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含的寓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社会实际,教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以寻找自己的伯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2、难点:理解以马喻人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展示有关马的图片,导入新课
(二)介绍文体及写作背景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三)多媒体朗读,扫清文字障碍
注音示例:伯乐.(lè)祗.(zhǐ)一食.(shí)食.(sì)马槽枥
..(cáo lì)骈.(pián)死外见.(xiàn)
(四)学生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积累文言词句
1、说一说:
①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②骈死
..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④是.马也这
⑤执策而临.之面对
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通“饲”喂
⑦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通“才”才能
⑧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⑨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2、辨一辨:
①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执策.而临之鞭子
食之不能尽其材
.......它的
②其.真无马邪加强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语气
不以.千里称也因为
③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能以.径寸之木用
3、试一试: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⑤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六)自学课文,分组讨论
1、①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明确: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②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明确: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2、①第二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明确: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②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明确:“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①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②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③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明确:“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七)延伸拓展,提高认识
1、提示:① 提问: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明确: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
露。
② 提问: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明确: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③ 提问:本文中的“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明确: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即人才。
2、在韩愈那个年代,有千里马难遇伯乐,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否还有此现象?如果自认为是千里马,又没有伯乐,自己该怎么办?(可从班级、学校、社会等方面考虑。
)
(八)布置作业
完成 P214 [思考与练习] 三、四
五、板书设计
马说
第一段: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第二段: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第三段:强调不是天下无马,而是不识马
教学反思
一、该堂课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表现在两个方面: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2、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含的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具体表现如下:该堂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马的图片导入新课,并利用多媒体朗读课文,创造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由浅入深地介绍教学课程,首先介绍文体跟写作背景,接着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句:1、说一说:解释重点词语;2、辨一辨:分析一词多义;3、试一试:解释重点词语。
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文,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题。
最后延伸拓展,联系社会实际,提高学生的认识。
二、该堂课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跃。
该堂课是一堂文言课内自读课,所以整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老师分析点拨,并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文稿呈现内容提纲,以增强讲解的条理性,提供直观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动机。
对于文言文教学而言,教师不但要重视文本给学生带来的阅读体验,还要关注文本承载的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并适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文化。
但倘若脱离学生的阅读体验空谈文化现象,只会让学生的感受认识沦于肤浅。
对于本文教学而言,必须在理清文章的思路后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进而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创造热烈的课堂气氛。
三、该堂课在教学中也有不足,由于教学容量大,教学节奏比较紧凑,给学生朗读的实践不够多,有些问题不能深入的讨论,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
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