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课参考书-真题-分数线-资料-育明考博

2015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课参考书-真题-分数线-资料-育明考博

育明考博2014届学员成绩喜报英语各类课程学员数873人专业课各类课程学员239人专业课教学测评中学员零差评英语一对一全程32名学员全部过线第七期考博英语集训营四个班97名学员90人过线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考博分析一、考博介绍: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院招生18人,其中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分为分子信号传导、纳米生物探针制备与纳米生物检测、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生物活性分子设计与合成、配合物的绿色合成和太赫兹谱研究、基因组不稳定性和RNA 加工、几个方向,其指导老师为萧伟、张少兵、马占芳、廖奕、付红兵、左霞、许兴智、刘晓晴、张卓勇、曹胜利、李夏、金琼花、李夏璐。

二、联系导师:在初步定好考博学校之后,就要和所报考院校中意的老师取得联系,询问是否有招生名额,能否报考,这是我们考博成功的关键第一步。

大多数考生会在九月中下旬与导师取得联系。

因为太早,学校里面直博名额什么的还没有确定,报考的导师也不清楚是否有名额;太晚的话,怕别的学生比你早联系就不好了。

一般情况下,导师对一个学生很中意的话,后来联系的学生,导师一般也不会答应其报考了。

在此说点题外话,联系导师的过程中,如果读研期间的导师有关系,可以尽量利用。

如果没有,也没关系,凭着自己的本事也是可以和考博导师很好的沟通的,这就要看自己了。

通常跟导师初次联系,都是发邮件。

导师回复邮件的情况一般有几种:(1)、欢迎报考。

这种答复最笼统,说明不了问题。

我们可以接着努力和老师多沟通,看看具体的进展,避免出现初试之后却没有名额的情况。

(2)、名额有限,可以报考,但有竞争。

很多人说这样的回复不满意,认为希望很小一般会被刷。

其实这样还是比较好的一种回答,最起码导师没有骗你而且给你机会去证明自己,考的好就可以上。

(3)、你的研究方向和我一样......各种一大堆他的研究方向和你相关,欢迎报考什么的话。

不可否认,这是最好的情况,你可以放心的去考,一般不会出问题的。

但不排除偶然,像出现直博和本学校的硕转博名额问题,可能会给我们的报考和录取产生影响。

总之考博凭的是实力和自身的本事,关系只是占一部分,自己努力了就行,不用过分纠结于导师回复有没有啥隐含意思的。

初次联系好导师后,一定要注意跟导师保持联系。

每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向导师汇报一下学习情况或者复习情况,交流一下科研方向,这很有必要。

一方面让导师觉得你很想去跟他深造,另一方面显得你虔诚好学。

三、博导简介:萧伟,博士,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获奖情况:萨斯喀彻温大学年度最佳研究奖(2008);萨斯喀彻温大学医学院研究生会(CMGSS)年度最佳导师奖(2007);人物传记被收录于《千禧年的加拿大》(CANADA at the Millennium)(2000);人物传记被收录于《加拿大名人录》(CanadianWho’s Who)(自1996)。

研究领域:泛素(Ubiquitin,Ub)是一种高度保守的小蛋白(76个氨基酸),普遍存在于从单细胞酵母到人类的所有真核细胞内,并且表达水平很高。

通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泛素在泛素结合酶(E2或Ubc)和泛素连接酶(E3)的帮助下连接到目的蛋白。

接着在一个被称为多聚泛素链的泛素多聚体形成后,结合有多聚泛素链的目的蛋白被26S蛋白酶体降解,而这个过程是许多细胞活动调节的重要手段,2004年的诺贝尔奖授予了“泛素化的发现和它在蛋白降解中的作用”就说明了它的重要性。

深入研究揭示,上述泛素链是由下一个泛素表面的Lys48残基结合在上一个泛素的C末端甘氨酸残基而形成的,随后又发现泛素链也可经由表面Lys63残基形成。

在所有生物中发现的泛素结合酶中,只有Ubc13能够专一通过Lys63连接泛素。

Ubc13的独特性质是基于它和另一个被称作泛素结合酶异构体的蛋白的结合,而这种异构体也是Lys63多聚泛素化过程所必须的。

更重要的是,被Lys63连接的泛素所结合的目的蛋白不是为了降解,而是为了改变其活性。

此外,在其他泛素化类型中,单一泛素化也被认为是一种新颖的蛋白质活性调节机制,拓宽了人们对泛素化功能的认识。

本实验室的主要兴趣在于发现上述非常规泛素化过程和探索相关途径的分子机制。

因为一些研究的很透彻的非常规泛素化目的蛋白参与一些重要的细胞代谢过程,如DNA损伤耐受、细胞周期检验点、自然免疫和应激反应,而且这些过程在人类疾病中起关键作用,如癌症,抗病及衰老,所以这项研究将会对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诊断和治疗产生直接影响。

