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读书报告每一本书,都有它自己的“灵魂”,当你阅读一本书时,自己也就在不知不觉当中,陷入了那个书中所构想的世界。
因为书所有的“灵魂”不同,自然那个所构想的世界也不一样。
而我所指的“灵魂”,就是每本书,其自身要表达的思想,或者愿望。
作者简介:托马斯·莫尔约于1478年2月7日出在英国伦敦一个不太显赫的富有家庭。
莫尔幼年丧母,由父亲带大。
他的父亲约翰·莫尔曾担任过皇家高等法院的法官,是一位勤俭持家、正直明达的人,对儿子要求极为严格,这对莫尔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当时的欧洲,拉丁文被视为进入上层社会的通行证。
因此,幼小的莫尔被送入了伦敦的圣安冬尼学校,学习拉丁文。
十三岁时,父亲将他寄住在坎特布雷大主教、红衣大主教莫顿的家中作少年侍卫。
莫顿是当时一位很有影响的政治家,他学识渊博、机智过人、谈吐优雅,曾担任过英国的大法官,对此莫尔在《乌托邦》中专门做过描述。
从他那儿莫尔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影响。
这位主教对聪明好学的莫尔极为赏识,常对朋友夸奖说:“我的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名人”1535年因反对亨利八世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
伊拉斯莫为这样一位他赞扬备至的人的死去而深感悲痛。
“他的灵魂之纯洁胜过白雪,在英国从来没有过象他这样的天才,而且将来也不可能再有”,伊拉斯莫把他誉为“适合于任何时代的人”。
1886年,在莫尔去世三百多年后,被罗马天主教会的教皇庇护十一世册封为圣徒,在1980年与主教费舍尔一起被John Paul II尊为守护上帝的殉道者。
尽管他不是一位正统的天主教信徒,他非常罕见地获得了左右翼的一致推崇:左翼发现了他的共产主义理想,右翼发现了他的对天主教的忠诚。
他在英国历史上最伟大100个名人中评选中名列第37位。
内容简介:《乌托邦》一书是莫尔的不朽之作,它的全名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写于1515年至1516年出使欧洲期间,用拉丁语写成。
他的时代是地理发现的大时代。
新的航路,新的陆地,新的人民,一齐涌现出来,使欧洲人眼界顿开,打破了成见,解放了思想。
在这样的气氛中,莫尔从一位航海家口里叙出一个乌托邦来,的确真假难分,有如能迷惑人的桃源仙境。
乌托邦”一词来自希腊文,意即“乌有之乡”。
莫尔第一次用它来表示一个幸福的、理想的国家,原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谈到一个不合理的社会,熟悉英国这个时期历史的人一望而知,这指的是莫尔置身其中的英国社会。
这一部分抨击了英国政治和社会的种种黑暗。
然而作者点染巧妙,隐约其词,运用虚实相生的影射手法,使得倔强固执的英王也无从问罪作者。
第二部分描绘乌托邦这个理想国,它同第一部分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照。
作者关于未来的完美社会的全部设想都包含在这一部分。
莫尔认为私有制乃万恶之渊薮。
私有制使“一切最好的东西都落到最坏的人手中,而其余的人都穷困不堪。
”因此“只有完全废除私有制度,财富才可以得到平均公正的分配,人类才能有福利。
”莫尔在社会主义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问题。
当然,处于那个时代的莫尔还不可能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也无法指出实现理想制度的真正途径,他的乌托邦只是一个空想而已。
心得体会:1.“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该书第一部分写的是一个充满了暴力和黑暗的不合理的社会,熟悉英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莫尔影射的正是当时的英国社会。
他深刻地认识到了君主国家的实质.认为君主制国家是压迫人民的工具,为贵族、富豪所操纵,国家实质上成为保护其私财和奴役劳动者的机构。
而法律只不过是“把他们的阴谋规定成大家必须遵守的东西”。
根本无正义可言。
贵族、富人穷奢极欲,挥金如土,挥霍无度。
而穷苦老百姓终年劳作,却不得温饱。
是他们的劳动为社会创造了财富,然而生活却不如牛马。
这种社会现实是极其丑恶的。
莫尔借拉斐尔之口,对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专权残暴、贪得无厌和厚颜无耻予以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
作者在书中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英国历史上著名的被称为“羊吃人”圈地运动。
“‘你们的羊,’我回答说,‘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蛮,以至于吃人,井把你们的日地,家园和城市蹂躏成废墟。
全国各处,凡出产最精致贵重的羊毛的,无不有贵族豪绅,以及天知道什么圣人之流的一些主教,觉得祖传地产上惯例的岁租年金不能满足他们了。
他们过着闲适奢侈的生活,对国家丝毫无补,觉得不够,还横下一条心要对它造成严重的危害。
他们使所有的地耕种不成,把每寸土都围起来做牧场,房屋和城镇给毁掉了,只留下教堂当作羊栏。
并且,好象他们浪费于鸟兽园圃上的英国土地还不够多,这般家伙还把用于居住和耕种的每块地都弄成一片荒芜。
‘因此,佃农从地上被撵走,为的是一种确是为害本国的贪食无餍者,可以用一条栏栅把成千上万亩地圈上。
有些佃农则是在欺诈和暴力手段之下被剥夺了自己的所有,或是受尽冤屈损害而不得不卖掉本人的一切。
”为英国资本原始积累奠定了物质基础的圈地运动充满了血腥和暴力。
圈地运动残酷无情地剥夺了英国农民的土地,大量建立牧羊场生产羊毛。
这一充满了英国农民血泪的历史过程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后来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莫尔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是私有制造成了种种社会罪恶。
他超越了一般人文主义者的理性、人道等抽象概念,深刻地指出:“我深信,如不彻底废除私有制,产品不可能公平分配,人类不可能获得幸福,私有制存在一天,人类中绝大的一部分也是最优秀的一部分将始终背上沉重而甩不掉的贫困灾难的担子。
