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TRD工法等厚水泥土搅拌墙施工方案

TRD工法等厚水泥土搅拌墙施工方案

目录1.编制依据 (3)1.1图纸及施工组织设计 (3)1.2主要规范规程 (3)2.工程概况 (4)2.1工程总体概况 (4)2.2工程建设概况 (4)2.3工程水文、地质概况 (4)2.4 TRD工法水泥土搅拌墙概况 (12)3.施工部署及安排 (14)3.1施工安排 (14)3.2施工准备 (14)3.3组织管理及职责分工 (15)3.4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16)4.施工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 (17)5.1总体工期目标 (17)4.2确保工期的技术及组织措施 (19)5.施工方法 (22)5.1场地清整 (22)5.2施工测量 (22)5.3施工流程 (23)5.4施工步骤 (24)5.5施工参数 (26)5.6转角处施工 (26)5.7试验及检测 (27)6.劳动力计划及劳动组织 (29)7.主要机具设备计划 (29)8.主要材料需要量计划 (30)9.技术组织措施 (30)9.1 TRD工法等厚水泥土搅拌墙质量保证措施 (30)9.2职业健康及安全保护措施 (31)9.3文明施工管理措施 (33)10.四节一环保措施 (34)11.成品保护措施 (35)1.编制依据1.1图纸及施工组织设计(1)******围护工程施工图纸。

(2)******围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3)《******地下室控制测量技术报告》(2014年12月3日版)。

1.2主要规范规程表1.2-1主要规范一览表表1.2-2主要标准一览表表1.2-3主要规程一览表2.工程概况2.1工程总体概况主要包括地下连续墙、高压旋喷桩、三轴水泥搅拌桩、大直径高压旋喷桩(RJP)及TRD等厚水泥土搅拌墙五项施工内容。

表2.1-1围护工程施工内容一览表2.2工程建设概况表2.2-1工程建设概况一览表2.3工程水文、地质概况***场地地处华北平原,属冲积、海积低平原。

拟建场地紧邻四周道路、建筑物,周围管线密布。

场地内有未拆除建筑物等。

整个场地地势略有起伏,各孔孔口标高介于2.94~2.32m之间。

2.3.1场地地质概况本工程整个场地地势略有起伏,各孔孔口标高介于2.94~2.32m之间。

地基土分布较稳定,除地面沉降外无其它无不良地质作用,故拟建场地属稳定场地,适宜本工程建设。

根据勘察报告,该场地埋深140.00m深度范围内,地基土按成因年代可分为以下12层,按力学性质可进一步划分为24个亚层。

现状相对标高-0.65m。

表2.3-1地质组成概况表地质剖面图土层具体参数如下:(1)人工填土层(Qml)全场地均有分布,厚度2.60~5.80m,底板标高为0.14~-3.21m,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2个亚层。

):厚度变化较大,在3、8、17、18、20、第一亚层,杂填土(地层编号①124、26、110、112、116号孔附近厚度较薄为0.80~1.90m,在2、4、5、7、9、12~16、21、30号孔附近厚度较大为2.00~5.20m,呈杂色,松散状态,由砖块、砼块、石子、废土等组成。

):厚度为0.70~3.10m,呈褐色,软塑~第二亚层,素填土(地层编号①2可塑状态,无层理,粉质粘土质,含石子,砖渣等,属中压缩性土。

其中在12、14、16、30、110、112、116号孔附近缺失该层。

):仅在110、112、116号孔处分布。

厚度第三亚层,冲填土(地层编号①3为2.10~2.20m,在110、112号孔处为粘土、粉质粘土土质,呈软塑~可塑状态;在116号孔处为粉土土质,呈稍密状态,均呈褐灰色,无层理,含石子,砖渣等,属中压缩性土。

人工填土填垫年限大于十年。

3al)(2)全新统上组陆相冲积层(Q4受人工填土影响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1.80~3.60m,局部4、9、21号孔附近厚度较薄为0.70~1.10m,顶板标高为0.14~-3.21m,主要由粉质粘土(地)组成,呈灰黄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压缩性土。

局层编号④1部为粘土。

本层土水平方向总体上土质较均匀,受人工填土影响,厚度有所变化,分布尚稳定。

2m)(3)全新统中组海相沉积层(Q4厚度7.20~9.20m,顶板标高为-3.13~-4.31m,主要由粉质粘土(地层编号)组成,呈灰色,软塑状态,有层理,含贝壳,属中压缩性土。

局部夹淤泥⑥1质粉质粘土透镜体。

本层土水平方向上土质较均匀,分布较稳定。

1h)(4)全新统下组沼泽相沉积层(Q4厚度0.80~2.30m,顶板标高为-11.26~-12.61m,主要由粉质粘土(地层编号⑦)组成,呈黑灰~浅灰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有机质、腐植物,属中压缩性土。

局部为粘土。

本层土水平方向总体上土质较均匀,分布较稳定。

(5)全新统下组陆相冲积层(Q41al)厚度7.90~9.40m,顶板标高为-12.86~-13.94m,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2个亚层。

第一亚层,粉质粘土(地层编号⑧1):厚度一般为1.50~3.40m,呈灰黄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压缩性土。

其中在110、116号孔附近缺失该层。

第二亚层,粉土(地层编号⑧2):厚度为4.70~9.00m,呈灰黄色,密实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偏低)压缩性土。

局部为粉砂。

本层土各亚层水平方向总体上土质较均匀,⑧1亚层分布欠稳定,⑧2亚层分布较稳定。

(6)上更新统第五组陆相冲积层(Q3e al)厚度4.50~6.00m,顶板标高为-21.71~-22.88m,主要由粉质粘土(地层编号⑨1)组成,呈褐黄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压缩性土。

