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吞”鸡蛋的秘密》教学目标:1、能利用简单器材进行实验操作;能对研究过程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愿意合作交流;关心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发明,关注与科技有关的社会问题;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及应用。
教学重难点:根据实验现象推理瓶吞鸡蛋的原因。
理解大气压力及其应用。
教学准备集气瓶、鸡蛋、酒精棉、火柴、水槽、塑料瓶、鹌鹑蛋等材料。
(一)实验导入,设疑激趣师:同学们,喜欢科学吗?生:喜欢。
师: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表演个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好不好?师:(出示瓶和鸡蛋)大家看,这是什么?这个呢?你看到了什么?生:鸡蛋掉不进去/鸡蛋被卡住了。
师:你来按一按,试试能不能按下去?生:不能。
师:我有办法让鸡蛋自己掉进去,信不信?生:不信。
师:那请你仔细看。
(师操作魔术)师: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睁大双眼,千万不要走神。
“啪”(生鼓掌)师:谢谢大家。
神奇吗?生:神奇。
师:真是太神奇了,准备好走进神奇的科学世界了吗?生:准备好了。
上课。
(二)设计实验,猜想假设师:同学们,从刚才的小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生1:鸡蛋掉进了瓶子里。
生2:鸡蛋被吸进了瓶子。
生3:瓶子把鸡蛋吞进去了。
师:“吸”不错,还有别的说法吗?/“吞”字用的非常好。
师:那瓶子为什么能把鸡蛋给吞进去呢?这里面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瓶吞鸡蛋的秘密。
板书“瓶吞鸡蛋的秘密”。
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大胆的猜想一下:瓶子能吞下鸡蛋,有可能和什么有关呢?生1:可能和火有关。
师:为什么觉得和火有关?生1:燃烧消耗氧气/燃烧使空气变热,里面空气变少。
师:嗯,说的不错。
还可能和什么有关呢?生2:和空气有关。
师:为什么觉得和空气有关呢?生2:里面的空气变热,热空气上升,瓶内空气变少。
师: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生3:和摩擦力有关。
生4:大气压力。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
师:好,刚才这位同学说,酒精棉燃烧使瓶内空气变热,热空气上升,所以瓶内空气变少。
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生:同意。
师:那为什么瓶内空气变少,瓶子就能吞鸡蛋呢?生1:这时候里面的空气变少,外面的空气变多,外面的空气把鸡蛋给推了进去。
生2:生3:师:大家说的都不错。
想一想,外面的空气是变多了吗?生:没有。
师:对,只是相对于瓶内的空气变多了。
师:同学们请看,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认为:酒精棉燃烧使得瓶内空气变热,热空气上升,瓶内空气少,瓶外空气(相对)多,瓶外的空气想进入瓶内补充空间,所以瓶外的空气就把鸡蛋给压进了瓶子。
(师画瓶子与多少)师:可以吗?真的是这样吗?(师画?)这些只是我们的猜想。
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想呢?生:做实验。
活动一:瓶吞鹌鹑蛋实验师:下面我们来做个瓶吞鸡蛋的模拟实验。
大家看,老师这里有一个矿泉水瓶和一个鹌鹑蛋,鹌鹑蛋也和刚才的鸡蛋一样进不到瓶内,你能通过我们的猜想,使瓶子里面空气变少,让瓶子吞下鹌鹑蛋吗?师:(生举手)别急,小组先讨论,待会再交流你的想法。
(生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师:哪个小组能说说你们的想法?生1:我们组的想法是,把瓶子捏扁,使里面的空气变少,然后再把鹌鹑蛋放到瓶口。
师:想法不错,但是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要求不能改变瓶子的形状。
生2:我们可以把瓶子放入热水里使空气变热。
师:利用了热空气原理,有想法。
还有其他方法吗?生3:我们的想法是:用手把瓶子捂热,使里面的空气变热,因为热空气会上升,所以会跑掉一部分气体,使里面气体变少,然后再放鹌鹑蛋。
师:好,大家说了很多方法,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把瓶子放进热水里的方法,看看瓶子究竟能不能吞下鹌鹑蛋。
老师这里有个实验提示,谁来给我们读一读?师:提示都清楚了吗?好,请各组到前面领取器材开始实验。
(生实验,师指导)师:实验完成了吗?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现象?生1:…生2:…师:能说的更详细一些吗?生3:我们看到鹌鹑蛋被慢慢吸进了瓶子里。
师:其他小组看到的现象和他们一样吗?这个实验说明什么呢?生1:里面的空气变少,外面的空气真的能把鹌鹑蛋给压到瓶子里面去。
生2:瓶内空气少,瓶外空气多,瓶外空气把鹌鹑蛋给压了进去。
师:看来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对的,瓶内空气少,瓶外的空气还真有力量呢。
(师擦?)活动二:硬纸板盖杯实验师:那究竟是不是这样呢?老师有个更大胆的想法。
师:大家看。
这是一个杯子,怎样才能让里面没有空气呢?生1:捂热。
生2:杯子外放热水。
生3:点火。
生4:杯子里装热水。
师:大家利用了热空气原理,想法都很不错。
师:我们能不能这样做?在杯子里面装满凉水,用硬纸板盖住杯口,里面还有空气吗?生:没有。
师:现在如果我把杯子倒过来,松开手。
会怎样呢?生1:水不会流出。
生2:水不会流出。
生3:硬纸板不会掉。
师:哦?水究竟会不会流出来呢?你们想不想做这个实验?生:想。
师:好,那请你这样来做,在杯子里装满水,一定要装得满满的,满了吗?看着马上就要流出来了才算满。
然后,把硬纸板从一侧慢慢推到瓶口上,用手压住硬纸板,注意一定要压平,最后,把玻璃杯慢慢倒过来,观察现象。
