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康复资料-肌萎缩侧索硬化

医学-康复资料-肌萎缩侧索硬化

第2次入院记录甄桂香,女,46岁,汉族,内蒙古自治区人,工作单位:内蒙集宁铁路多经公司,工人,已婚。

于2008年11月06日入院,当日采集病史,患者本人陈述病史,可靠。

主诉:双下肢进行性无力16年。

现病史:患者于1992年7月出现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大腿无力,以右侧为著,右腿抬高费力,上楼梯时需先迈左腿,下蹲后站起困难,需双手用力支撑双腿方可站起,夜间双下肢阵发性抽动,活动后缓解,双腿有肉跳,无麻木、疼痛及大小便障碍,当时平地行走自如。

1993年2月先后就诊于积水潭医院及天坛医院,经检查肌电图示神经源性损害,腰胝部MRI未见异常。

考虑为“股四头肌萎缩原因待查”,给予营养神经治疗未见好转。

2000年3月自服河北以岭医院生产的中成药3个月,肉跳减轻,但出现双下肢无力明显加重,出现下蹲及蹲位站起均困难,需扶物相助,上楼梯费力,平地行走500米即感双腿无力,易摔跤。

2000年6月就诊于宣武医院,查体:颅神经及双下肢正常,股四头肌欠丰满,双下肢腱反射减低,双下肢肌力近端肌力3级,远端肌力5级。

肌电图示神经源性损害;化验CPK309Iu/L;颈胸椎MRI未见异常改变。

为进一步诊治2000年7月曾于我院住院经查脑脊液:压力120mmH2O,外观无色清亮,细胞数10×106/L,白细胞数0×106/L,蛋白0.58g/L,糖氯化物正常。

肌活检及肌电图均提示神经源性损害。

诊断为近端脊肌萎缩症。

给予应用激素治疗自感稍有好转。

出院后8年来坚持维生素B1及维生素B12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双下肢无力进行性加重,2008年初出现行走约20米时即感行走困难,蹲下站起需扶物相助,用力活动后出现双手痉挛,无疼痛,无饮水呛咳,无视物不清,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诊为脊髓性肌萎缩。

患者目前精神状态一般,体力情况较差,食欲食量一般,睡眠情况一般,体重无明显变化,大便正常,小便正常。

为进一步检查及治疗入院。

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疟疾病史,否认高血压、心脏病史,否认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史,约1993年4月行阑尾炎手术,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生于内蒙古自治区,久居本地,无疫区、疫情、疫水接触史,无牧区、矿山、高氟区、低碘区居住史,无化学性物质、放射性物质、有毒物质接触史,无吸毒史,无吸烟、饮酒史,结婚25年,配偶体健,剖腹产,育有1子体健。

月经初潮14岁5-6/28-30天/天。

月经周期规则,月经量中等,颜色正常。

无痛经。

家族史:父母健在,4兄妹健在,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及类似病患者。

体格检查体温:36.3℃,脉搏:78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10/80mmHg,身高:173cm,体重:67kg。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正常面容,表情自如,自主体位,神志清楚,查体合作。

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无皮疹、皮下出血、皮下结节、瘢痕,毛发分布正常,皮下无水肿,无肝掌、蜘蛛痣。

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头颅无畸形、压痛、包块、无眼睑水肿,结膜正常,眼球正常,巩膜无黄染,外耳道无异常分泌物,乳突无压痛。

口唇无发绀,口腔粘膜正常。

舌苔正常,齿龈正常,咽部粘膜正常,扁桃体无肿大。

颈动脉搏动正常,颈静脉正常,气管居中,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甲状腺正常,无压痛、震颤、血管杂音。

胸廓正常,胸骨无叩痛,乳房正常对称。

呼吸运动正常,肋间隙正常,语颤正常。

叩诊清音,呼吸规整,双肺呼吸音清晰,双侧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无胸膜摩擦音。

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正常,心浊音界正常,心率7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无心包摩擦音。

