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转移新趋势及全国主要地区形势分析

产业转移新趋势及全国主要地区形势分析

产业转移新趋势及地区招商形势分析探讨一、全国主要地区的形势近年来外商在华区域分布变化明显,从体来说沿海地区外商投资所表现出主要是“北上西进”,其中“北上”的趋势明显,“西进”的规模较小。

我国外资区域间转移与传统意义上的转移投资存在很大差别。

在北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一些条件好的中心城市,完全具备大规模吸收外资的条件,有望形成新的开放型经济带。

一、外商在中部和北部地区投资的比重明显上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沿海地区的外资出现了由南部沿海地区逐步向中部和北部沿海地区转移和扩散的趋势。

中部沿海地区实际吸收外资占全国的比重, 由1983-1990年间的13.3% 提高到1991-1999年的24.2%, 2002年为30.4%;北部沿海地区的相应比重分别为20.8% 、20.8% 和25.8, 也呈上升趋势。

中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吸引外资占全国的比重, 由2000年的47.1% 上升到2002年的56.2% 。

外商投资企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现象虽不明显,但沿海地区的外资从开放中心区向其周边地区扩散的趋势却十分明显,出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

尤其山东由于其在环渤海湾与长三角交接地的特殊位置,近年来区位优势初显,一方面直接吸引国外资,又不断承接长三角转出产业,尤其在吸引日资、韩资方面更是得天独厚,远走在其他地区的前面。

山东省2004年引进外商投资企业5891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98.2亿美元,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14.4亿美元。

分别占全国的13.5%、14.5%、14%,均居全国第一。

分析发现外商投资倾向于“北上”的原因主要有:1、南部沿海地区土地、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应吃紧,已不能满足其需要近年来伴随着外商投资和各种产业的聚集,长期经济高速发展,利用、消耗了大量当地资源,造成资源的危机与紧张,直接带来土地、劳动力、水、电等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人才供应紧张。

2003年,我国先后有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21个省市拉闸限电。

同时,南部沿海地区过去所享有的政策优势逐步消失。

而在以上海为核心的中部沿海地区,产业基础雄厚,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人才等条件较好,市场潜力巨大,交通条件便利。

北部沿海地区产业基础好,科研和技术人才集中,靠近广大内地市场。

2、长江三角洲生活条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近几年在我国投资的外商,投资规模巨大,在华具有长期发展意愿,投资方的许多高层管理人员准备在华长期居住。

特别是来自台湾的一些投资者,其祖籍就在江浙一带, 华东在文化上对他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上海近年来高速发展,其基础设施的硬件和软件已接近台北,更为许多台湾居民所青睐。

2003年前十个月,上海、江苏、浙江实际吸收外资175.6亿美元,占全国的40.3% 。

3、中部、北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基础雄厚,市场辐射力较强我国北部沿海地区如辽宁、北京、天津和山东等省市, 科技实力较强,产业基础雄厚,各类人才聚集,市场腹地广阔,具有吸引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良好基础,完全有条件形成若干内外结合、科技含量高、综合竞争力强的新型制造业产业群。

东北地区有强大的产业基础,对重化工业领域中的外商投资很有吸引力。

中国迅速增长的经济实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对外资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华东及北部沿海地区在我国市场上的辐射能力强于华南地区。

因此,国际知名的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在华东、华北沿海地区设立生产基地,或者将其华南地区的生产基地转移到华北和东北沿海地区。

二、浙江产业梯度转移速度加快目前,沿海发达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提升的要求趋势日益增强。

特别浙江省近年来水、电、土地、油、运输等企业运作所必需的基本设施的供应早已捉襟见肘,浙江进口量最大的商品是发电机,因为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要面对缺电的苦恼,今年义乌的企业就有超过两周的时间全面断电,象山的针织厂、染厂也饱受全面停水的痛苦。

2004年,浙江电力资源供应更是表现出严重不足,甚至已陷入“路灯亮一半,工厂轮班开”的尴尬。

因此,近年来,浙江企业对外投资扩张的速度逐步加快,规模也日益扩大。

据浙江省协作办的有关人士介绍,浙江省企业目前在省外投资的规模约有3000多亿元。

浙江企业走出浙江发展的类型包括:第一,市场拓展型。

随着企业的发展,市场由省内扩展到省外,企业的生产基地也相应调整为“销地产”,早期温州许多企业就是跟着市场走的;第二,资源开发型。

由于浙江本身是一个资源小省,企业为追求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就会选择去省外控制资源,浙江的传统优势行业如纺织、皮革等纷纷到西部地区投资设厂,寻求稳定的纱、皮等原材料;第三,优势延伸型。

如浙江省水电、建筑等行业的企业在经营管理、技术等方面在全国有一定优势,会把这些优势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拓展;第四,资本运作型。

如华立集团通过资本运作控股上市公司,进入新兴行业。

此外,由于综合环境的变化,商务成本的上升,一些能耗大、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也开始向外转移。

根据协作办掌握的资料,企业对外发展绝大多数是保留了原来在省内的基地,在扩大规模的时候选择了在省外投资,整体外迁的比例相当小,数量不超过10%。

三、向内地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新建投资企业多,整体搬迁者极少,看中当地产业配套。

