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庄子》二则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
庄子钓于濮(pú)水
庄子钓于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lè
i )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中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中。
”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
【注释】①愿以境内累矣:希望把国内政事托付于你,劳累你了。
②巾:覆盖用的丝麻织品。
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用锦缎包裹。
③笥:一种盛放物品的竹器。
名词用作动词,用竹匣装。
④宁:宁愿⑤涂:泥,泥巴
1.庄子,名________,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全.矣(____) (2)请循其本.
(____)
(3)楚王使.大夫(____) (4)持竿不顾.
(____)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4.《庄子钓于濮水》一文中,庄子用什么办法拒绝楚王之请?
5.结合两篇文章内容分析庄子令人欣赏的原因是什么?
二、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小题。
(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
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乙)平原君欲封①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
平原君乃置酒。
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鲁连笑曰:“所贵②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
”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选自《史记》)【注释】①封:封赏。
②贵:认为可贵。
即:如果。
6.(1)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
①或谓惠子曰()
②非梧桐不止()
③是商贾之人也()
④递辞平原君而去()
(2)下列句中的“而”与“遂辞平原君而去”中的“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B.潭西南而望
C.乃记之而去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7.(小题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夫鵷鵮发于南海
8.翻译下面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
(2)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9.(甲)文庄子和(乙)文鲁仲连有什么相同的志趣?
三、文言文阅读
【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 ān chú ),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
【乙】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①,必以其说驾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
郁离子②谓之曰:“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
有仕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
’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
’今子以佛夸耀,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
(刘基《窃糟》)
【注释】①道理:这里指宋元道学、理学。
②郁离子:原为刘基所著的书名,这里借为作者自称。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搜于国.中(_____)(2)唯中山之人善.
酿千日之酒(_____)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2)今子以佛夸耀,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12.甲乙两文都用巧妙的比喻来表意。
请你说说,乙文中的“糟粕”比喻什么?这个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四、文言文阅读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①。
”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
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
先生将何处②?”
庄子笑曰:“周③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
(选自《喻林》)
【注释】①终其天年:活到自然死亡为止。
②将何处:打算怎么做。
③周:指庄子自己。
1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庄 子 行 于 山 中 见 大 木 枝 叶 盛 茂 伐 木 者 止 其 旁 而 不 取 也。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
不材得终其天年
(2)舍.
于故人之家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16.阅读全文,请选出与本文主题不相符的一项( )
A .看问题不能僵化,应该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况机动灵活地处理。
B .矛盾双方不是绝对对立的,在一定条件下是会互相转化的,所谓世事无绝对。
C .庄子为所有无用之材作辩护,这体现他消极避世的处世心态。
D .在材与不材之间作出判断抉择是劳神费心的,“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我们因顺其自然,在材与不材之间作出恰当的判断和选择,这已经是最接近自然大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