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区精神卫生护理

社区精神卫生护理

《社区精神卫生护理》复习题整理一、名词解释:1.精神卫生:也称心理卫生,指维护与促进人类心理健康、预防精神疾病的保健措施。

2.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以居民健康为主的综合性服务,把预防、保健、诊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等融为一体,部分解决社区内居民的精神疾病防治。

3.失职行为:指医护人员因主观不良行为或明显疏忽大意,给患者照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4.侵权行为:指医护人员侵害精神病患者的权利而导致患者利益受损的行为。

5.精神障碍:是指个体发生的具有诊断意义的行为或心理症状群或症状类型,伴有当前的痛苦烦恼或功能不良,或较多伴有明显的发生死亡、痛苦、功能不良或丧失自由的风险。

6.精神分裂症:是一组常见而病因为明的重性精神障碍,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

7.幻觉: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直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8.感知综合障碍:指患者对客观事物整体感知没有偏差,但对其个别属性的感知发生障碍。

9.思维逻辑障碍:指概念的形成及判断、推理方面的障碍。

10.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组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人之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间歇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大部分患者有反复发作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一般预后较好,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11.恶劣心境障碍:指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狂。

12.环性心境障碍:指情感高涨雨滴落反复交替出现,但程度较轻,且均不符合躁狂或抑郁发作时的诊断标准。

13.人格障碍: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一贯、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14.痴呆:是由脑部疾病所致的综合症,通常表现为严重、持续的认知障碍,临床上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和记忆减退为主要特征,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而没有意识障碍。

15.慢性脑病综合症:痴呆多见于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的脑器质性疾病,故又称慢性脑病综合症。

16.阿尔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变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痴呆综合征。

为老年人第4位主要死因。

17.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以痴呆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功能衰退性疾病。

既往成为脑动脉硬化性痴呆,其中以MID最多见。

18.流利型失语:谈话中途出现停顿。

19.自杀:是指自愿并主动采取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

自杀分为间接自我毁灭行为和直接自我毁灭行为,间接自我毁灭行为,是指那些明知将导致生命损害的行为,但行为者并无致死的故意,如吸烟、酗酒、吸毒、赌博等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又使又称“慢性自杀”。

直接自我毁灭行为,即一般意义上的自杀,行为有致死的故意。

20.自杀死亡:指有意采取自杀行为并且导致死亡。

21.自杀未遂:指有自杀动机和可能导致死亡的行为,但未造成死亡的结局,有时亦包括那些并不想结束自己生命但有自杀姿态。

22.自杀意念:指有自杀想法而且愿意去死,但尚未采取自杀行为。

23.康复:是指综合性地与协调地应用医学的、教育的、社会的、职业的和其他一切可能的措施,对残疾者进行反复训练,减轻致残因素造成的后果,是伤者、病者和残疾人尽快和最大限度地恢复与改善其已丧失或削弱各方面的功能,尽量提高其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自理能力,促使其重新参加社会活动并提高生活质量。

24.精神障碍康复:是运用可能采取的手段,尽量纠正病态的精神障碍,最大限度地恢复适应社会生活的精神功能。

25.社区康复:是指启用和开发社区的资源,将残疾人及其家庭和社区视为一个整体,对残疾的康复和预防所采取的一切措施。

26.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需要有完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7.亚健康状态:指人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性减退、集体个系统功能和代谢功能低下等不够健康的生理状态。

又称“次健康状态”、“第三状态”、“灰色状态”等。

28.应激:是个体“察觉”各种刺激对其生理、心理和社会造成威胁时的系统反应过程,所指反映可为适应或适应不良。

29.应激源:指能引起个体产生应急反应的各种因素。

30..应激反应:指个体经认知评价,知其环境中具有威胁性应激源所致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也可称应急的心身反应。

31.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应对心理压力或挫折和适应环境时无意识采用的心里策略。

32.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指潜意识地用似乎合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为期难以接受的动机、行为和情感辩护,说服自己,免除精神苦恼,保持个人自尊。

33.应对:又称应付,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又称为应对策略。

目前认为,应对是个体对生活事件及生活事件出现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34.心身疾病:指那些心里、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性疾病。

35.乳儿:指刚出生到1岁的孩子。

36.学龄前儿童:也称幼儿,指3-6岁的儿童。

37. 慢性疾病患者:病程超过3个月、症状已较固定可称为慢性疾病患者。

38.心理评估:是按照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对所观察的心理变化及行为特征进行评价和测量。

39.心理咨询:又称为心理辅导,被视为特殊的助人职业。

40.心理治疗:是一种治疗形式和特殊的人际关系过程,即以医学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中介,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师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患者进行帮助的过程。

41.心理健康教育:指专业工作者以提高人们心理健康水平为目标而开展的有计划、有组织、有专题、有涉及的普及性教育活动,以促使人们明确心理健康与整体健康的关系,指导人们主动地掌握有益于心理健康的防御机制和行为应对方式,帮助人们在自身条件下保持良好、稳定的情绪状态,降低或消除社会心里应激对人们健康的严重损害,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42.SCL-90,又名症状自评量表,有时也叫做Hopkin`s(HSCL).本量表共90个项目,总计分为10个症状因子,反映各种心理症状有否及其严重程度。

