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5.1评价思路城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建立在地质灾害易发性与地质灾害的社会经济易损性基础上的,易发性偏重于地质环境的自然属性,而易损性偏重于社会属性。
对一个地质灾害点而言,首先是易于发生地质灾害,并且对社会造成一定损失(易损),我们可认定地质灾害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因此,危险性评价是由易发性与易损性叠加而成,反映地质灾害危害程度。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思路见框图5-1,分为两部分:易发性和易损性,易发性从五个方面分别予以评价,其中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和其他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价。
易损性评价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生命损失、财产损失、社会经济损失和资源与环境损失。
图5-1 地质灾害危险性要素图5.2地质灾害易发分区评价城市地质灾害易发性是指城市的地质结构体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程度。
根据城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灾种的形成条件、诱发因素以及稳定状态和发展趋势,建立不同灾种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判别模式,对工作区的各地质环境分区单元进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判,做出城市地质灾害易发分区评价图。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四种不同类型区域。
5.2.1滑坡易发程度判别方法1、滑坡形成的环境条件(1)地层岩性不同地层岩性,其物理力学指标不同(表5-1,2),岩土抗破坏强度也不相同。
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低,在水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化的松散覆盖层、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易滑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内在物质基础(表5-3,4)。
表5-1 西南地区岩石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表5-3 四川主要易滑岩土体及其分布(2)地质构造及岩体结构岩体结构面是岩体薄弱面,其结构面的强度明显低于岩块的强度(表5-5),对岩体稳定性起到决定性的控制作用。
岩体中的各种节理、裂隙、层理面、岩性界面、断裂发育的斜坡,平行和垂直的陡倾结构面及顺坡缓倾的结构面是产生滑坡的内在地质条件。
表5-5 岩层层间结构面强度指标(3)地形地貌相对高差较大,山体坡角较陡,地形坡度10-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有利于产生山体滑坡的地貌环境条件。
特别是在坡向与岩层结构面倾向一致时有利于滑坡的形成。
滑坡堵江易发生在坡度为30-45度的斜坡地带;其次是20-30度的地带;45度以上的斜坡也有滑坡堵江发生,但多是崩塌性滑坡堵江。
(4)地下水作用地下水使岩土软化,降低岩土的抗剪和粘结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石产生浮托力等是产生滑坡的水文地质条件。
西南地区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之特点,尤其在持续降雨时表现更为明显。
据统计,在雨季时期产生的滑坡、崩塌现象占其总数的90 %以上,西南地区暴雨触发滑坡的临界降雨强度见表5-6。
气温的升高可加速岩、土体中的可溶盐溶解于水中,降低土石的抗剪强度。