如果实验失败了,那请你再试一次,如果成功了,请你将瓶口朝前、朝后、朝左、朝右,朝向不同的方向慢慢转上一圈,明白了吗?师:好,别着急,谁来说一说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生1:生2:生3:…师:大家说的很全面,在实验之前,老师还有一点小小的提示,谁能给我们读一读?师:好,提示都清楚了吗?那就开始实验吧。
师:好了,请大家停下来。
实验完成了吗?哪个小组可以汇报一下实验现象?生1、生2、生3、生4汇报。
师:其他小组的现象和他们一样吗?请大家思考,这种现象说明什么呢?生1:当瓶内没有空气时,空气也有力量。
生2:空气的力量来自四面八方。
生3:…(三)交流汇报,得出结论(揭秘)师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当物体内的空气减少或被排出以后,这个物体就会很明显地受到来自外界空气的一个很大的力量,这个力量我们称之为大气压力。
(师板书:大气压力)师:不只我们发现大气有压力,科学家也发现大气有压力。
大家请看。
(播放大气压力视频)师: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大气压力来自什么方向呢?生1:来自下方。
师:为什么?生1:因为玻璃杯向下,水没有流出来。
生2:来自左边。
师:说出你的原因。
生2:因为玻璃杯朝左,水没有流出来。
生3:来自右边。
因为玻璃杯朝右,水没有流出来。
生4:四面八方。
因为玻璃杯不管朝向哪,水都没有流出来。
师:掌声送给这位同学,他不仅善于思考,还很善于总结。
师:没错,就像这位同学说的,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板书:四面八方。
师:现在,你知道瓶吞鸡蛋的秘密了吗?生:知道了。
师:秘密是什么呢?生1:是大气压力把鸡蛋给压进去了。
生2:…生3:…师:谁来给我们读一读?生读魔术揭秘。
师小结:哦,原来不是瓶子真的把鸡蛋给吞进去了,而是大气压力把鸡蛋给压进去了。
师:所以我们应该把这个吞字给?生:加上引号。
(师板书“吞”)活动三:大气压力的大小——吸盘游戏师:大气压力居然能让瓶吞鸡蛋,还能托住硬纸板不让水流出,你觉得大气压力大不大?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
(出示吸盘)师:大家看,这是什么?生:吸盘。
师:没错,这是我们家里经常用到的吸盘,现在老师把两个吸盘吸到一起,挤一挤,里面还有没有空气?生:没有。
师:现在我们找两个同学来拉一拉,看看能不能拉开?生1、生2拉不开。
师:我们找两个大力士来拉一拉,我们班谁力气最大?生3、生4拉不开。
师:你有什么感受?生3:感觉大气压力特别大。
生4:感觉大气压力在拉我。
师:大气压力大吗?生:大。
大气压力的大小——马德堡半球实验师:那大气压力究竟有多大呢?老师这里还有个故事。
(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视频)师:这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
师:大气压力大不大?生:大。
师:没错,大气压力非常大,大到两个这么小的半球要16匹马才能拉的开。
(四)学以致用,拓展提高(以下内容时间不够二选一,时间允许全部呈现)1、大气压力的平衡。
师:同学们,既然大气压力这么大,那我们也生活在空气中,房子也浸在空气中,为什么我们没有被压扁?为什么房子没有被压塌呢?生1:因为我们身体内的空气和身体外的空气一样多,压力一样大,所以感觉不到。
生2:因为我们身体里的空气没有变少,所以不会有大气压力压我们。
师:说的非常好。
因为我们身体内有空气,身体外也有空气,身体内外的大气压力一样大,所以我们感觉不到大气压力的存在。
房子也是同样的道理。
你能试着解释吗?生:因为房间内外都有空气,房间内外的大气压力一样大,所以房子不会倒。
师:你真是太会学习了。
2、大气压力的应用实例。
其实,大气压力无处不在。
那你知道,大气压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吗?师:同学们说了很多,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大家请看。
(出示图片,生解释“拔火罐”“吸管吸饮料”原理)师: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钢笔吸墨水、吸盘挂钩、注射器吸药水等都应用了大气压力。
(五)总结拓展,课后作业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师:其实,关于大气压力还有很多的秘密。
老师这里就有一个,怎样在保证鸡蛋完好无损的情况下,让瓶子把鸡蛋吐出来呢?师:(老师把瓶子和鹌鹑蛋送给你们,课下实践(思考),和同学交流。
通过三年级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从上学期开始,学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所以本学期的重点是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堂课的开始,老师表演了瓶子吞鸡蛋的科学小试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本节课奠定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认识:由于酒精棉燃烧,消耗瓶内氧气,使瓶内空气压力减小,瓶外空气压力比瓶内压力大,所以会把鸡蛋压进瓶子里。
对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探究是有界限的,还不能完全脱离于教师。
教师的引导要适时、有效进行调控,避免因为教师介入过晚,以致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甚至陷入错误的思考之中。
但是,教师的引导要“到位而不越位”,不能代替学生“亲历探究”。
在本节课中,安排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让学生经历了对实验的观察,知道了应该怎样去描述和表达,并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很好的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指导学生去归纳、概括、总结,让学生先于教师得出结论,从而达到了使学生实验能力得到提高的目的。
最后丢了“一个漂亮尾巴”是本阶段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把问题引向课外探究,让学生带着思考下课,课的迁移目的就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