腹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腹部无包块。

肝脏未触及,脾脏未触及,Murphy 氏征阴性,肾脏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

肠鸣音正常。

肛门生殖器未查。

脊柱正常生理弯曲,无畸形、下肢静脉曲张、杵状指(趾),关节正常,双下肢无浮肿。

神经系统专科检查意识清楚,查体配合,言语流利,远近记忆力正常,计算力正常,时间定向力正常,地点定向力正常,人物定向力正常。

粗测嗅觉正常。

视力粗测正常,粗测视野正常,眼底检查:双侧视乳头边界清晰,色淡红,中央凹陷存在,动静脉管径比例2:3,无出血、渗出。

双侧眼裂正常等大,两侧眼球无突出、内陷,两侧眼球同轴,眼球各方向活动好,无受限,无复视,无眼球震颤。

两侧瞳孔等大正圆,左侧直径3.0mm,右侧直径3.0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灵敏,调节反射存在。

两侧面部痛温觉、触觉正常,颞肌、咬肌有力,无萎缩,张口下颌无偏斜,两侧直接、间接角膜反射灵敏,下颌反射未引出。

两侧额纹对称,无变浅,闭目有力,两侧鼻唇沟对称,示齿口角无偏斜,鼓腮无漏气,舌前2/3味觉正常。

粗测听力正常,Rinne试验气导>骨导,Weber试验居中。

无眩晕。

声音无嘶哑,饮水无呛咳,无吞咽困难,两侧软腭动度一致,悬壅垂居中,咽反射存在,舌后1/3味觉正常。

转头、耸肩有力,胸锁乳突肌、斜方肌无萎缩。

上肢肌肉容积正常,无萎缩,无肌束颤动,两侧三角肌肌力正常,肱二头肌肌力正常,右侧肱三头肌肌力4级,左侧肱三头肌肌力5-级,两侧肱桡肌、桡侧腕屈肌、指伸肌及拇长展肌肌力5-级,尺侧屈腕肌骨间肌肌力正常。

两侧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臀大肌肌容积缩小,髂腰肌肌力2级,肌四头肌肌力3级,两侧足背屈、跖屈肌力4级,无肌束颤动,两上肢肌张力正常,两下肢肌张力减低。

指鼻试验左侧稳准,右侧稳准;跟膝胫试验左侧不能完成,右侧不能完成;快复轮替动作左侧灵活,右侧灵活;反击征左侧阴性,右侧阴性;Romberg征睁眼稳、闭眼稳。

无不自主运动。

步态正常。

面部、四肢痛温觉正常,触觉正常;运动觉、位置觉、音叉振动觉正常;形体觉、定位觉、两点辨别觉正常。

左右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反射++++++膝反射--踝反射++踝阵挛--髌阵挛--Hoffman 征--Babinski 征++Chaddock 征--腹壁反射(+),颈软,Kernig征左侧-,右侧-,Brudzinski征-。

皮肤、粘膜正常,皮肤泌汗正常,毛发、指甲正常,括约肌功能正常。

化验及特殊检查胸椎MRI,2000年7月5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椎扫苗未见异常改变。

肌电图,2000年06月22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所检肌肉mup左股四头肌(外)、右胫前肌时限增宽,可见巨大电位,Ipa呈运动单位减少表现,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未见特征性改变。

肌电图,2000年7月24日,301医院,神经源性受损。

肌活检,2000年8月15日,301医院,神经源性损害。

脑脊液,1993年09月06日,内蒙古自治区铁路中心医院:压力80mmH2O,细胞总数12×106/L,白细胞2×106/L,蛋白0.47g/L,葡萄糖2.26mmol/L,氯化物120.0mmol/L。

最后诊断:初步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赵冉病历完成时间:2008-11-07 16:13以上情况属实,患者或家属签名:病程记录2008-11-06 20:30甄桂香,女,46岁,已婚,内蒙古自治区,工人,现住内蒙集宁铁路多经公司,主因进行性双下肢无力16年于2008-11-06入院。

