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全章复习与巩固一、重点聚焦1.电解水实验:(1)现象:正氧负氢、氢二氧一;(2)结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2.单质和化合物、氧化物的区分:单质简记为“一物一素”(即一种物质,必须是纯净物,且只含有一种元素);化合物简记为“一物多素”;氧化物简记为“一物两素氧元素”。
3.分子、原子的定义及基本性质的应用:(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其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2)分子、原子的性质:①分子、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分子、原子是不断运动的;③分子、原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4.水的净化方法、硬水和软水:(1)净化方法:沉淀、吸附、过滤、消毒、蒸馏等。
(2)硬水和软水定义、鉴别(用肥皂水)、硬水危害及软化方法(蒸馏和煮沸)。
5.水污染原因、危害及爱护水资源的措施(1)水染污的三个主要来源: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农业上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2)爱护水资源的措施:(1)防止水体污染(2)节约用水二、知识网络三、方法整合类型一、学科内综合考查水说明:此类题目往往把与水相关的知识,如水资源的分布、水的净化、硬水和软水、水资源的污染及保护等知识点在同一题目进行综合体现(或只选取部分知识点体现),考查大家对水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整合能力。
此类题目多为填空题,解答时可联想每个具体知识点涉及到的相关基础知识进行逐一突破即可。
例1.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福州西湖水质的状况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
(1)取水样,静置后过滤。
过滤操作中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和玻璃棒。
(2)若要检验西湖水属于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
(3)工作人员每天撑着小船在湖中打捞垃圾,其中塑料制品、易拉罐应投入下列_________(填字母)垃圾桶内。
A B C(4)你认为下列行为会造成西湖水质下降的是。
(填字母)A.在湖边种植花草树木B.居民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西湖C.某些游客将垃圾随手丢入湖中【思路点拨】关于水的综合题,往往涉及到水的净化、硬水和软水、防止水污染及水资源保护等知识,解此类题,关键就是要把这些内容分开一一解答。
【解析】注意本题(1)中要求填写的是玻璃仪器,所以应该是烧杯。
(2)检验硬水和软水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肥皂水,软水中泡沫多,硬水中泡沫少。
(3)塑料制品和易拉罐均属于可回收垃圾。
(4)湖边种植花草树木有利于西湖水质的提高。
【答案】(1)烧杯(2)肥皂水(3)B (4)B、C【总结升华】本题是一道关于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的鉴别、水资源保护、水质监测等一系列问题的综合性的实验探究题,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学习过的化学知识逐一解决问题即可。
举一反三:【变式1】2003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水——20亿人生命之所系”。
请你参与下列问题的讨论:(1)图9-2是市场上出售的一种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
这种净水器可以除去水中的难溶性物质,同时利用活性炭的作用除去臭味和一些溶解的杂质.(2)三峡工程二期已于2003年6月1日开始蓄水。
为防止三峡库区水被污染,应该采取的措施是(填序号) 。
①清理蓄水库库底固体废物②防治船舶污染③整治相关河流污染④治理库区和上游区工业污染(3)在实验室过滤除去废水中的固体杂质,所需的玻璃仪器有:、、。
(4)载人飞船必须建立水的循环体系,以保证宇航员的生活用水并减少飞船的携水量。
请将下图各项用箭头连接成水的循环体系(注:氢氧燃料电池反应产生电能,同时生成水)。
【变式2】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通过近一年的学习,你认识了很多物质,收获也一定不少!我们以水为专题:(1)2007年3月22日是第十五届“世界水日”,主题是“应对水短缺”;3月22~28日是第二十届“中国水周”。
请你为本届“中国水周”写一句宣传口号;你认为全球性水短缺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列举一种检验硬水的方法;你认为造成河水污染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
类型二、读图、识图考查水说明:此类题目往往给出一些图表或图象,考查大家对水资源现状的认识情况,从而养成爱护水资源的好习惯。
也有的给出水分解的微观示意图,考查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此类题目往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对大家的读图、识图能力及组织语言描述化学知识的能力都进行了很好的考查。
学会挖掘图中的有用信息并能与所学相关知识进行有效迁移和整合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所在。
例2.下图9-3是近年来统计的某些国家的人均水量和世界人均水量(m3/人)。
图9-3(1)由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水资源___________的国家。
(2)淡谈你在生活中节约用水的一种做法: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图表能够一目瞭然地反应出各地区水资源的对比情况,比较形象且直观,对于坐标图一定要注意看清横、纵坐标分别代表的含义,分析图表信息,通过对比并根据所提问题得出结论。
对于节约用水的措施可结合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或他人节约用水的做法来解答问题即可。
【解析】从图中可以分析得出,我国人均水量再给出的国家中是低的国家,且占约占世界人均水量的1/2左右,这都充分说明了我国水资源的相对短缺。
第(2)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重点要注意“在生活中”举出事例。
