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教育中的幼儿与教师

学前教育中的幼儿与教师

不成熟性:
幼儿知识经验匮乏,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阶段,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 力尚处于萌芽阶段。需要教师观察、了解的基础上来组织活动,促进幼儿 的发展,使幼儿的思维逐渐转化为创造性思维。
(二)劳动任务的全面性和细致性
教师要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几 个方面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 谐发展。
(5)现代儿童观 以“幼儿为本”的儿童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① 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本 ➢ ② 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幼儿 ➢ ③ 因材施教
(二)发展观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二、影响儿童的发展因素 (一)先天因素 1.遗传素质为儿童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2.胎内环境等先天素质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作为教育者,幼儿教 师要做到热爱、关心每一个幼儿,尊重每一 个幼儿,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幼儿,注重幼儿 的身心全面发展,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物质环 境和精神环境。
(二)幼儿教师是幼儿的保护者
(三)幼儿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参与者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是幼儿园每天进行的所有保育和教育活动。包括由教师 组织的活动和幼儿的自主自由活动,如,自主游戏、区角自由活动等,教 师应该积极地参与幼儿自主的活动。
2.演变历史
(1)古代的儿童观
用成人的眼光来要求儿童,儿童要像成人一样去行动,充当童工、童农、童 商等,使之过快、过早地生长发育,儿童的特点、儿童期的意义就会被完全 忽视。
(2)中世纪的儿童观
欧洲封建社会时期,认为儿童天生有罪,卑 贱无知,他们可以随便被杀掉或抛弃,打骂、 体罚儿童是常有的事,儿童没有独立的人格, 同时自身的价பைடு நூலகம்也得不到体现。
(3)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 16世纪,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伊拉斯谟指出,
对待孩子,“首先是爱,然后渐渐随之以某 种自然和温柔的尊严,自由的教育是符合儿 童的。”
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了“白 板论”儿童观,即儿童不是生儿有罪 的,而是一块纯白无暇的白板,具有 极大的可塑性。
18世纪,法国卢梭提出了“自然论” 儿童观,即认为儿童不是任意塑造的 “白板”,而是有自己内在规律的自 然存在。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立的人 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情感、需要、 权利。
(四)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模仿是幼儿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幼 儿的语言、行为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直 接模仿和感染获得。教师的榜样作用 很重要,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思想 情感、道德风貌、知识才能等,都要 做好儿童的典范。
(五)劳动周期的长期性
一个人能够成才,需要幼儿园、小学、 中学、大学等各教育阶段教育者共同 的集体劳动,幼儿教师从事的是人才 培养的奠基工作。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要求教师有高瞻远瞩的精神和战略的 眼光。
(二)后天因素 1.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社会环境引导和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发展 3.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主导作用
(三)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1.儿童对外界信息具有主动反应的能力 2.儿童会对外界做出一些创造性的反应
第二节 学前教育中的教师
一、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幼儿教师是教育者 幼儿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要以一个教师
(四)幼儿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的反思者和研究者 教师应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
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
二、幼儿教师的劳动特点
(一)劳动对象的主体性和不成熟性
主动性:
幼儿虽然年龄小,但他们是有意识的人,应积极主动的发展,主动参与各 项活动,主动与同伴交往,主动操作各种物品,通过自身的内部作用来主 动选择和接受外界的影响,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自己的思想情感具 有强烈的主体性。
(4)新时期的儿童观
进入20世纪后,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儿童中心教育”,认为旧教育 的重心在儿童之外,新教育的中心是儿童。
1959年,联合国第14届大会通过了历史上第一个关于保护儿童权利的国际 性公约——《儿童权利宣言》。1989年联合国第44届大会通过了《儿童权 利公约》,使儿童的权利保护得到了实现,成为儿童观发展史上一个新的 里程碑。
保育和教育是幼儿园老师工作的两大 方面,细致性体现在保育上,因幼儿 自理自立能力较差,需要成人给予特 别的关心和细心地照顾,以使幼儿健 康成长。
(三)劳动过程的创造性和复杂性 首先表现在对儿童的因材施教上。每个
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需要,性格特 征等各不相同,教师要针对每个幼儿的 不同进行教育。 其次,还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幼 儿教师善于观察和捕捉教育情境的细微 变化,灵活机智地采取恰当的措施,解 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使教育收 到最佳的效果。
三、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专业理念与师德
1.对职业要有正确的理念与认识 2.对幼儿要有良好的态度与行为 3.端正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 4.拥有良好的个人修养与行为
(二)专业知识 1.幼儿发展知识 2.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 3.通识性知识
(三)专业能力 1.环境的创设与利用 2.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 3.游戏活动的支持与指导 4.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 5.激励与评价 6.沟通与合作 7.反思与发展
单元三 学前教育中的幼儿与教师
目标定位:
1.能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能结合实际分析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2.能清晰地描述儿童观的历史演变,能树立正确的现代儿童观。 3.了解幼儿园教师的角色定位,了解幼儿教师的劳动特点,理解幼儿园教师 的职业素养。
第一节 学前教育中的幼儿
一、儿童观、发展观 (一)儿童观 1.概念 对儿童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有关的 一系列观念之总和,涉及到儿童的能 力与特点、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 义、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