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男女平等的实现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妇女占全国人口的半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发展中维护妇女权益,在维权中促进妇女发展,是实现妇女解放的内在动力和重要途径。

保障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发展、推动男女平等,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在促进妇女发展和男女平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妇女享有社会保障的程度普遍提高,贫困妇女状况进一步改善;妇女参政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参与意识进一步增强;妇女受教育水平稳步提高,男女受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妇女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妇女权益进一步得到保障;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一步深入人心,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改善。

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制约与影响,妇女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就业性别歧视仍未消除,妇女在资源占有和收入方面与男性存在一定差距;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水平仍然较低;妇女受教育程度与男性存在一定差距;妇女的健康需求有待进一步满足;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妇女的社会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各阶层妇女利益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城乡区域妇女发展不平衡仍未全面解决。

未来十年,经济全球化将深入发展,国际竞争会日趋激烈。

国际社会在推动人类发展进程中,更加关注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既为妇女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实现男女平等任重道远。

2.平等发展原则。

完善和落实促进男女平等的法规政策,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构建文明先进的性别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缩小男女社会地位差距,促进两性和谐发展。

4.妇女参与原则。

依法保障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权利,尊重妇女的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妇女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1.妇女在整个生命周期享有良好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妇女的人均预期寿命延长。

3.妇女常见病定期筛查率达到80%以上。

提高宫颈癌和乳腺癌的早诊早治率,降低死亡率。

4.妇女艾滋病感染率和性病感染率得到控制。

5.降低孕产妇中重度贫血患病率。

6.提高妇女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

3.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服务水平。

针对妇女生理特点,大力普及生殖健康知识,提高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提供规范的青春期、育龄期、孕产期、更年期和老年期妇女生殖保健服务,有针对性地解决妇女特殊生理时期的健康问题。

4.保障孕产妇安全分娩。

加强基层医疗保健机构产科建设和人员培训,提高产科服务质量和孕产妇卫生保健水平。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85%以上,全国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8%以上,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6%以上。

健全孕产妇医疗急救网络,推广适宜助产技术,加强孕产妇危重症救治。

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

为孕产妇提供必要的心理指导和健康教育,普及自然分娩知识,帮助其科学选择分娩方式,控制剖宫产率。

5.加大妇女常见病防治力度。

普及妇女常见病防治知识,建立妇女常见病定期筛查制度。

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扩大宫颈癌、乳腺癌检查覆盖范围。

加强基层妇幼卫生人员和计划生育服务提供者的卫生保健专业知识及服务能力培训。

提高医疗保健机构宫颈癌、乳腺癌诊治能力,对贫困、重症患者治疗按规定给予补助。

6.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传播。

完善艾滋病和性病防治工作机制。

针对妇女重点人群加强宣传教育,推广有效干预措施。

强化对娱乐场所的监管,严厉打击吸毒、嫖娼等违法行为。

将艾滋病、梅毒、乙肝等母婴传播阻断纳入妇幼保健日常工作,强化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服务,孕产妇艾滋病和梅毒检测率分别达到80%和70%,感染艾滋病和梅毒的孕产妇及所生儿童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比例均达到90%以上。

9.提高妇女精神卫生服务水平。

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精神卫生防治和康复服务网络。

针对妇女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咨询和服务。

加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人员精神卫生知识培训。

开展妇女产后抑郁症预防、早期发现及干预。

1 (4.保障女性平等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满足农村和贫困地区女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

对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女生和残疾女生给予资助,保障女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和个人生活困难辍学。

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保障未升入高中的女童在就业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

6.满足妇女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坚持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为妇女接受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妇女和残疾妇女接受职业教育。

为失学大龄女童提供补偿教育,增加职业培训机会。

组织失业妇女接受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提高失业妇女创业和再就业能力。

根据残疾妇女身心特点,合理设置残疾人职业教育专业。

1.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劳动权利,消除就业性别歧视。

2.妇女占从业人员比例保持在40%以上,城镇单位女性从业人数逐步增长。

3.男女非农就业率和男女收入差距缩小。

4.技能劳动者中的女性比例提高。

5.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女性比例达到35%。

6.保障女职工劳动安全,降低女职工职业病发病率。

8.妇女贫困程度明显降低。

1.加大妇女经济权利的法律保障力度。

制定和完善保障妇女平等参与经济发展、平等享有劳动权利的法规政策,确保妇女平等获得经济资源和有效服务。

严格执行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

2.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除法律规定不适合女性的工种和岗位外,任何单位在录用人员时不得以性别或变相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性或提高女性录用标准,不得在劳动合同中规定或以其他方式变相限制女性结婚、生育。