【答案】(1)短缺(2)洗手后及时关闭水龙头、洗澡时减少淋浴时间、用洗过衣服的水拖地等。
【总结升华】本题是把数学图像与化学知识结合,称为图像题。
解答此类题时,要读懂图中的信息,再结合化学知识来解题。
另外了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树立人人节水的传统,对于国家的可持续性发展,对于造福子孙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举一反三:【变式3】请观察图9-4,你能从中提取哪些信息。
图9-4【变式4】如图9-5(图中大圆圈表示氧原子,小圆圈表示氢原子)是电解水中水分子分解过程示意图,请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写出获得的信息:图9-5(1)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
类型三、信息给予考查水和分子说明:此类题目往往结合当前社会热点或科技前沿报道,设置一定的命题情景,给予大家一些新颖或陌生的信息,考查大家对与水、分子有关的说法进行正误判断的能力。
此类题目往往是“起点高”,但“落点低”,考查的都是对一些基础的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解题时,树立必胜信心,反复阅读题给材料信息,充分挖掘出对解题有用的信息后,再联系所学相关知识对各个选项逐一作出判断即可。
例3.科学家发现在特殊条件下,水能表现出许多有趣的结构和性质。
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一个弱电场,常温常压下水结成冰,俗称“热冰”,下图9-6为其计算机模拟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原子个数发生变化B.上述变化过程中分子间间隔没有发生变化C.在弱电场下,水分子运动从无序转变为有序D.利用该性质,人们在常温常压下可建成溜冰场【思路点拨】本题由于所给信息陌生而新颖,使好多同学“一头雾水”,解题关键是把题给信息看明白的前提下,联系所学相关知识进行选择。
【解析】分析题给信息“常温常压下水结成冰,俗称‘热冰’”,可知水结成“热冰”的过程是一个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分子不变因此原子的个数也肯定不会改变,所以A、B不正确。
观察图示信息,可以看到水分子的运动从无序转变为有序,所以C对。
由于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一个弱电场,常温常压下水可结成冰,因此利用该性质,人们可在常温常压下给水施加一个弱电场从而建成溜冰场,因此D也正确。
【答案】CD【总结升华】本题是化学与科技的综合题,也是一道信息给予题,解题时我们可以结合答案去阅读信息,找出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再结合我们所学的知识进行判断。
举一反三:【变式5】当水的温度和压强升高到临界点(t=374.3℃,p=22.05Mpa)以上时,就处于一种既不同于气态,也不同于液态和固态的新的流体态——超临界态,该状态的水即称之为超临界水。
将有机废物如二恶英等和空气、氧气等氧化剂在超临界水中进行快速氧化,能将有害物质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氮气、水以及盐类等无毒小分子化合物。
下列内容与所给信息相悖的是()A.超临界水可处理有机毒物B.超临界水是一种新物质C.超临界水是水的一种状态D.超临界水的氧化技术不形成二次污染【变式6】氢气是一种绿色能源,科学家们最新研制出利用太阳能产生激光,再用激光使海水分解得到氢气的新技术,其中海水分解可以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为:水氢气+氧气。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锰在反应中具有还原性B.水分解不产生污染物C.二氧化锰在反应中具有催化作用D.该技术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类型四、探究实验考查微粒的性质说明:此类题目往往设计一些有趣的探究实验来考查分子的性质,对大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进行了很好的考查。
掌握分子的性质(体积质量很小、不断运动、有一定的间隔等)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基础,能根据题给条件灵活应变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例4.用两根玻璃棒分别在浓氨水和浓盐酸中蘸一下,然后将这两根玻璃棒靠近(不要接触,如图9-7),可观察到产生大量白烟。
这种白烟是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化合生成的微小的氯化铵晶体。
请完成:(1)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2)从这个实验你能获得的信息是(任写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本题是信息迁移题,也是结论开放性试题。
通读试题,获取信息,特别题中隐含的对解题有用的信息,学会新旧结合,应变创新,从而解决问题。
【解析】通过题目给予信息:已知反应物是氨气、氯化氢、生成物是氯化铵,不难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氨气+氯化氢→氯化铵;结合所学知识依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关于分子、物质及有关化学反应的多条信息。
【答案】(1)氨气+氯化氢→氯化铵(2)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浓盐酸、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发生了改变等。
【总结升华】本题是一道趣味性实验题,是用浓氨水和浓盐酸做微粒扩散的探究实验,像这样通过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实验进行命题,体现了当前化学课程改革的方向,这类题也是今后命题考试的主要方向。
举一反三:【变式7】小明同学在新年晚会上表演了一个小魔术-“铁树开红花”。
他取4条细铁丝,下端拧在一起,插在胶塞中,放在玻璃片上,上端分开成树枝形状,再将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扎在“树枝”上制成“树花”,在玻璃片上放半杯浓氨水,罩上一个大烧杯(如图9-8所示)。
过一会儿后,大家发现棉花团由白色变成了漂亮的红色,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株开满红花的“铁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