二、填空题1.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始于1958年在南京召开的全国第一次精神病防治会议,迄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

会议制定了“积极防治、就地管理、重点收容、开放治疗”的工作方针,提出了药疗、工疗、娱疗及教育疗法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2.1990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残疾人保障法》,将精神残疾和智能残疾列入残疾范畴,全国提及残疾人的全力保障,以便于他们平等参与各项社会活动。

1991年12月国务院批转《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

3.1996年国务院批转《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提出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开展社会化、开放式、综合性的康复工作。

4.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主要对象主要涉及一下几类重点人群:①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②妇女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研究和干预③老年心理健康宣传和精神疾病干预④灾后人群、救灾工作中的精神卫生救援⑤在职人群、身心残障人士的康复指导⑥被监管人群、其他人群的健康普及教育⑦5、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主要任务:1.开展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2.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1)精神疾病的社区医疗,是社区精神卫生的最基本服务形式。

(2)精神疾病的社区康复3.培训基层卫生专职或兼职医生4.精神卫生宣教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引导大众正确认识精神疾病与友善对待精神病人。

此外,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还包括管理、指导、参谋、监察、信息、评估和科研。

6.社区精神卫生的干预模式:个案管理、主动式社区治疗程序、过渡性康复站、自主团体(1)治疗性自助团体(2)心理社会俱乐部综合性康复措施。

7.从事社区精神卫生的护士主要面对..轻度或康复期的精神病患者和大量精神正常人群,其需以现代护士素质为基础,兼有社区护士和精神科忽视的双重角色特征。

8.社区精神卫生护士的心理素质:爱心与同情、抗压与包容(“四不”:不畏精神病患者的错乱言行;不计精神病患者的无理相待;不辱精神病患者的病态人格;不戏精神病患者的病态人格;不戏精神病患者的离奇构想)、独立与协作、敏锐与冷静、严谨与灵活。

9.社区精神卫生护士的角色功能:治疗者、管理者、照顾者、辅导者、教育者。

10.精神卫生立法的双重意义:精神卫生立法一方面保护病患就医的权益、病患及家属的人身安全和控告医护违法行为等权利、另一方面也保护医护工作者的从业权益、职业自主权以及正当医护活动中的人身安全等。

精神卫生行为,涉及一般法律的广泛内容,又有其自身特殊性。

广大从事精神卫生的护士若对法律赋予病患、医护人员的权利等知之不多,必然影响其对病患及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

11.知情同意主要包括4个基本要素:提供信息、信息的理解、做决定的能力、自愿参加信息的理解是患者做诊疗决定的前提..;自愿参加是知情同意过程的目的..。

12.精神病患者的知情同意主要指精神病患者在接受诊疗过程中有两种情况需特别加以注意。

①具备“做决定能力”的精神病患者,应有其自行完成知情同意过程,也是患者的自身权益;②不具备“做决定能力”的精神病患者,应有其合法代理人或监护人完成知情同意过程,合法代理人或监护人的合理排序通常依次为配偶、父母、其他直系亲属、一般亲属等。

13.判定某人有无知情同意过程的决定能力之参考标准有4:①能否正确理解想换信心;②能否明了自身状况;③能否理性分析其接受诊疗及过程的后果;④能否正确表达自己决定。

14.失职行为包括延误救治的行为、未尽职守的行为、查对失当的行为、忽略规则的行为、草率文书的行为、违反道德的行为。

侵权行为包括剥夺患者权利的行为、泄露患者隐私的行为、侵犯患者身体的非职业行为。

侵权行为乃法律追究的行为,需承担民事责任。

后果比失职行为更严重。

15.1997年3月14日公布、1997年10月335“护人员由于严重失职,造成就诊人员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员身体健康的,处3年一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16.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医学标准、个人经验标准(一指病人的主观体验;二指观察者的判断)、社会适应标准、心理测验标准。

17.知觉障碍包括幻觉、错觉和感知综合障碍。

最常出现的知觉障碍是听幻觉。

18.感知综合障碍常见的有事物变性症、空间知觉障碍、时间感知综合障碍、非真实感。

19.思维障碍包括思维联想障碍、思维逻辑障碍、思维内容障碍。

思维联想障碍主要表现在联想结构和联想自主性方面。

20.情感障碍可具体变现为情感倒错、表情倒错或矛盾情感。

21.认知功能障碍可具体表现为注意警觉障碍、记忆障碍、抽象思维障碍、信息整合障碍、运动协调障碍。

22.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类型可划分为几个亚型:偏执型、紧张型、青春型、单纯型。

23.心境障碍首次发病年龄多在16-30岁之间,≤15岁和≥60见,女性抑郁症患病率高,但男性抑郁症自杀率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