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一、2007年县域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效2007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群策群力,众志成城,克难奋进,实现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县域经济在新的起点上持续加速。
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15.6亿元,同比13%,其中一、二、三产同比分别增长6.9%、14.5%、19.5%。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9亿元,同比增长20.6%,其中税收完成1.37亿元,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近一半;一般预算支出13.19亿元,同比增长41%。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7.56亿元,比年初增加8.9亿元,增长12.7%,增加额和增长幅度均居全市前列;各项贷款余额43.33亿元,比年初增加2.4亿元,增长5.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9.75亿元,增长28.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44元,增长20.5%;农民人均纯收入3852元,增长18.5%。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连续四年跻身中部六省百强县(市)。
(二)工业经济在园区带动中势头强劲。
全力打造204工业长廊,以民营工业城等十大工业园区为龙头,带动优势资源向工业集中,优势工业向园区集中,工业经济集聚效应显现。
县城工业集聚区产业规划顺利获批,史河湾实验区即被纳入黄淮四市政策支持范围。
全年园区新入驻企业150家,总数达650多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5亿元。
全县工业实现增加值31.1亿元,增长16.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24家,总数达104家,实现增加值12.46亿元,增长28%,实现利税6.97亿元,增长75.6%。
工业项目进展较快。
全年新上工业项目160个,完成投资6.4亿元,其中,重点工业项目共完成投资 4.27亿元,邑镇实业公司年产500万台碎纸机及办公电器、福村电公司年产1500万只微粒燎泡两个省定项目年度计划投资全部完成。
(三)新农村建设在探索创新中扎实推进。
农业生产在战胜洪水和病虫灾害后喜获丰收,粮食总产达到11.5亿公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畜牧业实现产值25.3亿元,增长15.2%。
水产品总产量3.6万吨,被评为“全国渔政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渔业重点县”。
新增茶园面积2.3万亩,超额完成市定任务,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7.1万亩。
大力实施高产柳条示范基地建设,新发展柳条种植面积7500亩。
完成成片植树造林2.21万亩,4387.78公顷淮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获准建立。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
新增省级重点龙头企业7家,市级3家,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17家。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较快,总数达471家,其中,金谷农科种粮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全市第一家农民种粮合作组织。
固始鸡、九华山、仰天雪绿等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称号,仰天雪绿、九华山、十八盘茶叶在世界绿茶国际大赛中获最高金奖。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全年总投资6325万元,新修、改建农村公路211公里,全县城乡通车里程达2700公里,实现了32个乡镇601个村(街)全部通达公交车。
继续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连续16年捧得省“红旗渠精神下”。
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4.8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17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53个“三项整治”项目全部完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大力实施农村“五改一建三入户”工程,新建沼气池5000座,解决农村安全饮水2.2万人,消灭42个通电“盲点村”,文明村庄达136个。
(四)城镇化建设在统筹城乡中再添魅力。
城乡规划进一步完善。
《固始县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0)》通过评审,确立了中心城区面积和城市人口“双50”目标。
13个乡镇总体规划和114个村庄规划已经完成。
城乡建设进一步加快。
县城新增道路15条20.7公里,道路总长140多公里,新修了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星级公厕等多处公共设施;新增建设面积30万平方米,县人民银行、疾控中心、劳动培训中心、抗旱防汛指挥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主体工程竣工。
县城建成区面积达3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34万人。
三河尖撤乡建镇获省政府批准,陈淋子、往流、丰港、武庙、张广等乡镇小集镇建设发展迅速。
全县集镇面积达7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29.8万人。
城镇管理进一步强化。
成立了固始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对集中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城管执法走向专业化、规范化轨道。
深入推进“六城联创”,配合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达标验收任务已完成,武庙、马岗、汪棚三乡被评为“信阳市六城联创先进乡镇”。
(五)经济发展活力在改革开放中显著增强。
继续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各项资金2.29亿元。
积极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工资制度改革圆满完成。
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鼎担保投资公司挂牌运营,农村村镇银行固始试点通过国家银监会批准,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推进。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企改革、粮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供销社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全年共引进项目417个,到位资金19.8亿元。
