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及影响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及影响

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及影响例1: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也引申为不同来源史料间的相互印证——两重证据法。

1.文明起源与传说——史前:炎黄传说考古与神话传说中的历史(考古材料证明)2.文献与考古——夏朝: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二里头遗址考古与后世文献中的历史(相印证)文献公天下(大同之世)——家天下(小康之世界)尧舜禹禅让制——启世袭制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考古二里头文化遗存(河南偃师)宫殿式建筑(社会分化),农业为主饲养家畜,青铜礼器。

3.多重印证——商朝:甲骨文考古、当世、后世文献中的的历史(多重印证,直接间接记载)信使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甲骨文、殷墟)甲骨文甲骨上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比较成熟汉字:研究商史第一手资料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C参考第七分册知识点补充:(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春秋:春秋时期孔子“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

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秦朝: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

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武帝欣然接受董仲舒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等政策,禁止其他各家思想传播,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特点:以儒学为基础,兼采阴阳五行学说,相互结合,互相渗透。

儒家思想宗教化、经学化、政治制度化。

见第七分册P5(四)儒学新的发展——宋明理学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新儒学的正统。

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他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特点: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是儒学第二期发展的象征。

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维护专制君主,扼杀人欲(五)儒学发展变异——明清八股取士——考四书五经(六)儒学遭受打击: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地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在思想领域学习西方成为主流,儒学受到冲击,但由于其千年的正统地位,也被利用。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传统道德相结合,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还假托孔子招牌提出变法主张。

新文化运动极力批判儒家传统道德,全盘否定儒家思想。

(七)儒学重新泛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军阀袁世凯出于复辟封建帝制的政治目的,,在社会上掀起反动的尊孔复古逆流,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和专制统治的护身符。

(八)儒学统治地位动摇——新文化运动前期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激进民主主义者为了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武器,提出在中国实现“德先生”“赛先生”、“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儒家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用新的思想武器反对封建主义,为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作了思想准备。

特点:前期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继续,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文化反封建文化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但是前期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片面倾向。

三、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主导地位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宣扬天命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宣传忠孝,严格等级次序;政治上主张“大一统”,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些都是一切剥削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后共同需要的思想武器,在根本上都是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

另二方面,是因为儒家的人世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的改变面目。

特别是汉代的儒学,吸收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并与阴阳五行说相结合。

另外,儒家为了丰富自己的哲学,在批评佛、道两教的同时,也充分吸取它们当中对自己有用的思想资料,以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哲学体系。

宋明理学既是“三教合流”的产物,同时它又保持自身的根本特质和立场。

四、我们对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反对对传统文化的绝对肯定和否定的态度。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具有优秀丰富的内涵,今天我们应该古为今用,宏扬其优秀部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儒学的现代价值:儒家的大一统意识,对维护社会的安定统一和祖国统一大业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以人为本、民为贵思想对于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维护和谐的社会有重要作用;民本思想对于今天“三农”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道德规范意识是现代社会公德意识培养、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的一个重要渠道;和谐意识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保护生态环境都不无裨益。

例2:儒家思想的演变与影响百家争鸣孔孟之道儒学的经学化程朱理学儒家的流变:孔子:春秋仁利益开创孟子:战国仁政发展文明的传承是继承与创新的董仲舒:西汉三纲五常主流朱熹:南宋天理糅合儒家思想的地位: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随着社会的统一和分裂而发生变化,尤其在大一统时期占主导地位:中国古代社会的主体文化,保存了丰富的名族文化遗产。

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个人素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儒家文化的闻名融会:与草原文明、佛教文明、东亚文明、欧洲文明、现代文明辐射东亚东亚文化圈——东亚诸国形成(儒家文化圈、汉字文化圈)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传播西方——时间:起始16世纪,完善17世纪方式:传教士翻译并寄回代表:利玛窦“四书”译拉丁文寄回,《利玛窦中国礼记》大篇幅对儒学及其社会影响作了全面详细介绍作用:曾为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赞扬例3: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中外交往路线陆路丝绸之路——路线、概况、交流、作用对东西方的商品贸易、政治来往、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中国文化以亚洲诸国为中介,与世界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海上丝绸之路——路线、概况、交流、作用宋朝政府获得巨额财政收入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活力2.四大文明及其传播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改进唐朝外传阿拉伯印刷术隋唐雕版北宋毕昇活字13世纪东传朝鲜日本西传中亚波斯欧洲对中外文化传播和交流产生巨大影响指南针宋代为罗盘针航海阿拉伯人波斯人传入欧洲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必要条件火药武器唐末用于军事13世纪随蒙古西征传入阿拉伯、欧洲宋元制作火器改变战争方式,进入冷兵器和火器并用《梦溪笔谈》——3.明清对外关系的变化明朝:朝贡贸易的特点——清朝:从海禁到闭关——欧洲新航路开辟16世纪葡萄牙澳门贸易中转站东西方经济枢纽西班牙马尼拉贸易中转站太平洋美洲航路明清:早期的西学东渐——明朝万历—利玛窦(耶稣会士)来华作用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导入中国传统文化,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揭开新的一幕:促使中国人开阔眼界,一些明智人士认识到中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与现状进行反思。

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互利:与亚洲各国进行经济交流贸易往来先进生产技术的输出,优良农作物品种的传播给通商各国的文明增添活力文化交流:中国文化以亚洲诸国为中介,与世界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四大文明的传播与影响儒家文化的辐射东方、远播西方佛教文化传播朝鲜、日本政治影响:影响东亚国家的政治体制唐朝时期朝鲜日本政治,法律方面的仿效日本“遣唐史”全方面吸收、融合中国唐朝政治、经济、文化世界文化:新航路的开辟,西殖东侵,明清实行收缩和“闭关”政策海上丝绸之路逐渐被葡萄牙,西班牙控制西方传教士带来西方科技与文化,同时将中国儒家文化介绍西方总体:对外实行开放政策,促进了我国和亚非欧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

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阻碍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使我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汉唐时期中国文化的影响:(1)通过丝绸之路中国文化远播西域、西方。

作用: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交流——“丝绸之路”是“文化运河”(第二分册)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如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思想文化(如儒学经典)以及丝绸品茶叶纸张瓷器等商品,向西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

(2)中华文明辐射东亚,形成“儒家文化圈”。

(原因)总的概况:(第七分册)1)传播时间:公元前3世纪传入越南;1世纪传入朝鲜;6世纪初传入日本。

2)影响:①经过一段时间的传播,儒学逐渐成为这些国家居主导地位的官方哲学。

②对文化教育影响:越朝日的历代王朝都设立以儒学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私人办学也普遍教授儒学。

三国把建文庙、祭孔子和儒学教育相结合,儒家经典为教材③对政治影响:越朝日三国在进行制度建设和社会改革时,儒家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越南、朝鲜仿照中国以科举制选拔官员。

日本学生在中央或地方官学中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

④习俗道德:重视家族观念、敬老祭祖、忠孝之道、克己复礼至今被视为传统美德和社会伦理道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