截至2011年10月独生子女已达一亿人,占当今青少年总人数的94.6%,与上世纪80年代初相比独生子女已成为一个新的群体出现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

一般认为,独生子女健康、活泼、聪明、,争胜心强,其中不少孩子受到较好的学前教育,而且个别儿童已具有一些专长。

但是,独生子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了过分周到的照顾和过分的娇宠,加上家庭教养方式又很少注意给他人施爱的机会和学校、社会无法对此变化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调节。

使得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锒铛入狱,这样的结局是惨痛的,教训是深刻的;有人曾经对全国范围内的企业管理层做过一个抽样调查,超过70%的企业管理人员对现在的独生子女员工感到普遍的不满,结论是:独生子女员工过于自我、追求享受、怕吃苦,缺乏责任感。

存在如此严重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又会直接影响儿童的成长,确应引起重视。

因此本文以对儿童社会化有重要影响的青年早期及以前阶段的社会化为重点,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探讨独生子女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以此来找寻独生子女的成长之道。

社会化(Socialization):意指学习、继承各种社会规范、传统、意识形态等周遭的社会文化元素,并逐渐适应于其中的过程。

对个人来说,社会化是学习同时扮演社会上不同的角色过程。

个人社会化受到地区文化的影响,因个人的成长背景,社会化的过程、内容也会随之改变。

促进社会化的社会组织包括:学校、青少年中心、教堂等社交场合。

协助社会化的媒体包括:杂志、电影、电视等,因为他们传播着一些普遍的价值观念。

社会化总是随着人们各自所具备的不同条件,有选择性地形成的。

由于人们在性别、年龄、智力、体质、遗传特性、生理状态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其社会化过程的内容是不同的,即使生活在同一个社会环境里,每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也不会完全一样,这一方面是由于人的素质不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社会对个体的行为范围和要求完成的活动所容许的内容不同。

因此,每个人的社会化过程都是不同的。

此外,社会化的目的总是要求每个人能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成员。

社会化就个体来说首先必须是一个精神健康的人,不仅具有能够适应外界情境变化的独特人格和行为方式,而且还必须能够积极地支配环境。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也是其个性化的过程。

按照传统的观点,人的社会化过程是通过人的整个一生完成的。

个体从婴儿期开始,经过童年、青年、成年以至老年,都在不断地经历着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心理学家哈维斯特认为:学前期是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这期间儿童要学会说话、走路,学习区别善恶是非等等;儿童期是学习男、女角色,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发展独立个性的时期.独生子女:本文中所指的独生子女概念不仅有其人口学意义,还有其时代含义。

本文所研究讨论的总体主要为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的青少年儿童。

前人研究成果综述;国外有关独生子女的研究始于上世纪末。

1898年至1978年的80年间研究的出:性格特征。

这方面也有两种结论:一种认为独生子女的性格具有特异性,尤其是具有两极性;另一种结论则否认这种特异性,认为独生子女在性格特征上与非独生子女相差无几。

(4)社会交往。

一些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在社会交往方面“不协调”、适应性较差,但也有研究证实独生子女在社会交往方面的表现与非独生子女不相上下(3)美国当代研究独生子女的著名学者凡尔布(Toni Falbo)教授及其同事对1925年至1984年这60年间西方各国所发表的200多篇有关独生子女的经验研究进行了评论,并对其中115篇文献进行了一项定量分析(meta-analyze)。

结果表明,这些研究所描绘的有关独生子女的特征和发展状况是一幅混乱的画面:有些研究发现独生子女优于非独生子女;有些发现独生子女劣于非独生子女;有些研究则发现二者没有差别(4)。

从20 世纪开始,独生子女已渐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性的社会现象,有些国家的独生子女已达儿童总数的30%~40%。

早在19 世纪,美国儿童心理学家G·S·霍尔及其学生鲍哈诺就对独生子女进行了研究。

鲍哈诺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独生子女问题的论文《家庭中的独生子女》。

一些心理学家通过与非独生子女的对比研究独生子女。

由于理论观点、研究方法不同,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派别:一派强调独生子女的消极方面和弱点,认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身体健康情况不佳,并列出了二十余项独生子女不及非独生子女的特点,对独生子女的个性、成长持悲观态度;另一派强调独生子女的积极方面,认为独生子女一切都优越于非独生子女(如生长发育快、早熟、性格和行为特征优越等)。

近二三十年来,大多数研究人员从教育、心理学角度与医学角度否定了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的观点,也否定了独生子女天生优越的观点,认为独生子女的特点是由独生的环境和周围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

