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次月考试卷及答案(完美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次月考试卷及答案(完美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次月考试卷及答案(完美版)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恣睢(zì)镰.刀(lián)濡.养(rú)歇.斯底里(xiē)B.豢.养(huàn)娉.婷(pìng)拮据.(jù)抽丝剥.茧(bō)C.撅.断(juē)坍.塌(tān)拖累.(lèi)彬.彬有礼(bīn)D.箴.言(xián)岔.气(chà)譬.如(pì)前仆.后继(pū)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倾刻嶙峋贪赃妄法略输文采B.和蔼决别刚毅不屈一筹莫展C.愧怍毁誉察颜观色逢场做戏D.躁动隐秘举世闻名睹物思人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电话铃声继续响着,但他闻所未闻....,依然一边看书,一边做实验。

B.“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在黔东南州各县市开展得红红火火....。

C.只要你身.临其境...地为我想一想,你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了。

D.同学们就如何搞好这次演出活动提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建议。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提供网络搜索服务的企业必须整改是因为竞价排名机制影响了搜索结果的公正性是重要原因。

B.随着近年来草原自驾游的兴起,严重危害了草原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草原不可承受之重。

C.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才能,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前途。

D.我原打算介绍王宾向张凯借阅《复活》,没想到他已经离开学校,跟父母回老家探亲去了。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A.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

B.秾丽的春天躺在静穆的晨光里,听那只娇柔献媚的百灵鸟向它歌唱。

C.在乌黑的无边夜空中,李煜所见之月,如钩,尖锐的钩,勾人心魄。

D.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6、请选出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①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

②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③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④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

⑤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

A.⑤②③④①B.①⑤④③②C.④①②⑤③D.③②⑤①④7、按要求默写。

(1)相见时难别亦难,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2)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3)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4)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5)苏轼《水调歌头》中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句子是:____,__。

(6)请完整默写杜牧的《赤壁》: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⑧[丘]孔子。

⑨[勉]勤勉,努力。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欲穷其林B.若既不出户/木兰当户织C.虽有子羔之贤/小大之狱,虽不能察D.夫以孔子之圣/禽鸟知山林之乐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3.本文所谈的是为学之道,身为学生的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三、现代文阅读。

(30分)1、记叙文阅读父亲的手①从我记事起,就没见父亲的手光滑过,那上面从来都是布满厚厚的老茧。

②小时候,我最讨厌父亲用他那双长满老茧的手抚摸我的脸,因为他那双手摸到脸上感觉很不舒服,更何况每到冬天手指上还有一些深深的裂口,蹭着脸皮,简直就像刀割般疼痛。

那时候我听母亲说,父亲在城里建高楼大厦,因此,在家里我很少见到父亲。

即使有时候他回家,也是深更半夜,那时我早已进入甜蜜的梦乡。

③一天晚上,我正梦见父亲用双手把我高高托起,突然感觉脸上好像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睁开惺忪的眼睛一看,原来是父亲用他那双长满老茧的手正在抚摸我的脸,父亲看见我被惊醒了,歉意地对我笑笑说:“孩子,是不是老爸的手弄疼你的小脸了?真不好意思,老爸的手太粗糙了,你快点睡吧!”说完,他急忙抽回自己的手,转身走回自己的房间。

④当时,我一直不明白父亲的手怎么会那样粗糙?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才揭开了我心中的疑团。

⑤那是一个刚入冬的周末,我正在家里写作业。

父亲工地上的一个叔叔心急火燎地到我家报信说,父亲从脚手架上掉下来摔伤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和母亲急匆匆赶到父亲所在的工地。

大冷的天,父亲痛得额头上直冒汗,我和母亲看到父亲痛苦的样子,都难过得流下了眼泪。

我这才明白了父亲的工作该有多苦,才明白了父亲的手为何那么粗糙?原来他的手一天要摸几千块砖头,而且那些砖头都是用水浸过的,父亲为了节省几块钱,从来不舍得买手套,因此,他的手常常被砖块磨破,手变得粗糙和太多裂口就是必然的了。

⑥看着躺在病床上睡熟的父亲,我第一次情不自禁地拿起父亲的手,放到我的脸上摩擦。

父亲被我的这个动作弄醒了,他看到自己那双长满老茧的手放在了我的脸上,就像做错了事似的,急忙往回缩,我却紧紧抓住那双手不让它从我脸上移开。

父亲见我这样,脸上满是喜悦,而我的眼里却含满了泪花……⑦父亲养好伤后,不顾我和母亲的反对,抄起泥瓦刀又继续去干他的泥瓦匠,一干就是二十几年。

⑧现如今,上了年纪的父亲虽离开他心爱的建筑行业,却没有让他那双灵巧的手歇息,他又学会了炒一手好菜。

每次吃父亲做的菜,我都胃口大开,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父亲那布满皱纹的脸笑成一朵灿烂的山菊花。

⑨我劝父亲让那双忙碌了一生的双手歇息歇息,他每次都憨憨一笑说:“老天爷给我们一双手,就是让我们用来干活的。

”听了父亲的话,我的双眸不禁溢满了泪水,想起了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第③段中,“说完,他急忙抽.回自己的手”。