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依法查处用人单位和职业中介机构的性别歧视行为。

3.扩大妇女就业渠道。

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为妇女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

不断提高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吸纳妇女就业的能力。

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妇女在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就业。

制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对就业困难妇女的就业援助。

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采取技能培训、税费减免、贷款贴息、跟踪指导等措施,支持和帮助妇女成功创业。

4.促进女大学生充分就业。

加强面向高校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培训和服务,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完善女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开展女大学生自主创业培训,促进帮扶女大学生创业。

5.为就业困难妇女创造有利的就业条件。

落实公益性岗位政策,扶持大龄、残疾等就业困难妇女就业。

认真落实有关法律规定,支持生育妇女重返工作岗位。

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就业扶持政策,帮助失业妇女创业和再就业。

7.全面落实男女同工同酬。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对从事相同工作、付出等量劳动、取得相同劳绩的劳动者,用人单位要支付同等劳动报酬。

8.保障女职工职业卫生安全。

广泛开展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女职工特别是灵活就业女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职业病危害的管理与监督。

将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作为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安全监督的重要内容。

加强女职工劳动保护,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禁忌劳动范围的劳动,减少女职工职业病的发生。

9.保障女职工劳动权益。

不断完善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和安全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及培训,提高女职工自我保护意识。

规范企业用工行为,提高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推进已建工会的企业签订并履行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

依法处理侵犯女职工权益案件。

1.积极推动有关方面逐步提高女性在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人大、政协常委中的比例。

2.县级以上地方政府领导班子中有1名以上女干部,并逐步增加。

4.县(处)级以上各级地方政府和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担任正职的女干部占同级正职干部的比例逐步提高。

5.企业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及管理层中的女性比例逐步提高。

6.职工代表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中女代表比例逐步提高。

8.居委会成员中女性比例保持在50%左右。

1.制定和完善促进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相关法规政策。

积极推动有关方面采取措施提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中的女性比例及候选人中的女性比例。

4.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和公务员管理制度。

在干部选拔、聘(任)用、晋升中切实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保障妇女不受歧视。

加强对公务员录用、培训、考核、奖励、交流、晋升等各环节的严格监管,保证妇女平等权利。

5.加大培养、选拔女干部力度。

贯彻落实相关法规政策中关于女干部培养选拔和配备的要求。

通过培养、交流等形式,推动一定比例的女干部到重要部门、关键岗位担任主要领导职务。

注重从基层、生产一线培养选拔女干部。

逐步提高后备干部队伍中女干部的比例。

6.推动妇女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深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公开、透明、择优的选拔任用原则,通过组织推荐、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方式,使更多妇女进入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

7.推动妇女广泛参与基层民主管理。

完善村委会、居委会等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为妇女参与基层民主管理创造条件。

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企事业职工代表大会女代表比例与女职工比例相适应。

8.拓宽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渠道。

在制定涉及公众利益和妇女权益的重大决策时,充分听取女人大代表、女政协委员和妇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参政议政活动,为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提供机会。

1.城乡生育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生育保险覆盖所有用人单位,妇女生育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2.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妇女,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3.妇女养老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

继续扩大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妇女的养老保险覆盖面,大幅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妇女参保率。

4.妇女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增加,失业保险待遇水平逐步提高。

5.有劳动关系的女性劳动者全部参加工伤保险。

6.妇女养老服务水平提高,以城乡社区为单位的养老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

1.加强妇女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制定配套法规,为妇女普遍享有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提供法制保障。

2.完善生育保障制度。

完善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参保率。

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依托,完善城乡生育保障制度,覆盖所有城乡妇女。

5.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继续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切实保障女性失业者的失业保险合法权益。

6.保障女性劳动者的工伤保险合法权益。

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各项工伤保险待遇的落实。

9.保障老年妇女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大老龄事业投入,发展公益性社区养老机构,加强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高社区的养老照护能力和服务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