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领导科学与艺术作业

领导科学与艺术作业

浅议“曹操团队”领导科学与团队建设
领导学家伯纳德。

巴斯认为,领导者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程度不亚于人类文明对于领导者们的影响程度,对领导的研究与人类文明的出现几乎是同步的。

人类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组织性和规范性、特有的累积性和传承进步性,决定了领导行为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而与此同时,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竞争态势也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单凭管理者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依赖团队智慧的成果。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优秀的团队的作用日益显现,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如何领导一个团队,并且能带领一个优秀的团队走向成功呢?下面我们仅以曹操团队为例,具体阐述领导科学和团队建设的特点。

三国时期,可谓自春秋战国之后中国人才最活跃的时期之一。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耳熟能详的人物:如武圣关羽、贤相孔明、赤壁周郎等。

后人极其怀念这一阶段的历史人物,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人都有怀念这一时代人物的作品,甚至我国开国领袖毛泽东同志也曾挥毫泼墨,写下“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叹咏之作。

众所周知,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其中,曹操的实力最为强大,三分天下有其二。

那么曹操是如何做到的呢?这主要取决于他知人善任、唯才是举。

他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公元189~200年)完成中原统一,这一阶段曹操逐袁术、败张绣、灭吕布、破袁绍、击刘备、征乌桓;第二阶段为公元200~2008年,以赤壁之战为标志,三国鼎立的局面成;第三阶段为公元210~220年,曹操以内政为主,征伐为辅。

曹操团队的建设高峰期主要为第一阶段,杰出的代表人物如:荀彧、郭嘉、张辽、夏侯兄弟等。

如此高效的团队,体现了曹操作为领导者的两大特点:
1、唯才是举,礼贤下士
为求得贤才,曹操曾经三次下“求贤令”,甚至提出“贵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各州郡长官,勿有所遗”的观点。

可见用人尺度之宽泛,由此招纳了大量人才。

曹操唯才是举,将其定为国策,有此麾下谋士如云,兵多将广,聚集了汉魏间最优秀最庞大的一支人才队伍,为其取得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仅如此,他还礼贤下士,官渡之战中,当曹军在与袁军的对峙中日渐不利的紧要关头,袁绍手下谋士许攸深夜来访。

曹操喜出望外,连衣服鞋子都没有穿好,跣足出迎。

远远望见许攸,抚掌大笑,携其手而共入,先拜于地。

许攸在袁绍处受尽猜疑和冷落,委屈之下转投曹操,见曹操以大礼相待,深受感动,遂献计火烧乌巢。

曹操依计而行,果然大获全胜。

重视人才,平等相待,是曹操管理团队的壮大之道。

2、惜才如命,宽宏大度
曹操惜才如命,善于用真情招揽贤才以为己用。

他当时采纳郭嘉之计远征沙漠,途中郭嘉水土不服,卧病在床。

曹操十分心疼,前去看望,流泪道:“因我欲举沙漠,使公远涉艰辛,以致染病,吾心何安”,几句话说的郭嘉深受感动。

后来郭嘉英年早逝,曹操痛哭,并对百官说;”诸君年齿,吾孤等辈,惟奉孝最少,吾欲托其后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胸崩裂矣”。

众人闻之,无不为郭嘉之死感慨,更为曹操惜才而感动,都愿为曹操尽忠效力。

郭嘉临死前给曹操留下一封信,曹操依言而行,杀二袁,大胜而归,叹服郭嘉料事如神,又想起郭嘉迭出妙计屡建奇功,不胜怀念,遂又带人去郭嘉陵前哭祭。

三哭郭嘉,不仅凝聚了整个团体的力量,而且使众谋士感到上位者对自己的重视,从而发奋努力,更加卖力的工作。

曹操宽容大度,在用人上,不计较个人恩怨。

官渡之战后,曹操部下在战利品中发现一批信件,皆是战役进行时曹操部下与袁绍暗通款曲的证据。

有谋士提议,可逐一点名,收而杀之。

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

对这批信件,尽焚之,更不再问。

这种明智的做法使那些与袁绍暗通款曲之人感激涕零,愿意为其尽忠效命。

同时也使曹操在中国人面前树立了能容他人之短的良好形象。

这也是我个人认为的曹操领导艺术体现的非常明显的一件事,充分说明了领导人的宽宏大量,从而为这个团队继续走下去、做出更好的业绩奠定了基础。

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团队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而高层参谋团队,更是组织筹划方面的重中之重。

官渡之战战前,曹操处于劣势,但是面对困境,曹操团队没有墨守成规,而是谨慎筹划,大胆出击,最终击溃袁军,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1、曹操于黎阳与袁绍相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

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

”曹操依计行事,果然大破袁军,斩杀颜良。

2、建安五年八月始,两军再次相持于官渡,双方互有胜负。

其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营中将士不和,投奔曹操。

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

3、曹操曾经在交战之时想过放弃,写信给许都的荀彧。

而荀彧却提醒了曹操:“在战争双方都疲惫不堪时,谁后退谁被动,谁放弃谁灭亡。

战机就在这时出现。

”最后帮助曹操寻回信心,继续坚持。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

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荀彧则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鼓励和帮助曹操在关键时期坚持战斗,这是更高层次的人才。

由此观之,人才的妥善任用应该可说是“一计敌万人”。

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曹操团队在统一的目标之下,各司其职,每个成员都能发挥出自己的长处。

荀攸、许攸及荀彧在曹操的统一领导下,各展所长尽力筹谋,终成灭袁大业。

一个杰出的领导者和一群优秀的谋士,若领导者能礼贤下士,从谏如流,又能把握全局,主导大局,谋士们各展所长,同心同德,团队充满了凝聚力和战斗力,那么完成一个看似远大的目标也就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了。

曹操“领导团队”的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只要坚持张弛有度恰当的领导,高度凝聚的团队,统一的目标和愿景,那么团队就能形成较大的竞争优势,领导人个人的良性影响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能达成目标,进而实现团队的高效发展和良性循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