”莫尔认为,造成社会不公正的正是这罪恶的私有制,这也是他对数千年私有制社会的历史总结。
2.理想社会——海外岛屿国家乌托邦。
在经济上,乌托邦消除了私有制,实行财产公有,所有产品公共管理,按需分配。
在这里,“无论在哪儿都不会找到一样私有财产。
”在乌托邦,没有工农和城乡差别,没有流浪者和乞丐。
人们在这里可以享受着公共食堂可口的饭菜,可以享受到公共医院优质的服务。
乌托邦所有适龄男女都要参加劳动,其中最主要的是农业,此外,每个乌托邦人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习一门手艺,通常人们所选择的也是一些必要的职业,包括毛织、纺麻、瓦工、冶炼、木工等。
而且,他们在大多数必需的手艺方面,不需要像其他国家那样消耗那么多的劳动力。
乌托邦实行了我们现在还作为奋斗目标的6小时工作制,使任何一个人都不得游手好闲,也不至于累得像牛马。
在政治方面,乌托邦实行民主,颇似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制度,除奴隶之外的全体乌托邦人当家作主。
乌托邦人实现民主的最高形式是全岛大会和议事会。
岛上设总督、特朗尼菩尔(或称首席飞拉哈)、摄护格朗特(或称飞拉哈)三级行政官员。
总督为最高行政长官,实行职务终身制,但在被怀疑阴谋施行暴政时会遭到罢免。
特朗尼菩尔每年选举一次,没有充足的理由,无须更换。
其他官员任职一年。
在文化方面,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乌托邦注重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他们要求工作、睡眠和就餐之外的时间,要尽可能用于学术研究。
他们甚至将人们心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乌托邦宪法阐述他们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使所有的公民,在公共需要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从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并致力于寻求精神自由和心灵完美。
在社会生活的方面,乌托邦人采取的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在乌托邦根本找不到虚度光阴和借口旷工的机会。
这里没有酒馆、妓院、赌场、贼窝,人们在闲暇时间从事的是一些正常而健康的消遣娱乐。
这里盛行的是一种平等,互助、融洽、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
家庭伦理对乌托邦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宗教方面,乌托邦人采取了很明智的宽容态度。
在这里,有的人崇拜太阳,有的人崇拜月亮,有的人崇拜其他的某个星辰。
人们可以自由地宣扬自己的宗教,任何人都不会由于自己的信仰而受到惩罚,但任何人也不允许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人。
在对外关系方面。
实行和平睦邻政策,同邻国的关系靠情谊来维持,珍视和平,反对战争。
乌托邦人对外部世界所持的是和平友好的态度,但在必要的时候也不会拒绝、甚至会去发动战争。
乌托邦人很重视与其他国家和氏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友好交往。
作者的这些描述让人想起中国古代《礼记·大同篇》所说的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又让人联想到晋时陶渊明用文学的笔触描述的理想世界“桃花源”。
对比阅读,不难发现他们惊人的相似。
3.乌托邦的局限性在乌托邦里,盛行神灵崇拜,甚至还有奴隶和殖民战争。
在人类理想的乌托邦里居然还有奴隶和殖民战争,这真令人难以想象。
莫尔笔下的乌托邦,全部城市一模一样,甚至人们的服装也都完全一样,仅有男女和已婚未婚之别。
这是多么单调啊!世界本是丰富多彩的,这是人类幸福的源泉,如果世界到处都是一个样的,那该是多么可怕啊。
乌托邦却非要强求一样,这让人嗅出乌托邦民主中隐藏的专制气味。
事实上,乌托邦的设想是建立在道德淳朴的基础上的。
然而,仅靠道德的自律去维系社会是脆弱的,有时甚至会堕落为极端专制主义者的工具。
荷尔德林曾说:“总是使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
”通往乌托邦的道路往往变成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法国大革命后期的狂热,希特勒的纳粹运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等等。
历史上这样的悲剧已经太多了,这一点永远值得人类警醒。
4.本书的个人理解与思考关于官员,首先说官员的产生。
在乌托邦可以发现官员的产生过程十分民主,无论摄护格朗特,特朗尼普尔还是总督,他们都是人民选出来的,而不是由上级指派。
但在这里有个问题,好像自从乌托普建国后,整个乌托邦并没有统治者。
关员任期也有规定,但无特别的监督机关,全体人民就是监督者。
可能在莫尔看来,没有私有财产就没有私利,那么官员毫无理由枉法徇私,但我认为,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些官员很满足现状,他们德行一流,并且始终如一,不会产生其他欲望,如权力。
这是由于他们的教育、风俗、宗教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但是在现实中的确不存在不能一以贯之的官员,在上台时一切优秀,但后来就腐化了。
我不认为这不仅仅是私有财产的原因,因为人不仅仅指满足于物质生活,人还有更高层的要求,当生活中物质需求满足后,会产生更高的需求。
文中提到总督不称职时会被罢黜,但由谁罢黜?如果摄护格朗特,特朗尼普尔等一起狼狈为奸,共同形成一个专制集团怎么办?当然,这里还有个现实基础问题。
那就是这些官员,并无太多会基本就无实权。
这又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效率问题。
书中提到官员办公的方法,其中有很多可取之处,如根据需要及时商讨公务,国事法令施行之前,必须上会以防专制,留足够的时间考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