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1-3章
第二节 现代公共政策的内容与特征
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1、威尔逊: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 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2、拉斯韦尔: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 大型计划”。 3、伊斯顿: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4、安德森:公共政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活动,是一个行为。 5、戴伊:凡是政府决定做或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6、我们的观点
公务员考试介绍
申论考试所提供的,一般都是社会性较强的 背景材料,对政治、经济、法律、文化问题 均有所涉及;申论考试的试题,一般也都是 现实性问题。因为公务员对社会生活的方方 面面都应当关心,应当有所认识、有所思考, 对社会热点或大众传媒关注的焦点也应有所 了解,否则很难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较强的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关于国际关系论的革命性、发展性学术讨论会 (1)1951年拉斯韦尔和勒纳:《政策科学:范围 和方法的新发展》是公共政策学产生的标志。 (2)概念、性质、研究对象、发展方向。 (3)公共政策学的六大规定性:民主、理论实证 主义、时空性、跨学科、包括官员和学者的 研究主体。
四、现代公共政策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公共政策学兴起的背景
1、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影响 2、二战后社会问题不断加剧 3、行为主义的发展和各种分析工具出现 4、各种政策研究机构的存在 5、美国两党政治
1、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影响
竖立在汽车上的牌子写道:“100美元可买下这辆轿车。在股 市上丧失了一切,急需现钞。”
四、现代公共政策学的产生与发展
(四)拓展新的研究方向时期(20世纪90年代) 1、对原来的主题进行深化 (1)对公共政策的伦理和价值的研究 (2)关于政策和公共管理关系的研究 2、拓展新的研究方向 (1)对公共政策的应用研究 (2)政策调查的兴起
案例讨论
见教案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后讨论。 形成小组意见,并在下次课堂讨论。 分值:此次案例讨论,根据各组的讨论 情况给予3-5分的平时分。
2、课程考试。
阅读参考书目
宁骚:公共政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威廉· 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弗兰克· 费希尔:公共政策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托马斯· 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R·
三、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1、从行政管理向公共管理跨越 2、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1、从行政管理向公共管理跨越
(1)public administration 行政管理 公共行政
(2)public management 公共管理
1、从行政管理向公共管理跨越
(2)public management 公共管理
(一)公共政策学的创建
2、奥本海姆事件 两种针锋相对的政策观点:一些人认为 在制定原子能政策时,应首先考虑将其用于 国防和军事,从而保障美国的安全。另一些 人则主张在制定原子能政策时,要考虑将这 一技术优先用于和平,为全人类造福,防止 发生核军备竞赛。有关原子弹的政策问题成 为严峻的政治问题。
(三)公共政策学的创建
一、中国古代公共政策思想
4、科举制度
补充:公务员考试
公务员考试介绍
目前,中央、国家机关的各招考职位将按性质和权责的不同大体 分为“A类”和“B类”。 “A类”职位主要包括在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央国家行政机关派驻 机构与中央垂直管理系统所属机构中,从事政策、法律法规、规划等 的研究起草工作和政策、法律法规、规划实施的指导、监督检查工 作,以及从事机关内部综合性管理工作的职位(如,国家计委综合司从 事经济形势分析和政策研究的职位) “B类”职位主要包括在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央国家行政机关派驻 机构与中央垂直管理系统所属机构中,从事机关内的专业技术工作、 对机关的业务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支持的职位(如,某些机关内部的财务 会计职位);实行中央垂直管理的行政机关中直接将各项具体规定施于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政执法职位(如,基层海关中从事海上缉私 或现场查验工作的职位)。
一 、公共政策学的起源与发展 二、 公共政策的内容与特征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公共政策思想 1、史官制度 2、策士制度 3、谏议制度 4、科举制度
一、中国古代公共政策思想
1、史官制度
一、中国古代公共政策思想
2、策士制度
一、中国古代公共政策思想
3、谏议制度
①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政府、NGO、慈善机构、社区
组织。 ②治理理论:参与、合作、互动、服务。 ③西方的实践形式:合同出租和市场检验;以私补公, 打破政府垄断;建立公私伙伴关系;公共服务社区化。
网络资源
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 / 中国公共政策网 / 政府管理与改革研究中心 /
媒体资源
社会观察 今日说法 焦点访谈 凤凰大讲堂 对话 新闻1+1 人民日报
3、调控功能
三、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4、分配功能
三、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5、象征功能
讨论分类