一、病历特点如下:1、中年女性,右利手。

2、慢性起病,发病后症状缓慢加重。

3、患者于1992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大腿力弱,偶有肉跳,无感觉异常,力弱逐渐加重,走路费力,下蹲时无法站立,外院行头颅CT及胸、腰段脊髓MRI扫描均“未见明显异常”,外院肌电图示“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给予激素及神经营养等治疗后上述症状未见明显缓解。

于2000年在我科住院治疗,诊断为“近端脊肌萎缩症”,出院后上述症状无明显改善并进行性加重,并发现双大腿变细,无肉跳,为求进一步诊治,再次入我科住院治疗。

患者自发病以来,无视物成双,无意识障碍,无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无双上肢无力,无二便障碍。

4、查体:内科查体无特殊;意识清楚,言语流利,高级皮层功能正常;颅神经(-);两侧三角肌肌力正常,肱二头肌肌力正常,右侧肱三头肌肌力4级,左侧肱三头肌肌力5-级,两侧肱桡肌、桡侧腕屈肌、指伸肌及拇长展肌肌力5-级,尺侧屈腕肌骨间肌肌力正常。

两侧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臀大肌肌容积缩小,髂腰肌肌力2级,肌四头肌肌力3级,两侧足背屈、跖屈肌力4级。

指鼻试验稳准,双手轮替动作灵活,跟膝胫试验无法完成;双手可见细小震颤;双侧深浅感觉对称存在;双上肢腱反射活跃,双下肢腱反射减低,腹壁反射存在;双侧Babinki氏征阳性;颈软,无抵抗,Kernig征阴性。

5、既往体健。

6、辅助检查:头部CT,1998年09月08日,解放军280医院:头颅扫描未见明显异常。

脊髓MRI,2000年07月05日,宣武医院:胸段脊髓扫描未见明显异常。

脑脊液,1993年09月06日,内蒙古自治区铁路中心医院:压力80mmH2O,细胞总数12×106/L,白细胞2×106/L,蛋白定性0.47g/L,葡萄糖2.26mmol/L,氯化物120.0mmol/L。

肌电图,1993年09月08日,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受损。

肌电图,2000年7月24日,301医院,神经源性受损。

肌活检,2000年8月15日,301医院,神经源性损害。

二、拟诊讨论:定位诊断根据患者双下肢肌张力减低,肌力减退,近端重于远端,腱反射减低及近端肌萎缩,定位于下运动神经元;双上肢腱反射活跃,双侧病理征阳性,定位于上运动神经元,深浅感觉未受累,综合定位于两侧皮质脊髓侧束。

定性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运动神经元病最常见的类型,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经核及锥体束受累,无论最初累及上或下运动神经元,最后均表现肢体和延髓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并存。

多在40岁以后发病,男性多于女性,表现肢体无力,以伸肌无力为著,少数病例从下肢起病,渐延及上肢,可有主观感觉异常如麻木、疼痛等,但即使疾病晚期也无客观感觉障碍。

该患者双下肢无力,查体可见双上肢肌力呈不对称性减退,以伸肌为主。

肌电图及肌活检均提示神经元性损害。

故本病可能性大。

脊肌萎缩症(SMA):是一种遗传性运动神经元病,主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个别可呈染色体显性遗传和X连锁隐性遗传,主要累及近端肌肉,表现为缓慢进展的肌无力和肌萎缩,可有主观感觉障碍,而无客观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不受累。

根据发病时间分为4型,该患者为中年女性,出现双下进行肢体无力,近端重于远端,右侧重于左侧,考虑本病可能性小,有待进一步观察排除。

多灶性运动神经元病:慢性、隐性起病,多发病于20-50岁,男性多见于(约占80%),以单肢(尤上肢)远端为首发的肌无力、萎缩,即手部肌肉萎缩突出(约占80%病例有手肌萎缩)。

首发症状为一侧上肢痛性痉挛和束颤,伴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无锥体束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