大部分转移到内地的外资企业属于业务扩张性质,真正把企业整体从沿海向内地搬迁的极少。

事实表明,外资梯度转移是外资企业的一种基于其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的商业行为,政府在促进外资梯度转移中只起引导和服务的作用。

调查问卷显示,在中西部地区的外资企业中,属于母公司在内地增资项目的占86.4%;而属于母公司将沿海企业的部分产品转移到内地的为2.14%。

企业整体从沿海搬迁到内地的极少。

中西部外资企业在国内的配套率比例较高,其配套率大于75% 的占35.6%, 配套率在50%--70% 的也占到22% 。

不少外资企业反映, 他们到中西部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看中了当地的配套企业。

四、沿海地方政府开始有计划引导推动产业梯度转移为了缩小地区内的发展差距,推进地区经济平衡发展,近年来一些地区纷纷采取政府干预的方式,开始有计划的组织产业地区内梯度转移。

1、广东省政府2004年已研究出台《关于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意见》核心内容,即指导沿海地区的政府及山区政府,在山区及东西两翼地区共同建设产业转移园区的园区,园区产业产生的利益由双方政府共享。

有力推进产业由珠三角向广东山区及东西两翼腹地梯度转移。

自2000年以来,清远累计引进项目总投资已超过800亿元,在2005年已投产的125个项目中,90%的项目是珠三角的转移产业和国内民间投资。

2、近年来江苏省也不断有计划地推进南北产业转移,加快振兴苏北相对欠发达地区。

据统计,2001年至2004年,苏北5市累计承接500万元以上的产业转移项目4770个,总投资1175亿元,实际引进区域外资金486亿元。

南北产业转移呈现出“快、多、大、高”良好发展势头。

在2005年05月17日在宿迁召开的江苏省工商产业转移项目对接会上,481个合作项目实现对接,累计总投资额395亿元。

而且近年来,在浙江省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也建立了宁波、温州等沿海发达城市与丽水、衢州等浙江西部山区之间的产业发展对口支援,省内产业梯度转移有序进行。

五、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中,江西等地区区域优势突显江西为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地区的共同腹地,对外进出快捷,因此一些沿海发达地区企业纷纷把江西作为跳板,将在沿海逐渐失去竞争优势的产业陆续向江西梯度转移,实现向中部腹地省份进行经济辐射。

而且江西省近年来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眼球。

2004年1-10月,江西省共签订省际间经协合同项目4688项,实施项目4558项,其中,超亿元以上的合同项目188项。

合同引进省外资金1235.07亿元,实际引进省外资金684.7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6.9%和108.6%。

因此,2004年江西省利用省外资金在中西部省份中稳居前列。

据报道,2004年奥克斯集团在南昌共投资16亿元,建设一个堪称中原地区规模最大、配套最完善的空调生产基地。

在奥克斯正式进入南昌之后,与其长期合作的浙江10大空调配件企业,也纷纷前往南昌购地建厂,仅初期意向性投资总额就接近30亿元。

六、东北地区和重庆等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地区在政策的带动下,对域外投资表现出了较强的吸引力,引资优势彰显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带动下,加上东北地区原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完善的产业配套及丰富能源优势,在以招商引资推动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过程中,受到众多投资上的青睐,辽宁等老工业基地显现活力。

2004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比2003年增长78%。

与此同时浙资也开始有步骤向东北地区流动,尤其是辽宁更是鲜明地打出了“引浙资兴辽宁”的旗帜。

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西部经济的中心城市,多年来也是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在近年世界性的资本转移和产业重组过程中,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世界银行公布的《2003中国投资环境报告》调查数据显示,在西部地区外商投资比重平均水平为10%,重庆却达到了20 %,在调查的23个城市综合排名中名列第五位,仅次于上海、杭州、大连、江门。

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使重庆进入以大开放促大发展的时期。

罗康瑞先生的香港瑞安集团斥资100亿元,揽下了重庆化龙桥片区的旧城整体改造工程;总投资6亿元的重庆“美的工业园”可望在2007年建成,中央空调销售规模将达50亿元。

与此同时,重庆与浙江已建立起政府间长期的经济对接合作关系。

总投资10亿元占地1300亩的“浙江产业园”,首期将在2007年6月内建成投产,2008年6月内全部建成,进一步为引进浙资增强了动力。

七、“西进”不是目前外资区域间转移的主要方向1、外资“西进”趋势不明显,西部地区外商投资在全国的比重不升反降。

近年来,虽然有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相配套的一系列中西部吸引外资的鼓励政策,但外资“西进”的趋势并不明显,外商投资仍高度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外商投资在东西部地区分布的不平衡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2003年前十个月,西部地区实际吸收外资13.5亿美元。

仅占全国的3.1% 。

2、西部一些大城市如西安、成都、重庆等,本身就是全国性的重要工业城市,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密集,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相对低廉,市场规模大,经济辐射面广,具备更大规模吸收国外跨国公司投资和我国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

尤其重庆和成都更是成了吸引外资的磁场。

目前,外资“西进”的主要障碍:1、中西部地区观念较落后,服务意识差。

一些地方政府重招商轻管理,行为不规范,竞争意识不强,开发度不高等。

2、中西部地区本身配套能力不高。

经济发展落后,工业基础薄弱,配套能力不强,是影响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