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护士心理心理健康与维护8
第十一章护士心理心理健康与维护8
面对的突发事件痛苦的心理效应
面对的突发事件痛苦的心理效应
第二节
护士心理健康状况
一、心理健康概念及标准 (一) 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 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稳定正常的心 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的社会保持良好的 适应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人格完整和谐
二、护士的职业心理素质 (一)智力方面 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注意力 准确的记忆力、独立思维的能力 (二)情绪方面
良好的情绪调节与自控能力
(三)人际关系方面 出色的人际沟通能力 (四)道德行为方面 忠于职守、高度责任心与爱心 (五)适应能力方面 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 (六)人格特征方面
性格稳定、谨慎、节制、平静、开朗
轮班致生理周期紊乱 面临职业暴露
生活缺乏规律性
• • • • 频繁的夜班 急诊或突发事件 超时超负荷工作 睡眠打断
过度暴露于负性刺激
痛苦 死亡 悲伤
3、工作的不确定性和责任方面 责任重大、风险高、避免医疗差错事故 工作中的不确定因素多,要求迅速反应 社会期望高:满足患者需求
涉及面广
4、人际关系方面
公众与媒体压力
• 大白狼vs白衣天使 • 红包与吃请
暴力行为的受害者
7、个体因素 人格特征、个体应对方式、
人格特征
A型性格: 积极、能干、攻击性、承担过多责任, 雄心勃勃、职业理想主义者、对成功过 高期待,高外控、过于骄傲自尊,不愿 寻求帮助
工作中的自发压力
——担心能力不够、不能胜任、优柔寡断; ——个性不够开朗,人际关系欠佳;
——过高自我期望,完美主义作祟; ——承担完全责任,超负荷工作大包大揽; ——好胜心强烈,处处都要赢; ——家庭因素及个人情绪引起烦躁压力; ——身体欠佳,无法应付工作。
替代性创伤
从职业活动中产生极深的、破坏性的、 令人痛苦的心理效应,这种心理效应在 创伤工作结束后甚至还可持续几个月或 几年。这个过程称为替代性创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护理成为“职业倦怠”真正的 “高危工种”
调查机构对425名护士进行了问卷调查,
了解护士职业倦怠水平、工作负荷等内容,
结果显示:
48.7%的护士有职业紧张感,
55.1%有负荷感,职业倦怠水平高于
其他职业的人群。
(三)护士的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 是个体由于长期处于工作压力状态下而 出现的一种心身消耗过度、精力衰竭的 综合症状,又称“心身耗竭综合征”
第一节
护士常见的应激源
护士的应激: 是指护士在环境适应过程中实际上或
认识到的要求或应对能力之间平平衡
所引起的心身紧张状态
护士:高应激职业
积极作用: 适度情绪唤起 动机调整 注意力集中 思维活化
消极作用: 超过护士应对能力 损害心身健康 影响工作质量
1、组织管理方面
♦ 管理模式不能满足护士角色要求
各种人际关系复杂:护护、医护、护患 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需求多、要求高
5、价值感方面
社会地位较低
学习深造机会较少 晋升提级较困难 自身发展受限制 工作能力不能充分体现
6、社会支持方面
医疗技术水平不能满足健康需求 社会缺乏理解和支持 激烈竞争、专业发展 职业要求不断提高容易产生危机感 无力顾及自身需要 较难处理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平衡
包括:情绪耗竭 个人无效能感 人格解体
护士的职业倦怠表现
情绪耗竭:精神极度困乏、筋疲力尽、 面容憔悴、情绪反应脆弱 无效能感: 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思维灵活性差、 工作效率明显减退、工作差错增多 人格解体:个体不能确认自身的真实感觉
第三节 护士的心理健康维护
(一)个人层面: 了解自身职业的应激状况 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组织层面 加强支持系统构建 明确护士工作责任 加强职业素质培养 心理辅导
♦ 护士工作中的角色职责不明确 ♦ 人员缺编 ♦ 工作负荷与能力不匹配 ♦ 激励机制不完善、晋升成功机会少
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 大,医疗纠纷日益尖锐 导致精神压力大
工作技术含量 的提高、 缺编, 劳动强度增加
长期中夜班 三餐不准时
“累”已成为医护行业的普遍状态
2、工作环境方面
置身于充满病痛环境
处于紧张、繁忙环境
三、 护士心理健康状况
(一)症状自评量表
测量护士心理健康状况
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抑郁症状、 焦虑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恐怖症状、 敌对
(二)护士的职业紧张
职业紧张是由工作或与工作有关因素 所引起的紧张,即当工作要求超过了 劳动者的应变能力时,个体特征与环 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发生的紧张
生理方面、心理方面、行为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