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干旱的成因与危害

干旱的成因与危害

干旱的成因与危害什么是干旱,可造成哪些灾害?干旱是人们都很熟悉的,但是,由于研究的目的和对象不同,其定义和具体指标是不同的。

通常所说的旱灾,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减少而形成的。

其干旱程度的确定均与前期降水量、干旱持续日数、地下水位以及农作物种类、品种及其生长发育时期等有密切关系。

因此,干旱的具体指标因地因时因农作物而异。

干旱可影响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农业。

据统计,近40年来全国农田受旱灾面积平均每年达3亿亩以上,约占全国受灾总面积60%;减产粮食数百亿斤:其次是造成水资源不足,例如华北地区,近30年来由于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加上长期以来对地下水超采,水位逐年下降,沿海一些城市出现地面下沉,海水倒灌现象。

这一切不仅已成为很多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制约条件,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甚至会危及整个城市的安定。

长期干旱还会使生态环境恶化,诸如沙漠化、风蚀加剧等。

我国旱灾的分布有哪些特点?我国地处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不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而且年际变化很大,由此引起的干旱,除具有普遍性外,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全国各地皆以冬春旱或春旱发生的机会最多,持续时间最长。

干旱出现频率在40%以上,华南和西南地区达50-60%以上。

最严重的是冬春连旱,大旱年一般都属冬春连旱的情况。

其次,1我国干旱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东北地区由于降水比较稳定,干旱出现较少;黄淮海地区的降水变化大,干旱频率全年各季均较多;华南地区干旱主要集中在冬春和秋季两个时段;晒南地区则主要集中在冬春和夏季两个时段。

第三,我国干旱具有持续性。

在我国历史上,干旱连年出现是经常的,例如北京地区在1470一1949年间发生干旱170次,其中有115次是连年发生的。

1637一1643年和1939一1945年干旱竟连续7年之久。

1949年以后,干旱仍有连年发生的现象,如长江、中下游地区1958一1961年连续4年干旱,农业减产;1966一1968年连续3年干旱。

干旱的连续性往往使旱情加剧,灾害严重。

形成大范围干旱的条件是什么?干旱危害的程度,不仅与干旱的强度有关,而且还与干旱范围有关。

严重的干旱往往是范围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干旱。

我国大范围少雨干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臵和强度,以及西风环流形势的稳定发展。

例如1972年出现的全国性干旱主要是由于副热带高压活动位臵较常年偏东,强度较常年偏弱。

大范围干旱还与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活动有关。

比如太阳黑子活动的11年周期就与地球上的大旱大涝存在明显的关系。

近年来,气象工作者又发现厄尔尼诺现象与我国大范围旱涝也有密切关系。

可见,形成大范围干旱的条件主要是由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异常发展而引起的。

什么是旱区,什么是旱期?2某段时期内降水量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少的地区称为干旱区。

一般是依据降水量减少的程度来确定的。

在气象学中常以降水距平百分率来表示。

首先把各地气象台站的降水观测值,按一定时段统计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然后填在地图上,按一定的间隔分析等值线分布图。

比如连续3个月降水量比常年偏少25一50%(2.5一5成)定为干旱,偏少5成以上,即可定为严重干旱区。

这种方法确定的干旱区是单纯从气象角度考虑的,而没有注意实际经济活动如农业生产、作物的种类和不同生产发育期对水份的需求。

此外,实际干旱还与地形条件、土壤条件、灌溉条件等有关。

所以实际干旱区的确定是件很复杂的工作。

干旱期是很难精确地确定的,主要是由于干旱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然而至气象上一般采用某时段降水量偏少到一定的标准时,这个时段就称为干旱期。

也有的用这场雨到下场雨之间的时间间隔表示干旱期。

因农作物在需水关键期,对降水量偏少很敏感,确定干旱期时尽可能使用时段较短的雨量资料(如候雨量、旬雨量)来确定干旱期。

这样确定的干旱期比用月雨量资料确定的干旱期要精确得多。

旱期要求的精确程度与研究的目的有关,无需强求一律。

什么是伏旱,它是怎样形成的?在伏天时期出现的干旱,称为伏(夏)旱。

其特点是太阳辐射强烈,温度高、湿度小、蒸发和蒸腾量大我国长江流域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晴热少雨,伏旱的发生比较频繁,高达50%。

其他地区有些年份也出现伏(夏)旱。

夏季是农作物生育旺盛的时期,伏(夏)旱虽不及春旱3出现的频率高;但对作物的危害一般较春旱重,所以有"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的农谚。

