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认知的发展
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特
别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生长发 育过程。 个体的认知发展与生理成熟直接相关, 并以生理成熟为基础。
生理成熟具有严格的程序性,这种程序
性也严格地控制着认知的发展。
在环境因素中,个体的社会生活条件对
个体的认知发展影响最大,其中,教育 起主导作用。 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儿童 实施影响。 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儿童的心理 发展。环境和教育都是外因,外因通过 内因而起作用。
等等。 认知系统的协调,即认知图式
在皮亚杰看来,这些对客体的动作才是智力的源泉。
他照镜子、吃脚趾,帮助他形成自我意识。
世上最美味的 是我的手指!
他敲敲打打帮助他懂得物体的“软硬、轻 重”的等概念。 他爬、走帮助他达到手眼协调,走路帮助 他看见同一个物体的不同视角。
有一个刚刚做了爷爷的人,在《新民晚 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下班回家,儿媳抱 着七个月大的孙子说:“快告诉爷爷,普希 京在哪里?”小孙子很快把头专向了普希京 的画像!这位爷爷很愉快地写道:“瞧,七 个月的孩子就知道了普希金!”
客体守恒规则
拉、摸、藏等动作帮助他掌握“客体守 恒”
宝宝五岁了,妈妈要教他学习数学了,他 已经会数数了。妈妈昨天教他2+2=4。他不懂。 但是,妈妈问:“妈妈给了2块饼干,爸爸 给了2块饼干,你有几块饼干?”宝宝伸出一只 手,竖起2根手指,再竖起2根手指,然后连续 数了一遍,肯定地告诉妈妈:“四块!”妈妈 高兴地亲了他一下。 妈妈又说,舅舅给了3块,舅妈给了4块, 你有多少?宝宝可聪明了,他请妈妈伸出两只 手,一只代表舅舅,竖起3个手指,另一只手代 表舅妈,竖起4个手指,他把妈妈的2只手放到 一起,从左边数到右边,很快把竖着的手指数 目报了出来:“7块饼干!” 10岁的哥哥在一边笑他:笨!3+4=7! 这两个孩子思维哪里不一样? “7”这个数字对两个孩子意义相同吗?
这个七个月大的孩子,是否已经知道: “普希金”三个字的语音指的是墙上的画像?
所以,这个时候的婴儿,会有一些奇怪的 表现:
问他“灯灯呢?”他一定是看他房间里的
那盏灯。因为他是在那个地方经常听大人说
“这是灯,灯灯”。
要到门口才会做“飞吻,拜拜”,因为最 初是在大门口学会的。
看见妈妈了,能认识妈妈喊妈妈,“妈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
皮亚杰发现不同年龄的孩子思维方式不同,因
此致力研究认知如何随着年龄而改变。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成熟(maturation)是阶段性 发展背后的推动力。适度正常的环境对于认知 的发展是必需的,但影响有限。 皮亚杰提出,行为结构是通过图式(schemes) 形成、实施和发展的,这种图式是用来组织和 说明信息的。 图式包括同化(assimilation:改变新知识以适应 已有的图式)和顺应(accommodation:改变图 式以适应新知识)两种过程。
认知发展与学习的关系十分密切。个体认知功能
的提高和完善是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的,同时,一 定的认知发展水平又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必要前提 。 首先,个体的学习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综合性 认知活动。 其次,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以个体所掌握的知识技 能为中介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认知发展是学习 活动的结果。 第三,认知发展水平对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 习品质有重要影响,因而必然对个体的学习效率 产生影响。
第三讲 青少年认知的发展
一个不想思考的人是顽固者,一个不能
思考的人是傻瓜,一个不敢思考的人是 奴隶。-----杜伦孟德
主要内容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3、青少年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
4、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
5、青少年的社会认知
6、影响青少年认知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认知发展的动力
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社会和教育向个
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学习需要和 个体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
所谓新的学习需要,就是个体积极探求
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需要。
(四)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对立统一。
2、稳定性。
3、可变性 。
(五)认知发展与学习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性理论
年龄
0-2岁
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特征
在做一些动作时学习协调感知 活动
2-7岁
7-11岁
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可以使用诸如语言之类的符号, 但是欠缺心理运算能力
具有心理运算能力,但仅限于 具体直接的体验,不会进行假 设性思考 具有逻辑和抽象思维能力,能 够做出假设并系统的进行论证, 具有反省思维能力
11形式运算阶段 15/20岁
儿童思维发展中的有趣有趣现象
皮亚杰特别强调“操作”这个概念,他认
为儿童的数理逻辑经验都是由“操作”而来。 “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应当在活动(动作)中去寻找一切认识
的源泉,即认识起源于动作。”
皮亚杰的“动作”概念有二:
主体对客体作用的动作:推、摸、扔
过程称为认知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不同心 理成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 整到完整,不断发展; 另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心理 成份的关系逐渐趋于相互协调。
(二)认知发展的条件
个体的认知发展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的
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 遗传素质是个体通过遗传个体获得的与前辈 相似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 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等。 遗传素质是个体的认知发展必要的生物前提 。不仅是产生正常的认知活动的前提,而且 还奠定了个体认知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
妈”这个发音还不是“词”,还不是
概念,因为是特指他的妈妈,不理解
妈妈这个概念的本质。
直到他知道“张三的妈妈、李四的妈妈、
任何人的妈妈”,才可以认为他掌握
Hale Waihona Puke 了“妈妈”这个概念。周岁以后的儿童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
这个时期的儿童对客体的感知跟儿童自 身行动是分不开的,思维总是在动作中进行 的,不能在动作之外思考,更没有计划。 画画是先画后解释。 登高拿东西,会搬椅子,但是要说怎么 拿,就说不清了。 动作思维是相对简单的思维,是对脑力 要求比较小的思维。成人也常用。比如下棋、 笔算、画草图帮助思维。
相关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
的反映。 两大特性:概括性(把同一类事物的共 同特征抽取出来,或者多次感知到的事 物之间的关系加以概括) 间接性(凭借已经有的知识 经验或其他事物的媒介)
(一)认知发展
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感
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心理学将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