外贸出口715万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消费市场更加活跃,消费对县域经济拉动效应明显,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2亿元,增长17.8%,总量和增幅均位居全市县区首位。
(六)特色产业在快速发展中持续壮大。
劳务经济稳步提升。
新增外出创业人员3.2万人,培训城乡劳动力4050人。
外出创业人员47.9万人,年创劳务收入近50亿元;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方便;物流经济蓬勃发展。
建成信合集美建材、安康粮油、玉安农副土特产品、农资、农机和花果山果品等一批大市场。
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税”,改造建设农家店48个;旅游经济再添亮点。
九华山一期工程竣工,成功报华阳湖大佛山风景区和华阳湖风景区,全年接待游客52万人次,增长44%,旅游收入7800万元人民币,增长45%。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近年来,我县围绕把固始建设成地区性中心城市和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排头兵的目标,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了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1、以劳务经济为重点,挖掘放大人力资源。
我县160多万人口,农村富余劳动力70万人,近年来,我们坚持“两条腿”一起走,内外循环一齐抓,变包袱为财富,变穷人为富人,实现了近50万农民大转移,年创收入近50亿元。
一方面大力实施“金桥工程”、“阳光工程”、“维权工程”,让更多的固始人走出去,把劳务输出产业办成“不冒烟”的大工厂,把劳务大军变成加快固始发展的“人才库”、“资金库”、“项目库”。
同时,大力实施“回归工程”,让更多出去的人走回来,促进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回流,把“工厂”搬回来,实现“外循环”。
另一方面,通过城镇化和土地流转,在户口管理、就业、养老等方面,放活农村政策,改变城乡分割的硬环境和软环境,让更多农民变为市民,走向城市,实现“内循环”。
2007年,全县回乡投资百万元以上的企业达400多家,安排就业岗位8万多人,近两年新上的工业项目中,80%是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办的。
2、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固始是传统意义的“农业大县”,工业短腿,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我县以园区为抓手,重点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实施工业项目带动,完善配套支持工业发展相关政策,工业经济取得突破。
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企业快速发展。
2007年全县工业实现增加值31.1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2.46亿元,同比增长28%;各类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247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4家(目前已达到137家)。
二是成长型企业和龙头型企业发展迅速。
我县十大龙头企业和七大成长型企业是我县工业企业的排头兵,对我县工业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对我县国民经济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十大龙头企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0亿元,七大成长型企业全年共实现增加值4.5亿元。
三是工业集聚效益明显。
以民营工业城为重点的工业集聚区2007年入驻企业约150家,企业总数达到650多家,工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
预计“十一五”中后期,工业集聚发展将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推进器”。
四是产业集群发展初具规模。
以正和工艺品集团、华丰工艺品公司为代表的柳编加工业,以中原、金桥水暖器材为主的水暖器材加工业,以臻正医疗器械公司、中原医疗器械公司为龙头的医用银针产业,以蓼风集团、豫申粮油为龙头的粮油加工业,以九华山竹木实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竹木加工业等集群产业,2007年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近三分之二。
3、坚持开发与改造并重,推进城镇化建设。
,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填充内容,完善功能,强化管理,提高品味”的总体思路,近年来共投入城建资金50亿元,改造老城20多处,城区道路总长140多公里。
兴建了莲花小区、香樟苑、水云居、怡和花园、湖畔春天等现代居住小区,修建了蓼城大道、南环线、成功大道、凤凰大道等主干道,全长10公里的蓼北路全线贯通,形成了七纵七横道路交通网络及环城路网,城南新区、怡和新城、凤凰新城和城东新区建设快速推进。
中等城市初具规模,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4万人。
被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河南省卫生县城”、“河南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全县集镇面积7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8万人,建制镇镇区人口达13.3万人。
三河尖撤乡建镇获省政府批准。
全县有12个乡镇被确定为国家、省、市重点镇和综合改革试点镇,其中,黎集镇为“全国文明集镇”,方集镇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镇”,史河湾开发区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验区,城关镇为全省综合实力百强镇。
4、培育市场载体,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
一是打造中心商务区。
原城郊机械厂通过开发建成了踏月寺商业街,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吸纳入驻商户500多家,已成为全省县级一流的精品商业街,“花花公子”、“老爷车”、“鳄鱼”等各种名牌应有尽有,西亚、国源、华联三家大型超市成为全县商业零售的龙头企业;二是建设专业大市场。
通过盘活闲置资产、招商引资,不到两年时间里,先后建成信合集美建材市场、安康粮油大市场、玉安农副土特产品市场、农资大市场、农机大市场、桃花坞农贸综合市场、淮河路农资综合市场和花果山市场等一批综合性大市场。
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改造建设农家店48个,建设试点企业2个。
一个大进大出、深购远销、辐射周边的市场体系正在形成;三是发展交通物流经济。
由小到大,从弱到强,形成了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
目前全县拥有5家运输公司,有发往北京、上海、深圳等长途专线68条,年客运量1304万人次,货运量607万吨,交通运输业的发达成为城市繁荣的有力证明,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