局部夹粉土透镜体,局部为粘土。

本层土水平方向总体上土质较均匀,分布较稳定。

(7)上更新统第四组滨海潮汐带沉积层(Q3d mc)厚度2.90~5.40 m,顶板标高为-26.64~-28.01 m,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2个亚层。

第一亚层,粉质粘土(地层编号⑩1):厚度为 1.20~4.20 m,呈灰~黄灰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贝壳,属中压缩性土。

局部夹粉土透镜体。

第二亚层,粉土(地层编号⑩2):厚度为0.50~2.50 m,呈灰~黄灰色,密实状态,无层理,含贝壳,属中(偏低)压缩性土。

其中在2、3、8、17、18、20、21、24、26、30号孔附近缺失该层。

本层土水平方向上土质较均匀,⑩1亚层分布较稳定,⑩2亚层分布欠稳定。

(8)上更新统第三组陆相冲积层(Q3c al)厚度16.20~18.10 m,顶板标高为-30.56~-32.75 m,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3个亚层。

第一亚层,粉质粘土(地层编号⑪1):厚度为 4.50~7.90 m,呈灰黄~褐黄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压缩性土。

局部夹粉土透镜体。

第二亚层,粉砂(地层编号⑪2):厚度为2.20~6.60 m,呈灰黄~褐黄色,密实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偏低)压缩性土。

局部夹粉质粘土透镜体。

第三亚层,粉质粘土(地层编号⑪3):厚度为 5.30~8.50 m,呈灰黄~褐黄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压缩性土。

本层土各亚层水平方向总体上土质较均匀,分布较稳定;⑪2亚层厚度有所变化,顶板标高有所起伏。

(9)上更新统第二组海相沉积层(Q3b m)厚度6.20~10.60 m,顶板标高为-48.06~-50.18 m,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2个亚层。

第一亚层,粉质粘土(地层编号⑫1):厚度一般为4.40~8.00 m,局部21、24号孔处厚度较薄为3.00~3.20 m,呈灰~褐灰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贝壳,属中压缩性土。

第二亚层,粉土(地层编号⑫2):厚度一般为1.20~2.00 m,局部3、4、21、24号孔处厚度较大为2.80~4.50 m,呈灰色,密实状态,无层理,含贝壳,属中(偏低)压缩性土。

其中在12~18、20号孔附近缺失该层。

本层土⑫1亚层水平方向总体上土质较均匀,分布较稳定;⑫2亚层土质砂粘性有所变化,分布欠稳定。

(10)上更新统第一组陆相冲积层(Q3a al)厚度19.20~23.50 m,顶板标高为-55.06~-58.79 m,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2个亚层。

第一亚层,粉质粘土(地层编号⑬1):厚度为15.20~19.00 m,呈灰黄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压缩性土。

局部夹粉土透镜体,局部为粘土。

第二亚层,粉砂(地层编号⑬2):厚度为 3.00~6.90 m,呈灰黄色,密实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偏低)压缩性土。

本层土各亚层水平方向总体上土质较均匀,分布较稳定,厚度有所变化。

3mc)(11)中更新统上组海相沉积层(Q2厚度18.30~22.10 m,顶板标高为-77.43~-79.40 m,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2个亚层。

第一亚层,粉质粘土(地层编号⑭):厚度为 3.00~6.50 m,呈灰黄色,1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压缩性土。

局部为粘土。

):厚度为13.00~18.80 m,呈灰黄色,密第二亚层,粉砂(地层编号⑭2实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偏低)压缩性土。

局部夹粘土透镜体。

本层土各亚层水平方向总体上土质较均匀,分布较稳定,厚度有所变化。

2al)(12)中更新统中组陆相冲积层(Q2本次勘察钻至最低标高-137.45 m,未穿透此层,揭露最大厚度40.20 m,顶板标高为-97.04~-100.44 m,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5个亚层。

第一亚层,粘土(地层编号⑮):厚度为 5.30~9.00 m,呈灰黄色,可塑1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压缩性土。

局部为粉质粘土。

仅4、5、8、9、110号孔揭示该层。

第二亚层,粉砂(地层编号⑮):厚度为 2.00~3.20 m,呈灰黄色,密实2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偏低)压缩性土。

仅4、5、8、9号孔揭示该层。

):厚度为9.80~13.30 m,呈灰黄色,第三亚层,粉质粘土(地层编号⑮3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压缩性土。

局部为粘土。

仅4、5、8、9号孔揭示该层。

):厚度为6.90~10.80 m,呈灰黄色,密实第四亚层,粉砂(地层编号⑮4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偏低)压缩性土。

局部夹粘土透镜体。

仅4、5、8、9号孔揭示该层。

):本次勘察未穿透此层,揭露最大厚度第五亚层,粉质粘土(地层编号⑮59.60m,呈灰黄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压缩性土。

局部为粘土。

仅4、5、8、9号孔揭示该层。

在揭示深度范围内,各亚层水平方向总体上土质较均匀,分布较稳定,各亚层厚度有所变化。

2.3.2场地水文概况本场地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地下水埋藏较浅,勘察阶段实测场地地下水位一般在1.70~2.20m。

根据地基土的岩性分层、室内渗透试验结果,场地埋深50.00m 以上可划分为以下3个含水层。

(1)潜水含水层主要指人工填土(Qml )、上组陆相冲积层(Q43al)及海相沉积层(Q42m),视为潜水含水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