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博一六味地黄丸的制备工艺

王博一六味地黄丸的制备工艺












班级:14中药升一班
姓名:王博一
学号:1416814052
六味地黄丸水蜜丸的制备
【文献考证】
六味地黄丸,是补肾名方。

这一称谓来自钱仲阳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这六味中药组成。

最早是“八味地黄丸”,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

【处方】
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60g 泽泻60g 【制法】以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

每100g粉末加炼蜜35~50g与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肝血上注于目则能视,即眼睛的功能与肝密切相关;在五行理论中,肝属木,肾属水,水能生木,肾与肝是一对母子关系,即肝为肾之子,肾为肝之母,母脏病变会影响到子脏;又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互生,因此肝与肾密切相关;因此,治疗眼部疾病,往往从肝肾入手。

同仁堂杞菊地黄丸由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而成。

枸杞子:甘平质润,入肺、肝、肾经,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菊花:辛、苦、甘,微寒,善清利头目,宣散肝经之热,平肝明目。

八种药物配伍组合共同发挥滋阴、养肝、明目的作用,对肝肾阴虚同时伴有明显的头晕视物昏花等头、眼部疾患,尤为有效。

【性状】为棕黑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甜而酸
【用法与用量】口服。

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二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9g。

一、实验材料及剂型的选择
1、主要药物研究概述
【六味药物的配伍理论】
本方重用熟地为君,滋阴补肾,填精益髓;配伍山茱萸养肝涩精,山药补脾固精,两药都可协助熟地以充复肾中阴精,共为臣药。

又配泽泻泻肾利湿,并防熟地之滋腻;丹皮清泻肝火,并制山茱萸之温涩;茯苓健脾渗湿,以助山药之补脾,共为住药。

【炮制作用】
熟地黄:蒸制成熟地黄后,药性由寒转温,味由苦转甜,味由苦转甜,功能由清转补。

制山茱萸:酒制后借酒力温通,助药势,降低其酸性,增强滋补作用
2、剂型的选择
六味地黄丸之所以选择制成水蜜丸,是因为蜂蜜含有大量还原性糖可以有效防止药材中易氧化成分变质,作用温和持久,水蜜丸丸粒小,光滑圆整,易于吞服,成本相对低。

3、仪器设备
槽形搅拌机(DH200—2,广州医药机械厂);GLH高质量炼药机(甘肃天水园医药食品设备厂);YUJ 17B速控高效全自动制丸机(甘肃天水园医药食品设备厂);微波干燥机(QW一30HM4型号,广州科威微波能有限公司);糖衣机(BY一1000型号,上海中联制药机械厂);轨道式干燥箱(GHX一3,上海苏杰试验设备有限公司);Agilentli00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公司);高速万能粉碎机(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

二、工艺流程
三、制备
1、中药材的前处理
(1)炮制
山茱萸:取净山茱萸,用酒炖法炖至酒吸尽。

每100g用黄酒20g。

熟地黄:去净杂质
牡丹皮:去净杂质,抢水洗净。

山药、泽泻:去净杂质,洗净干燥
茯苓:筛去灰屑
(2)配料按生产处方量称取中药
熟地(3.2kg)、山药(1.6kg)、山茱萸(制)(1.6kg)、茯苓(1.2kg)、泽泻(1.2kg)、牡丹皮(1.2kg),共10kg。

