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X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一、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总体要求:以x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厚重的人文修养培育为内涵,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加强管理,注重积累,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青年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基本原则:我院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整体规划,分项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全员参与与明确责任、分工协作相结合的原则。
二、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X.规划出新颖、合理、实用的校园布局。
整合后学院各校区的楼、堂、馆、室等教学和生活设施依据其功能进行合理调配。
新建校园要融建筑物的使用价值、美学价值、教育价值于一体,有机组织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人文景观,既要具有现代学院特色,又要体现人文精神和文化积淀。
X.建立视觉识别系统。
发动全院师生员工和公开面向社会征集具有X高职教育特色的院徽、院旗、院歌。
在校园内设置富有教育意义的雕塑、浮雕、景墙,恰当布置、张贴名人画像、名言警句以及优秀的书画、美工作品,让师生员工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X.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校园。
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艺术创作,采用花、草、树木点缀校园,建设“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花园式”校园。
对建筑物在考虑实用的基础上兼顾美观,定期粉刷翻新,保持洁净,同时用院内路灯、彩灯、射灯打造绚丽的校园夜景。
X.完善和添置必要的教学生活设施。
建立现代化的统一电教体系,搞好校园网建设,丰富图书馆藏书,建设好实训基地和运动场馆等。
改善学生学习、住宿、就餐条件。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X.建立职责明确、勤政高效、和-谐进取、开拓创新的内部体制和工作机制,规范工作程序,调动和激励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X.抓好对学院制度的宣传工作,使各项规章制度得到师生员工的认可和理解,并形成自我规范、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的风气。
X.建立健全符合学院实际和高职教育规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体系。
X.抓好规章制度的落实工作,为师生员工创造一个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
(三)加强行为文化建设。
X.搞好学术研究、交流活动。
有计划地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学术沙龙,开展内容丰富的教研、科研和学术交流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X.搞好宣传舆论工作。
充分利用校园网、闭路电视、广播、校刊、宣传橱窗等媒体,宣传学院在办学育人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和事迹,公布学院发展建设的重大决策,使学院的价值定向与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实现和-谐统一。
X.搞好岗位练兵、职业技能竞赛和文体活动。
在师生员工中开展高品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主题突出、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促进师生员工素质的提高,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
X.搞好学生的课余生活。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组建学院学生专项运动队和文艺队,举办各类文艺、体育比赛和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特长,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X.强化文明礼仪和行为规范的养成。
坚持使用标准语言、标准字、文明用语,杜绝师生员工中一切不文明的现象。
对学院和系部组织的各种活动和重要会议要强调精神风貌的展现和团队精神的塑造,必要时要统一着装,规范活动程序。
尤其服务窗口单位要制定和使用规范的文明用语。
(四)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X.用目标和规划凝聚人心。
加大力度宣传
学院的“X”总体发展思路,统一教职工的思想,汇聚全院上下的力量,形成共同的校园价值观。
X.树立教育创新的理念。
借鉴其他高校尤其是发展比较好的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经验,结合学院实际,形成自己特色。
X.坚持先进的办学理念。
选择和运用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活动载体,增强师生员工对学院的归属感、自豪感,使“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奉献”的校风,“敬业爱生、笃学精技”的教风,“志存高远、强学力行”的学风成为全院师生的自觉行动。
X.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建院的理念。
建立融洽和-谐的党群、干群、同志、师生关系,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五)强化高职教育观念。
X.树立高职教育观。
用系统的、本质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高职教育,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真研究高职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结合点、切入点,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努力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X.树立高职教学观。
大力倡导师生互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观,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双向促进的教学局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X.树立高职育人观。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