句中加点字“抽”换成“拿”可以吗?为什么?2.第⑥段中,“父亲见我这样,脸上满是喜悦,而我的眼里却含满了泪花……”父亲“脸上满是喜悦”的原因是什么?3.结尾段划线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4.第④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棉花的味道龚细鹰①棉花的籽儿发芽后。

母亲就忙碌起来,锄草、松土、施肥,像照顾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样细致。

两个多月后,棉花长得有几尺高了,翠绿的叶子如张开的小手掌,在风中轻轻摇摆。

母亲说,该给棉花“打顶”了。

她熟练地掐住棉花秆顶部的一部分,稍一用力,“咔嚓”一声将它折断,对着一棵棵棉花“狠下杀手”。

在这块棉地里,母亲不知倾注了多少汗水!可她为何又要毁掉它呢?②我着急地大叫:“妈,棉花会死掉的!”③母亲轻轻一笑道:“傻孩子,这时舍不得‘打顶’,以后我们就收不到多少棉花。

”④看到那么多被母亲折断的棉枝七零八落地掉在地上,我心痛极了,执拗地要求母亲分两棵棉花给我种植,并坚持不给它们“打顶”。

⑤母亲的抉择是对的。

“打顶”后的棉花长得枝繁叶茂,开满了白色、粉色的花,而那两棵没“打顶”的棉花主秆长得太高,阻碍了侧枝的生长,侧枝少而且短,虽然看上去绿叶葱笼,却只有稀硫几朵花开。

母亲指着那两棵棉花对我说:“看到了吧,有时候该舍弃的东西就要舍弃,否则会失去更多。

”⑥不久,母亲棉田里的花谢了,一个个壮实的棉桃长出来。

八月,棉桃如石榴一般张开了小嘴,煞是好看,几天后,雪一般的棉花灿然盛开在枝头。

⑦午饭后,酷热难忍,母亲却顶着毒辣辣的太阳去摘棉花。

她挽着一个大竹篮,走进棉田里,双手快速地采摘着棉花,汗水湿透了衣衫。

天空湛蓝湛蓝,一望无际的棉田如一片无垠的雪地,身穿浅蓝布衫的母亲被白色的棉花簇拥着,如一位神奇的织女在灵巧地编织一张巨大的白毛毯。

⑧一天夜里,我看见母亲站在院里安静地望着天上。

明月皎洁,一片一片的白云层层叠叠,整齐排列在深蓝色的夜空,月光如水一般倾泻而下,母亲的脸显得格外柔美,她喃喃道:“天上的云真好看啊,像棉花一样。

”母亲读书不多,却能用最熟悉的东西、最贴切的比喻描绘眼前的美景,繁重的农活、生活的磨砺使母亲像大多数农妇一样唠叨、凡俗,但她心里却同样有对美的无限憧憬。

⑨初冬,母亲就开始用新棉花给我们做棉衣、棉鞋、棉被,给长大的姐姐做嫁妆。

机器扎过的棉花变得更加柔软洁白,母亲轻轻将棉花一层层叠好,铺在崭新的布上,然后一针一线细细地缝合。

新棉被蓬松厚实,我撒着欢儿在上面翻跟斗。

雪后的田野如同一床松软的大棉被,我穿上新棉衣跑进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扭头却看见母亲提着一篮翠绿的青菜从菜园走来,脸和手都冻得通红,她身上是一件穿了很多年的棉袄。

我问:“妈,你冷吗?”母亲帮我扣好松开的纽扣,眼里漾着笑意:“妞儿不冷,妈就不冷。

”⑩晴朗的冬日,母亲把棉被抱到太阳下曝晒。

晚上把头坦进被里,会闻到一股香味,我问母亲:“你放了什么在被子里?香香的,真好闻。

”⑪母亲说:“哪来的香味?那是棉花的味道。

”⑫母亲老了,再也干不动农活,不能种棉花了,儿女们给她买了羽绒被、羽绒服,可母亲还是说冷,姐姐买来新棉花给母亲做了棉衣、棉被。

穿上用蓝色金丝绒布料做的新棉袄,母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

⑬母亲去世多年后的一天,我走在街上,看见前面一个穿着蓝色金丝绒棉袄的老人,背影极像母亲,顿时心跳加速,明知不可能,但还是身不由己紧跑几步追上她……⑭一个思念母亲的女子,伫立在人来人往的街头便咽无语,一任泪雨滂沱。

⑮多年以后,我还经常闻到母亲说的“棉花的味道”,它柔软、浓密、温暖,将伴随我一生。

(选自《羊城晚报》2018年6月19日 ) 1.作者围绕“棉花”这条线索,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文中第⑤自然段中“我”种棉花的相关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3.如果要把第⑦段画线的句子推荐给其他同学,你写的推荐理由会是什么? 4.结合全文,说说标题“棉花的味道”有什么含义?5.文章结尾说“棉花的味道”“将伴随我一生”,为什么?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说说。

四、写作题(40分)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