(3)粉碎
因为熟地黄、酒萸肉黏性比较大,用万能粉碎机进行串料粉碎。

(4)过筛
将药粉用筛粉机过100目筛
(5)灭菌将过筛后的药粉经钴-60灭菌并检测。

(6)混合将过筛后的生药粉在V型混合机内混合20min。

2、黏合剂的的制备
(1)炼蜜将蜂蜜(约3kg)从储存罐滤过抽入减压炼蜜罐,用减压浓缩法炼制。

(2)制黏合剂将一份纯水煮沸,加入三份炼蜜,同时搅拌至全部溶化,煮沸,滤过,即可。

(3)配蜜水将将一份炼蜜加入一份煮沸的纯水中搅匀。

(打光时用)
3、丸剂的制作过程
(1)打坨
(2)合坨
药粉与黏合剂在V型混合机内按1:1的比例混合至全部滋润,色泽一致,置洁净药坨盘内。

药坨标准:软硬适宜,细腻润泽,色泽一致,不黏手、不干裂。

(3)制丸制丸机选¢4模具,将软材制成湿丸粒。

(4)干燥小蜜丸移至热风循环烘干箱内干燥,水分≤7﹪.(温度不高于60度)。

(5)选丸烘干后的丸粒投入¢4.3-5.5的选丸机。

选取直径4.5-5.5mm的丸粒。

(6)打光选好的丸粒投入包衣锅内,喷入蜜水使丸剂润湿均匀,调节转速,使丸粒相互摩擦10min,依次反复操作3次至丸粒表面乌黑光亮。

(7)烘干打光后的水丸转入热风循环烘干箱中,60摄氏度下干燥180-240min。

(8)装袋
四、车间工艺布置
(一)进行车间工艺布置设计时重点考虑的问题:
1.最大限度地满足工艺生产、设备维修的要求;
2.充分有效地利用本车间的建筑面积和建筑体积;
3.为本车间将来的发展和厂房的扩建留有余地;
4.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设计符合有关的规范和规定;
5.与总体设计相配合,力求做到与相关车间的连接方便、布置紧凑、运输距离短;
6.避免人流和物流平面交叉;
7.充分注意建厂地区的气象、地质、水文等条件对车间工艺布置的特殊要求;
8 .征求和了解其它专业对车间工艺布置的特殊要求。

(二)设备布置
设备布置——把车间内的各种设备按照工艺流程要求加以定位。

除了主机设备外,还包括附属设备、工艺管道、检修设备,以及各种连接件和料仓等。

主机设备要与厂房建筑的主要柱网相对定位,设备与设备之间也要相对定位。

设备布置主要取决于生产流程和设备安装、操作、检修的需要,同时也要考虑其它专业对布置的要求。

设备布置的要求:
1.重型设备以及在运转中产生较大振动的设备如空气压缩机、大型通风机、破碎机等。

2.两台或两台以上的设备布置在同一厂房内时。

3.布置在走廊和地沟中的胶带输送机、空气输送机斜槽和螺旋输送机。

4.斗式提升机地坑应有足够的空间,以便于清料和检修。

5.工艺管道应尽量集中布置,力求管线最短、转弯最少且布置整齐。

6.溜管和溜槽的倾角,圆锥形包壁倾角以及角锥形包壁交线倾角,一般应大于物料自然休止角5°~15°。

7.设备沿墙布置时,应注意不要影响门窗的开启,不妨碍厂房的采光和通风。

8.为了安装与检修时吊运设备或部件,或在日常生产中吊运其它物件,通常在楼板上设置吊物孔,各层楼板的吊物孔一般上下对正,可贯通吊运。

9.在设备上方不设置永久性起重设施时,应预留足够的空间和面积,以架设临时起重装置。

10.当设备、管道或溜槽穿越楼板时,必须注意预留孔的大小要留有余地,更不能切断梁柱
的结构,否则,将造成安装困难或使用不合理等不良后果。

(三)车间工艺布置图的内容
车间平面图包括以下内容
1.车间工艺平面布置图,应注明厂房轮廓线、门窗位置、楼梯位置、柱网间距、编号以及各层相对标高;
2.设备外形俯视图和设备编号;
3.设备定位尺寸和尺寸线及各种动荷载;
4.操作平台示意图,主要尺寸和台面标高;
5.吊车和吊车梁的平面位置;
6.地坑、地沟的位置和尺寸以及其相对标高;
7.吊装孔的位置和尺寸,吊钩的位置及荷载;
8.辅助室、生活室的位置及尺寸。

车间立面图包括以下内容
1.车间工艺立面图,应注明厂房轮廓线、门及楼梯位置;柱网间距、编号;各层相对标高和梁高度等;
2.设备外形侧视图和设备编号;
3.设备中心高度及其定位尺寸,尺寸线及动荷载;
4.设备支承方式;
5.操作台立面示意图和主要尺寸;
6.吊车梁的立面位置及高度;
7.地坑、地沟的位置及深度。

(四)、车间工艺布置的方法和步骤
1.工艺人员根据本车间在总平面上的位置,生产工艺流程和物料进出方向,确定本车间的方向,厂房跨度和柱距。

2.把已选定的主机设备和部分大设备,按比例(1:100)绘制设备外形图,为便于多方案比较亦可用塑料片或硬纸板制作设备外形图案。

3.按比例(1:100)绘制车间工艺、立面轮廓草图。

4.在平、立面轮廓草图上,用已制成的设备外型图案进行设备布置,这时可反复考虑设备的最佳位置,以得到基本满意的不少于二个方案后,绘制成车间的平、立面工艺布置初步图纸。

5.以初步的平、立面工艺图纸为基础,征求有关专业的意见,从各方面比较优缺点,集思广益选择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案,再根据有关方面的意见作必要的修改。

6.绘制成正式的车间工艺布置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