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说教学设计 余映潮

马说教学设计 余映潮

篇一:《马说》余映潮课堂实录《马说》课堂实录余映潮别出心裁读课文。

师:这节课学习《马说》。

《马说》的学习要求是四个字:(大屏幕显示)"诵读,积累"。

我想先请同学们把课文读给我听一下,让我来感受感受同学们是怎样读课文的,开始了。

(生齐读课文)师:《马说》表现的是深沉的感叹。

你们看作者笔下的马,它的遭遇是不幸的,因此我们要将对千里马的那种同情读出来。

那么如何读出那种情感呢?抓住两个字"语气"(大屏幕显示)。

我们第一步学习用句子内部的停顿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

拿起笔,听老师读,做上记号。

(师范读课文)师:体会到老师读的句中停顿没有?生:体会到了。

师:现在我们就来试一下,同学们自己朗读,大声点。

(生齐读)师:读快了,再来一遍。

(生再齐读)师:刚开始还可以,越往下就越快了。

特别是"呜呼" 的前面,要停顿一下,食马者的那一种嘴脸和作者的愤慨不能连读,这些地方要注意。

"食(sì)马者" 不是"食(shí)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也读"食(sì)",不卷舌。

还有停顿的地方,"才---美---不外见",才能和优劣显不出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况且想和一般的马相同都不可能。

我们第二步学习通过句中关键的词语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

老师给大家提示一下,《马说》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叫做"不",你们数一下有多少个?生:?个。

师:朗读《马说》,就要把这?个"不" 字读好,它表现了作者的不平,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表现了作者的愤慨。

下面就在掌握停顿的基础上,通过读好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表达文章的语气。

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慢一点读,各读各的,要旁若无人地朗读。

好,开始。

(生朗读)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把第一段读给我听一下?(一名学生读第一段)师:读得好!那么第三步咱们学习什么呢?通过句末的叹词──三个"也"字来体会文章的语气(大屏幕显示)。

听老师读。

(老师示读"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不以千里称也")师:这里要读出惋惜的意味。

再看第二个"也"。

(老师示读"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个"也" 表现出不平的语气。

(老师示读"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这个"也" 字要读出作者愤慨的语气。

好,把上面三步结合起来:注意停顿,注意句中关键词的语气,注意句末虚词的语气,(大屏幕显示)再自己试着按这三种要求来朗读。

(生按要求朗读)师:好,女生读第一段,要注意全段的语气(包括惋惜的语气)。

男生读第二段,第三段全班一起读。

要大声地朗读,要把握节奏,不要往前赶。

(生再按要求朗读)师: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

这一次学习,要学会表现精段里的语气。

第三段写得非常好,它里面包含了多种语气。

你们看,前面有虚词的句子,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特点呢;"策之??"、"食之??"、"鸣之??",这里是排比的语气;"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这是对食马者嘴脸的勾画,要很好地表现食马者"天下无马" 的语气;然后停顿一下,表达作者的愤慨,到后来"其真不知马也!" 好像是数着读出来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听老师读一下。

(老师示读第三段)师:大家来学一遍。

(学生模仿老师朗读第三段)师:为了把这一段读好,我还要问一下大字,食马者是一副什么样的嘴脸?这么好的马在面前,他为何还说"天下无马"?你们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体会来模仿一下"天下无马" 这几个字的语调呢?或者是低沉的,或者是高昂的,总之,是瞧不起马、鄙视马的语气。

它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有没有同学来试一下?(一学生举手朗读)师:你不像食马者!(学生笑,又一学生举手朗读)师:读得好!还有谁来读?老师试了一下,可以有好多种读法。