气温降低至0 ℃以下时,由于裂隙水冻结成冰可使裂隙扩张,而当冰溶化成水渗透于裂隙中时,则进一步加速了裂缝的发育形成。
根据1981年四川省气象局的统计资料,该年7 ~9 月份内四川北部以旺苍县为中心,周围诸县都是暴雨区,造成旺苍、广元、南江、苍溪、巴中、仪陇、盐亭、剑阁、南部、三台、射洪、阆中、中江等13 县降雨量相当于当地历年同期降雨量的1.37 ~3.71 倍,相当往年年平均降雨量的90 %,致使这十三个县产生山地滑坡灾害5万多处。
这次雨季滑坡产生的这样多,发生的时间又如此集中,是与当年这些地区的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密切相关的(表5-7)。
表5-7 1981年四川滑坡密集县降雨量表2、滑坡形成的诱发因素(1)大气降水、生产生活用水、河湖倒灌水、各种水体的渗漏、地下水等作用在山体斜坡上,能增加坡体重量;浸泡软化易滑地层,形成粘泥薄层,使抗剪强度大幅度降低;水充满裂隙时形成静水压力,出现水头差时形成动水压力;干湿交替导致岩土体裂开,使更多的水进入坡体促进斜坡变形失稳。
(2)溪沟、河流、湖泊水流冲刷岸坡,淘蚀坡脚、削弱支撑力,当下滑力大于抗滑力时,斜坡就会滑动,产生滑坡。
如滑体滑入沟、河湖中,则前部堆积就成为斜坡抗滑阻力,一旦这些堆积物被冲走,则斜坡将再次失去平衡而发生滑动。
(3)人为工程活动破坏坡体平衡作用a.开挖坡脚与增加荷载。
由于建筑、填方、倾倒、筑堤等加载作用引起边坡超载。
边坡削方挖土,坡脚堆积物搬迁等使边坡坡脚抗滑阻力减小,趋滑段增加荷载使边坡下滑力增大,最终导致边坡脚下部失去支撑或在斜坡上增加荷载使斜坡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而失去平衡,沿软弱面下滑。
b.地下采掘活动引起地表坡体失稳。
地下大规模的开矿采空区及坑道密布,往往造成山体开裂或引起顶板岩层的变形,进而引发滑坡。
c.人为开挖边坡增大原有斜坡的坡脚。
在采石、修路、大型建筑场地及基础开挖等工程活动中,往往人为增大斜坡的坡度,或将原本不存在斜坡的山体或平台人工开挖后形成了较陡峻的边坡,从而为滑坡创造了条件。
d.人为提高地下水及地表水位,造成斜坡失稳。
当水库区蓄水后,水位提高,加之库岸边坡的再造,促使滑坡的发生。
e.爆破、重型运输等引发的动力振动促进山体失稳,诱发滑坡。
(4)地震振动作用:一是使斜坡承受的惯性力发生改变;二是造成地表形变(表5-8)和裂隙增加,降低岩土体的力学强度,引起地下水的变化。
(5)乱砍滥伐人为活动。
在山坡上乱砍滥伐使坡体失去保护,有利水体向坡体的渗入而诱发滑坡。
3、滑坡易发程度判别方法根据滑坡形成的环境条件和主要诱发因子,选择地层岩性、斜坡结构类型、坡度、降雨(三日最大降雨量)、新构造活动与地震、坡高、人类工程活动和斜坡变形破坏特征等8项影响因素进行滑坡易发程度综合评判。
4081ii i xa E ⋅=∑=滑E 滑≥0.7 滑坡高易发区 0.50≤E 滑<0.7 滑坡中易发区 0.3≤E 滑<0.50 滑坡低易发区 E 滑<0.3 滑坡不易发区 式中:X i ——滑坡易发的影响因素及赋值 a i ——影响因素X i 的权重根据表5-9获得a i 值的大小和X i 的得分。
5.2.2 崩塌易发程度判别方法崩塌是在特定自然条件下形成的。
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是崩塌的物质基础;降雨、地下水作用、振动力、风化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崩塌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崩塌的影响因素 (1)地形地貌地形地貌主要表现在斜坡坡度上。
从区域地貌条件看, 崩塌形成于山地、高原地区;从局部地形看,崩塌多发生在高陡斜坡处,如峡谷陡坡、冲沟岸坡、深切河谷的凹岸等地带。
崩塌的形成要有适宜的斜坡坡度、高度和形态,以及有利于岩土体崩落的临空面。
这些地形地貌条件对崩塌的形成具有最为直接的作用。
崩塌多发生于坡度大于55°、高度大于30 m 、坡面凹凸不平的陡峻斜坡上。
据西南地区宝成线风州工务段辖区57 个崩塌落石点的统计数据(表5-10),有75.4 %的崩塌落石发生在坡度大于45°的陡坡。
坡度小于45°的14 次均为落石,而无崩塌,而且这14 次落石的局部坡度亦大于45°,个别地方还有倒悬情况。
崩塌堵江多发生于坡度45度-50度的陡峻斜坡上,或反坡(大于90度)上的悬崖地带。
(2)岩土体性质岩性对岩质边坡的崩塌具有明显控制作用。