国内对于独生子女的研究: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0年到2004年这一阶段大体上就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出生到成年早期结婚这一阶段.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独生子女问题的研究报告和论文有160余篇。

其中与独生子女的社会化发展有关的经验研究约占一半。

这些研究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主要探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心理及行为特征上的差异问题。

在这些研究中,早期较多的结论是:独生子女的发展具有不同于非独生子女的特点,其中,独生子女的身体状况、智力水平优于非独生子女,而个性质量和行为习惯则不如非独生子女(1)。

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多数研究则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个性特征上无显著差异,“从各类样本的比较来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体差不多”(2)。

第二:类研究则集中探讨独生子女的发展状况。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996年在全国12个大城市对3349名10-15岁的独生子女及其家长进行调查,考察独生子女的人格发展状况,得出了独生子女人格特征具有珍惜友谊、自信乐观等五大优点和攻击性强、成就需要低等四大缺点的结论(5)。

遗憾的是,该研究只探讨了独生子女的人格发展问题,没有涉及独生子女社会化发展的其他方面的内容,其研究对象仅包含独生子女,缺乏与其进行比较的参照系。

因此,我们无法判断研究所得出的各种优点和缺点究竟是仅为独生子女所具有,还是为一般儿童所共同具有(6)。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76%的指标在统计学上并不呈现显著性意义,从而得出基本结论:进入青年期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有所差异,但不存在本质差异。

”(7).研究没有对独生子女社会化的状况进行系统调查和描述。

另外在数据的分析上,研究者又不恰当地将百分比上的微小差异直接转化为研究的结论,忽略了样本中两类青年(独生与非独生)在年龄和职业结构等方面的重要差别,对可能影响统计结果的重要变量(如年龄等)没有进行控制,导致支持研究结论的经验证据在逻辑推理的过程中明显分量不足。

参考文献:1、石玮独生子女的社会化教育问题及对策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5月 22卷第3期2,罗凌云.风笑天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青年探索.20013.赵忠心.家庭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4.穆光宗.中国的未来交给谁一独生子女问题的紧急报告.[J].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5.刘心超河南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及存在问题研究2007学术论坛6.张美凤刘凤霞儿童社会期望特点的初步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 2008年第6期7.王海海儿童社会性发展中图分类号G762.2文献编号1672-4933(2008)01-0064-038.风笑天中国社会科学北京期号2000(06)(1)(注:高志方:《独生子女的早期教育问题》,载《教育研究》1981年第6期;杨宜模:《当前独生子女性格特点的初步研究》,载《教育丛刊》1981年第6期;肖福兰:《关于小学独生子女教育情况的调查》,载《人口与经济》1982年第3期;王兆伍:《关于独生子女教育的初步研究》,载《沈阳教育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杨桦:《独生子女按个性品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载1983年2月25日《光明日报》;万传文:《5岁至7岁独生与非独生儿童某些个性特征的比较及性别差异研究》,载《心理学报》1984年第4期;张其博:《独生子女成长状况初探》,载《人口与经济》1987年第1期。

)(2)注:陈科文:《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行为特点和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载《社会调查与研究》1985年第6期;刘云德:《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研究调查报告》,载《人口学刊》1988年第3期;鲍思顿等;《中国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学习成绩和个性特征分析》,载《西北人口》1989年第4期;Dudley Poston.Jr & Toni Falbo,"Scholastic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of Only Children and Children with Siblings inChina”, International 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s,1990,16,2;焦淑兰等:《独生与非独生儿童认知发展的比较研究》,载《心理学报》1992年第1期;浙江医大人口所:《关于独生子女健康、学习和生活状况的调查》,载《人口学刊》1992年第6期;黄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个性特征无显著差异》,载《安徽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胡荣:《父母眼中的独生子女》,载《当代青年研究》1996年第4期;Jiao,G.Ji &Q.Jing,"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rban Only Children and Children with Siblings”, Child Development,1996,67,2。

(3)注:〔日〕山下俊郎:《独生子女的心理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4)注:Toni Falbo & D.F.Polit,"Quantitative Research of the Only Child Literature: Research Evidence andTheoryDevelopment",PsychologicalBulletin,1986,Vol.1 00,No.2.(5)注:中国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课题组:《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研究报告》,载《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6)》,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6)注:参见杨东平《代际冲突和独生子女的一代》,载《当代青年研究》1997年第12期。

(7)注:苏颂兴:《上海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问题》,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7年第2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