(又一学生举手朗读)师:这可能是在叹气,食马者感叹世上没有好马了。

读得很好!还能不能读出一种专横的语气呢?(师示读"天下无马")师:下面我们再来将最后一段读一遍。

(生齐读)师:这里有一个小缺点,就是"天下无马" 后面要停顿一拍,然后再"呜呼"(生笑),"天下无马呜呼" 那就不好听了。

再来,"策之??" 读──(生齐读)师:这里又有个缺点,"呜呼" 一点劲也没有,(生笑)再来。

"呜呼" 要感叹,既要停顿又要"呜呼"。

(生笑)"策之??" 读──(生齐读)师:这就可以了。

下面就要准备自己演读,过会儿选三位同学出来在这里演读。

(生准备)师: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来三位同学在前面读,三个小韩愈来朗诵你的文章。

(三个同学上台,分别读第一、二、三段)师:读得很好!这使我想起一句名言,"花儿不敢开出自己的亮色,怎么能够立身于烂漫的春光中呢?" 你们就是美丽的花朵,敢于开放出自己的亮色!好,咱们"诵读" 就到此为止,下面是"积累"。

第一步叫做听记积累(大屏幕显示)。

"听记",听老师讲解并记录。

有这样几个地方要记下来:一个不好懂的"奴隶人"。

"奴隶人" 是什么?有的同学说是指囚犯。

不,这里指的是下等人、仆人、仆役、最底层的劳动者。

第二个地方,是两个不好懂的"其"。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这两个"其" 不是平常意义中的"其",前一个"其" 可以理解为"难道",第二个"其" 应理解为"那是",或者是"大概"。

还有三个很难理解的字,"马说" 的"说",表示古代的一种文体(文章的体裁),好像现在的议论文。

那么"马说" 就是"说说马的事","谈谈马的事","议议马的事"。

第二个字,"马之千里者" 的"之",这一个"之" 在这里表示"强调的意味",实际上这五个字就是"千里马",但是读起来不好听,而"马之千里者" 读起来有韵味,好听,所以"之" 就有"强调的意味"。

第三个字,"不以千里称也" 的"以" 字,这个"以" 字注释里没有讲清楚,它说意思是"不以千里着称",但没有解释"以"。

"以" 在这里作"因为" 讲,不因为它可以跑千里而着称。

有的地方也把它翻译成"不拿千里马的称号来称呼它",但就现在的注释来看,它含有"因为" 的意思,不因为它日行千里而着称。

还要注意四个没有注释的词:"故虽有名马" 的"虽",一般来讲,不把它翻译成"虽然",而翻译成"即使","故虽有名马──即使有名马"。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的"是",应作"这" 讲。

"且欲与常马等" 中的"等" 是"相同,一样" 的意思,"安求其能千里也" 的"安","怎么" 的意思。

第二步是辨析积累(大屏幕显示)。

这是你们的活动了,怎么辨析呢?文言课文中有很多的词是反复地用,有的时候就表现出同形状但意义不同的情况,我们称之为一词多义。

下面你们做一个这样的活动,每个人找一组这样的词,两个字的形状是一样的,如两个"之",两个"也" 等,但是它们的意义不同。

要一组一组地找,开始。

(学生在课文中找,教师巡视指导,并提示学生把探索的结果写下来)师:好,我们再做一个活动,在你认为同形不同义的词上画个圆圈,并用线连起来。

(学生画圈连线)师:现在就开始交流我们的学习所得。

生:"食(shí)" 和"食(sì)",第一个是"吃" 的意思,第二个是通假字,通"饲养" 的"饲"。

师:一个"食(shí)",一个"食(sì)",形同,义不同,音也不同。

生:"不以千里称也" 和"策之不以其道",前一个"以" 的含义是"因为",后一个"以" 是"按照" 的意思。

师:两个"以" 不同,这是第二组。

生:"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 可以理解为"难道",第二个"其" 应理解为"那是"。

师:好!三组了,还有没有?生:"策之不以其道" 和"执策而临之",第一个"策" 是"鞭打" 的意思,第二个"策" 是"鞭子" 的意思。

师:四组了,还有!生:"安求其能千里也" 和"策之不以其道" 的"其" 不同,第一个"其"指的是"也许,可能",第二个"其" 指的是驱使千里马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