一般来讲,块状、厚层状的坚硬脆性岩石常形成较陡峻的边坡,若构造节理和(或)卸荷裂隙发育且存在临空面,则极易形成崩塌。
相反,软弱岩石易遭受风化剥蚀,形成的斜坡坡度较缓, 发生崩塌的机会小得多。
沉积岩岩质边坡发生崩塌的几率与岩石的软硬程度密切相关。
若软岩在下、硬岩在上,下部软岩风化剥蚀后,上部坚硬岩体常发生大规模的倾倒式崩塌;含有软弱结构面的厚层坚硬岩石组成的斜坡,若软弱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相同,极易发生大规模的崩塌。
页岩或泥岩组成的边坡极少发生崩塌。
岩浆岩一般较为坚硬,很少发生大规模的崩塌。
但当垂直节理(如柱状节理) 发育并存在顺坡向的节理或构造破裂面时,易产生大型崩塌;岩脉或岩墙与围岩之间的不规则接触面也为崩塌落石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变质岩中结构面较为发育,常把岩体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岩块,所以经常发生规模不等的崩塌落石。
片岩、板岩和千枚岩等变质岩组成的边坡常发育有褶曲构造,当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时,多发生沿弧形结构面的滑移式崩塌。
土质边坡的崩塌类型有溜塌、滑塌和堆塌,统称为坍塌。
按土质类型,稳定性从好到差的顺序为碎石土>粘砂土>砂粘土>裂隙粘土;按土的密实程度,稳定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密实土>中密土>松散土。
表5-9 滑坡易发程度量化评分表表5-10 崩塌落石与边坡坡度关系统计表(据蒋爵光 1991)(3)岩体结构高陡边坡有时高达上百米甚至数百米,在不同部位、不同坡段发育有方向、规模各异的结构面,它们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各种类型的岩体结构。
各种结构面的强度明显低于岩块的强度。
因此,倾向临空面的软弱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延伸长度以及该结构面的抗拉强度是控制边坡产生崩塌的重要因素。
(4)地质构造区域性断裂构造对崩塌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当陡峭的斜坡走向与区域性断裂平行时,沿该斜坡发生的崩塌较多;在几组断裂交汇的峡谷区,往往是大型崩塌的潜在发生地;断层密集分布区岩层较破碎,坡度较陡的斜坡常发生崩塌或落石。
褶皱构造对崩塌的控制作用:位于褶皱不同部位的岩层遭受破坏的程度各异,因而发生崩塌的情况也不一样。
褶皱核部岩层变形强烈,常形成大量垂直层面的张节理。
在多次构造作用和风化作用的影响下,破碎岩体往往产生一定的位移,从而成为潜在崩塌体(危岩体)。
如果危岩体受到震动、水压力等外力作用,就可能产生各种类型的崩塌落石。
褶皱轴向垂直于坡面方向时,一般多产生落石和小型崩塌。
褶皱轴向与坡面平行时,高陡边坡就可能产生规模较大的崩塌。
在褶皱两翼,当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时,易产生滑移式崩塌;特别是当岩层构造节理发育且有软弱夹层存在时,可以形成大型滑移式崩塌。
(5)地下水地下水对崩塌的影响表现为:充满裂隙的地下水及其流动对潜在崩塌体产生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
裂隙充填物在水的软化作用下抗剪强度大大降低。
充满裂隙的地下水对潜在崩落体产生浮托力。
地下水降低了潜在崩塌体与稳定岩体之间的抗拉强度。
边坡岩体中的地下水大多数在雨季可以直接得到大气降水的补给,在这种情况下,地下水和雨水的联合作用,使边坡上的潜在崩塌体更易于失稳。
(6) 地面振动对崩塌的影响地震、人工爆破和列车行进时产生的振动可能诱发崩塌。
地震时,地壳的强烈震动可使边坡岩体中各种结构面的强度降低,甚至改变整个边坡的稳定性,从而导致崩塌的产生。
因此,在硬质岩层构成的陡峻斜坡地带,地震更易诱发崩塌。
列车行进产生的振动诱发崩塌落石的现象在铁路沿线时有发生。
在宝成线K293 +365 m 处,1981 年8 月16 日当812 次货物列车经过时,突然有720 m3岩块崩落,将电力机车砸入嘉陵江中,并造成7 节货车车箱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