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朝(约前2070—前1600年)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1)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建立政权,国家出现)。
(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传贤----传子)。
核心内容:王位传子。
呈现特点:看重血缘。
(3)保留了氏族社会残余。
二、商代(前1600—前1046年)汤
(1)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①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
②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③关系: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但对附属国的控制力又是有限的,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王处于战争状态。
(2)特点
①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②弥漫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476年)
1、分封制(解释“封建”的含义)
(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
(2)渊源:内外服制度。
(3)过程(补:郡国并行制、藩国制)
①周武王建立周朝,开始实行分封制(封建诸侯,以蕃屏周);
②周公东征平定叛乱后进行了大规模分封;
③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④春秋战国分封制走向瓦解(楚王问鼎公开挑战分封制、诸侯征战、秦国占领王室土地,周王完全丧失分封大权)。
⑤秦统一中国后,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4)前提与目的:以井田制和宗法制为基础,以巩固周朝统治,拓展疆域为目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5)内容
①核心: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都镐京(今天陕西西安),以都城为中心的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驻地。
②对象
A、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待遇优厚:土地(战略要地、富庶之地),大量物资、武装、人口等;
B、殷商降族、古国等;
③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土地、物资、武装、人口)
④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楚等。
⑤权利和义务
义务:军事:镇守疆土,随从周王作战;政治:定期朝觐述职;经济:和交纳各种贡赋,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权力:世袭统治;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⑥等级序列: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6)特点
①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②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地方与中央关系相对松散;
③分封对象多元化;
④层层分封;
⑤规定了周王与诸侯间的权利和义务,“土地和人民”“义务”是联系周天子和诸侯的纽带。
(7)作用
性质: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备的地方行政区划。
积极
①周人:通过分封制,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周王:各封国与周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③贵族: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④民族:传播了周文化,形成统一的民族文化,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文化基础。
消极:分封制所建立的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周王权力的集中。
后期易形成割据势力,威胁中央政权。
(8)瓦解
①事件:楚王问鼎(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周郑交质、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各国变法……
②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诸侯实力增强,周王室衰落。
(制度的缺陷:诸侯再次分封后的臣民不直接从属于周王,产生一种离心力,不利于中央集权;重亲缘而轻法度,缺乏对诸侯的约束力。
)
③表现:出现了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商鞅变法在秦国推行县制,开始否定分封制;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分封,实行郡县制。
2、宗法制
(1)原因(目的)
①主要原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②直接原因: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上的矛盾。
(2)含义: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3)实质: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4)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大小宗关系具有相对性;大小宗关系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构成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
(5)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是核心;族权与政权、财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来维护政治关系。
(6)作用
①直接
A.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B.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
②深远: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
A .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孝顺长辈、长幼有序,恪守孝道等,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了认祖归宗、尊宗敬祖的思想,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
B .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成为数千年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阻碍了社会进步。
(补取名、家谱等) ●家谱
(1)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
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
(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
(1)主要原因:受宗法制的传统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
作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
(2)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完全统一。
(3)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来源;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
(7)与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成为维护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巩固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二者互为表里,互相依存。
关系示意图如下:
3、礼乐制度 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它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必不可少的工具。
其实质是:维护西周等级差别的工具。
四、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浓厚的血缘部族和宗法色彩,具有家国一体的特色;
(2)神权和王权的结合,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3)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4)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5)早期的政治制度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无血缘关系。
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
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性贵族的大宗;
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
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
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