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
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社会治理思想。
弟子冉有曾向孔子请教治理之道,孔子回答对老百姓要“富之”,冉有又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再回答:“教之”(《论语·子路》)。
富之、教之,这就是孔子给出的治理之道。
《管子·小匡》中也有类似的思想:“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
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发展经济使“民富”与通过教化使民“有礼”,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思想的两个基本内容。
发展经济以保证民生,是社会治理的基础。
孔子提出民生保障体系的目标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治长》),《管子·枢言》则将民生保障体系表述为“爱之,利之,益之,安之”。
实现民生保障体系的途径是“富民”,《管子·治国》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富民”是推行仁政教化的经济基础,孟子将该基础称之为“恒产”,有了“恒产”,才能有“恒心”,“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矣。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梁惠王》)《管子·牧民》更是明确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恒产”与“恒心”相结合,中国古代社会才能出现诸如文景之治、贞观盛世的繁荣盛景。
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家以民为本,施政以仁。
保住民生底线,是中国
古代社会能否维持长治久安的关键。
在一个朝代的末期之所以出现农民起义,大多是因为官僚地主兼并土地而导致失守民生底线造成的。
明代著名政治家张居正认为“致理之遣,莫急于安民生”(《明史·张居正传》),张居正的改革也是从抑制土地兼并入手以改善民生。
纵观中国古代史,民生状况是影响朝代更迭兴亡的至关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