张少兵,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导马占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原感光化学研究所,师从中科院院士江龙先生,从事具有生物分子检测功能的仿生分子有序组合体的研究以及纳米材料的功能化组装等领域的研究工作,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

在此期间,成功研制出具有大肠杆菌识别功能的可变色囊泡体系,该研究成果发表在J.Am. Chem.Soc.(1998,120,12678.)和Langmuir上。

2000年到清华大学生物系生物膜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隋森芳教授。

主要从事可用于生物分子灵敏检测的纳米生物技术的研究。

在此期间:独立提出了用于生物分子灵敏检测的纳米金颗粒的原位扩增技术。

该技术成功用于人IgG 和DNA分子的检测,并利用该技术进行了人肺癌早期诊断的初步研究。

其中对于人IgG的检测研究结果发表在Angew.Chem.Int.Ed.(2002,14,2176.)上。

审稿人国际著名的免疫组织化学专家G.Hacker 博士对此研究结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此研究结果是对本领域的重要补充。

以第一发明人的身份申请(已获授权)两项发明专利(ZL01141417.0;ZL01118134.6)。

2002年到日本东京大学化学系,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

主要从事纳米单晶的制备和可用于DNA分子识别的分子有序组合体的研究。

2003年到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化学系物理化学教研室工作,在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同时,从事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仿生分子有序组合体的构建以及纳米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廖奕,博士。

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多年来一直从事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工作。

主要讲授《结构化学》、《理论化学》、《计算化学》及《材料化学》等多门课程。

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多名,指导硕士研究生6人博士生2人。

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功能有机金属配合物/聚合物光电性能的理论研究、分子设计及动力学模拟。

已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多次参加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科委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东北师范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三项。

付红兵,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主持人,科技部973计划首席专家。

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先后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和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研究工作主要致力于光电功能有机低维材料及其超快光谱的研究,共发表论文80多篇,包括JACS(5),Adv.Mater.(7),Angew.Chem.Int.Ed.(6),JPC A/B/C(17),JCP(8),mun.(8)等,文章他引1300多次。

现任中国化学会国际事务工作委员会委员(2008−),《化学学报》编委(2012−)。

左霞,自1987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大环共轭配合物材料化学,侧重研究金属酞菁类大环配合物的分子结构设计、合成、物理化学特性、薄膜表面及介面形态、结构及其应用等。

主持完成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省教育厅项目2项,以主要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项目4项,获黑龙江省科技三等奖3项,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黑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SCI收录20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6项。

许兴智,专业:肿瘤生物学教育背景:学士/1992上海医科大学法医学专业硕士/1998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科学专业(Drs.Ge Ruowen/Wan Min)博士/1999美国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生物医学专业(DrLucia Pirisi)刘晓晴,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分子酶学方向。

199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发育生物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

同年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承担人体生理学的教学工作,并参加生殖内分泌的研究工作;1998年赴德国Tuebingen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于2002年3月获得Ph.D,在此期间主要从事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分子水平酶的活性调控机理;2003年11月回国后继续从事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方向的研究工作,并担任生物化学,蛋白质工程的教学工作。

目前研究方向主要以下三个方面:1.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重点是蛋白质复合体的结构研究,以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和铁硫簇合成途径中的蛋白复合体为研究对象,从酶动力学和酶结构两方面来探讨酶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极端环境酶的研究和利用,以嗜热蛋白酶的研究为基础,解析极端酶的嗜热机理,结构与功能关系,发掘新型极端酶和利用基因改造技术获得突变酶。

3.化学酶法合成有潜在应用价值的药物,利用酶的催化活性在体外针对性的合成特定的化合物,我们希望用这种组合生物合成的方法-化学酶法,作为合成先导化合物的策略,用于探究药物合成的新途径。

这项工作与德国马尔堡大学的李书明教授一直合作。

张卓勇,教授,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师从于我国著名光谱学家黄本立院士,先后于1985年和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1992年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5年回国调至东北师范大学任教。

张卓勇教授于2001年调到首都师范大学任教,担任化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张卓勇教授长期从事光谱化学分析和化学计量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

在ICP-AES光谱干扰校正、近红外光谱数据解析、药物分子定量构效关系与分子设计和中药物质基础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做了系统的工作。

张卓勇教授长期从事光谱化学分析和化学计量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

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专利2项。

张卓勇教授还担任中国化学会计算机化学委员会委员、《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分析试验室》等杂志编委、国家科技部“十五”科学仪器重大攻关项目专家组成员等社会学术职务。

曹胜利,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化学系副主任、有机化学学科负责人。

主要从事有机化学、有机合成与药物化学等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工作。

科研领域为有机合成和药物化学,主要从事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筛选等方面的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