1、2000年9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2008年8月1日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3、1994年1月1日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4、2009年6月1日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5、美国等发达国家实行的高福利政策 6、2010年《关于贯彻国办发(2010)4号文件精神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 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7、财建[2012]260号《高效节能房间空气调节器推广实施细则》 8、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于2006年6月1日发布了《月饼强制性国 家标准》 9、财政部于2006年3月25日印发的《石油特别收益金征收管理办法》 10、《杭州市人民政府印发杭州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的 通知》(杭政〔2006〕13号) 11、国家旅游局号召餐饮行业建立“节俭消费提醒制度”
(二)公共政策学的发展时期 1、德洛尔:《公共政策制定的再审查》 《政策科学构想》、《政策科学探索》 2、趋前倾向、趋后倾向 3、是对行为主义的反思和超越 4、其他学者:威尔达夫等《政策实施》 洛威《政策、政治和选择的四种体系》 奈格尔《决策理论和法律程序》
四、现代公共政策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比较研究期(自我批判期) 1、对政策效率的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拓展,进入世 界范围。形成了对各种历史条件和不同的政治 制度的比较。 2、对公共政策的多元化研究:决策主体、不同的 利益人群、政策设计的各种机构 3、形成了独特而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 4、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阿斯弗特《比较的 公共政策》
2、二战后社会问题不断加剧
垮掉的一代的披头士形象
美国的色情行业
3、行为主义的发展和各种分析工具出现
4、各种政策研究机构的存在
5、美国两党政治
讨论
1、为什么在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没有发展成公 共政策学? 2、为什么公共政策学只能存在于民主社会,为 什么在专制社会是没有公共政策学?
四、现代公共政策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公共政策学的创建 政策科学产生于美国,其创建与两次大 的政策争论和一次学术讨论会有关。所谓两 次政策争论,一次是罗斯福“新政”的政策 争论,另一次是由奥本海姆引发的原子能政 策争论。一次学术会议是指“关于国际关系 论的革命性、发展性学术讨论会”。
(一)公共政策学的创建
1、关于罗斯福“新政”的政策争论 凯恩斯经济学理论认为,失业乃是自由经济体 制内部固有的组成部分。只要实行自由经济体制, 就会有大量失业,从而导致经济危机。因此,政府 唯一的选择是采取积极于预经济的政策,创建新的 公共事业以吸纳失业人口,这样才能缓解经济危机。 在汉森和凯恩斯看来,政府的经济政策不能只是为 了应付眼前的困难,而必须建立在一个科学的经济 体制之上,立足于科学知识,才能制定和实施好的 公共政策。
四、公共政策的分类
1、按政策内容标准来划分 公共政策主要分为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 化政策、社会政策、科技政策、军事政策、 外交政策等。 2、按政策层级标准来划分 公共政策主要可分为元政策、基本政策、具 体政策等。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学科定位与学习意义
一、公共政策的学科定位 二、学习政策科学的现实意义 三、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二、中国古代公共政策思想主要内容
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 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 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 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讨论归类
管仲(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管仲(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国待农耕而富,主待农战而尊)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民贵君轻、政在得民) 荀子(天为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李世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李世民(食为人天,农为正本) 王夫子(论天下者,必循天下之) 唐甄(接贱士如见公卿,临匹夫如对上帝) 唐甄(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 唐甄(虽官有百职,职有百务,要归于养民) 李俚(尽地力、善平籴) 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 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公务员考试介绍
报考“A类” 职位的考生笔试公共科目为《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和《申论》; 报考“B类”职位的考生笔试公共科目则只 有《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一科。
公务员考试介绍
“申论”一词,取自“申而论之”,是指根据所给材 料引申开来,发出议论。申论含有申述、申辩、论述、 论证之意。增加申论部分,是公务员考试所做的一种 尝试。这种考试是根据目前机关工作的需要,对考生 阅读能力、文字水平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 种综合考察方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公务人员 更需要具备搜集、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 通常情况下的写作考试基本上已形成了固定的模式, 很难真实地体现出考生的实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