伏旱不仅关系到当年作物的生长,而且也决定当年水库的蓄水量和土壤底墒的形成,对来年的冬小麦和春播作物的生长及产量都有重要影响。

什么是“卡脖子旱”?“卡脖子旱”是一句流传在我国北方的农谚。

它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农作物生长需水关键期对水分的需求。

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出现干旱危害,将影响到作物的发育,造成空壳增多,导致减产。

谷物、小麦、水稻等水分临界期多是在生殖器官形成期,一般是拔节一袖穗期,这时期缺水将影响小花分化,雄穗迟迟不能抽出,有似卡脖子,使作物的穗粒数降低。

华北地区的春旱对冬小麦来讲,主要是影响临界期的水分供应。

对玉米来说,水分临界期主要发生在抽雄穗前"大喇叭口"时期,此时的干旱,群众称之为“卡脖子旱”。

华北地区的初夏旱,正值春玉米的大喇叭口时期,将直接影响到雄花的正常发育。

近年来,北方一些地区搞"三种三收"的种植制度,二茬玉米代替过去的春玉米,因二茬玉米生育期推迟,相应地比春玉米容易避开初夏旱的危害。

但这仅仅是相对而言,有些年份雨季来得迟,在水分临界期时缺水,仍会受到“卡脖子旱”的危害。

4手足口病预防知识一、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夏秋季多发,以5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

临床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溃疡等表现为主,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二、手足口病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

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

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三、哪类人群容易感染手足口病?人群对手足口病病毒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

实践中发现,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及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四、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手足口病?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

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染的关键。

(一)、个人预防措施5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

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儿童和学生易接触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5.加强宣传,教育指导儿童和学生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6.严格执行因病缺勤登记制度和隔离治疗措施。

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隔离措施;对于确诊且症状明显的患儿,应将其隔离留在家中,直至热度、皮疹消退,水疱、溃疡结痂后方可返校,以免引起大范围感染,一般隔离时间应为两周。

对密切接触者的观察期为7天。

对患儿接触的一切物品6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

五、对手足口病的患儿应如何护理和治疗?手足口病如无合并症,只要及时治疗,多在一周便可痊愈。

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护理,注意口腔卫生,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食物应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品为宜。

手足疱疹部位避免摩擦、挤压,要勤剪指甲、勤洗手、避免不良洗涤液的刺激。

因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患儿应及时就诊、复查。

勤洗手来勤换衣。

开窗通风要习惯。

肥皂洗手把好关。

人多地方我不去。

晒晒毛巾和被褥。

盐水天天来漱口。

生冷食物不要吃。

手足口病赶跑他。

太阳下边扭一扭。

良好习惯要保持。

7洪涝灾害预防知识什么是洪涝?水灾分为“洪”和“涝”两种“洪”,指大雨、暴雨引起水道急流、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毁坏环境与各种设施等。

“涝”,指水过多或过于集中或返浆水过多造成的积水成灾。

同时也有相应的洪涝灾害预防和预警机制,其中包括根据防汛特征水位,对应划分预警级别(通常由重到轻分为一、二、三、四共4个等级,分别用红、橙、黄、蓝色表示)1、洪水的类型有哪些?大范围降水引发的江河洪水;局部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溃堤、溃坝引发的洪水;融雪性洪水。

2、洪灾来临的前兆?强台风的到来;上游或本地连降大雨,使山洪暴发;高山融雪及冰凌;河、湖大堤损毁。

3、洪水将要来临时应采取哪些安全措施?当接到有关洪水灾害的警报时,应及时行动,认真检查各种防范措施是否落实,发现隐患,及时整顿;提前疏浚居住地的排水沟,在村、院落及建筑物的周围修筑拦洪坝、围堰等防水设施;妥善安排,保管好家中贵重财物;离开住所时,切断水、电、气源,锁紧房门。

4、怎样防止洪水涌入室内?8房屋的门槛、窗户是进水部位。

用沙袋、土袋在门槛和窗户处筑起防线;用胶带纸密封所有的门窗缝隙,可以多封几层;老鼠洞穴、排水洞等一切可能进水的地方都要堵死。

真正被密闭的建筑物就不会进水了。

5、洪水来了如何自救?向高处转移。

如在基础牢固的房顶搭建临时帐篷;身处危房时,应该迅速撤离,寻找安全坚固处所,避免落入水中;除非在洪水可能冲垮建筑物或水面没过屋顶时被迫撤离,否则呆着别动,等水停止上涨再逃离;若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发现高压线铁塔或是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触电;互相鼓励、相互帮助;可利用眼镜片、镜子在阳光的照射下的光亮发出求救信号;夜晚,利用手电筒及火光发出求救信号;当发现救援人员时,应及时挥动鲜艳的衣物、红领巾等物品,发出救援信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