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洲教育研究内容分析

非洲教育研究内容分析

非洲教育研究内容分析一、样本的选择及其分析本文以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东非、中非、西非、南非、北非,以及非洲五十多个国家名为关键词,搜索了中国知网从最早收录时间起到2012年期间所刊登的文章,从中筛选出与教育相关的文章,摒除编译信息之后,共搜到382篇关于非洲教育研究的期刊论文。

其中,最早的非洲教育研究论文发表于1981年《西亚非洲》第三期,篇名为《南非教育制度中的种族歧视》。

分析这些文章可发现,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的非洲教育研究文章内容多为在翻译基础上的简单概括性介绍,这部分文章总数为20篇,占总数的%;发表于20世纪90年代的非洲教育研究论文有40篇,占总数的%,文章内容多为介绍非洲地区主要国家的教育改革,这部分文章主要由《比较教育研究》刊发;其余的314篇论文都发表于2000年以后,占总数的%。

由此可见,非洲教育研究的兴盛是在2000年以后。

在样本的分析上,本文将搜集的382篇论文中所包含的信息分解为论文数量的年度分布、研究者所属的单位、研究者的合作形式、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论文所刊发期刊五个大类,并进一步依据其内部维度进行细分。

然后,本文计算了上述各个分析单位出现的频次及其在总量中的比例。

在进行资料统计时,笔者对预定的分析类别做了适当的修正,如研究方法的类别,预定的类别中有定量分析一项,但是笔者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非洲教育研究相关论文中还没有真正使用定量分析方法的论文,因而取消了这一分类。

最后,依据上述的统计资料和相关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梳理其内部变化的特征,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后续发展的启示。

二、主要研究结果非洲教育研究核心作者群体1.研究人员所属单位本文统计了382篇非洲教育研究相关论文作者的所在单位,发现非洲教育研究核心作者最为集中的单位是浙江师范大学,该校人员发表的文章数为104篇,占文章总数的%,数量远远多于其他研究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是国内首家专门研究非洲教育问题的学术机构。

2007年,该中心发展成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成为中国高等学校中第一家综合性的非洲研究院。

此外,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央教科所以及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等单位也有若干学者进行非洲教育研究,其所发表成果数量虽远少于浙江师范大学,但也是非洲教育研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研究者之间的合作类型以及所获资助类型非洲教育研究作为比较教育的一个研究领域,涉及跨国、跨文化和跨学科的比较形式。

克服这些“跨越”困难的一个有效方式或许是通过学科内外合作以及国内外的合作,[4]因此研究主体间的合作程度也直接关涉研究的质量。

本文统计了非洲教育相关研究的作者合作类型,发现其中大部分论文皆为研究人员独著,较少涉及跨国、跨单位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很少发现我国研究人员与非洲国家的教育研究人员合作发表的文章。

不言而喻,中非研究人员的合作是沟通两国教育研究的较好方式,这样更能在准确把握非洲教育事实及规律的同时,通过中国研究人员的准确表达将研究成果引介到国内。

从表2可以看到,%的非洲教育研究皆为某一单位研究人员独立完成,在各种合作形式中同单位合作这种类型为合作主体。

国家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各类基金组织、各大院校等对教育研究的经费资助能直接体现社会对这类型研究的需求。

本文统计了非洲教育研究相关论文的基金类型,发现只有35篇文章受到基金的赞助,占总数的%。

其中14篇文章受到教育部委托课题“非洲高等教育国别研究工程”项目的基金赞助,余外文章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时期中非合作关系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中国对非援助研究”的研究成果。

从中可以发现,非洲博茨瓦纳%6坦桑尼亚%7赞比亚%8教育研究接受赞助的比例很低,但是级别很高。

目前我国非洲教育研究尚未能接受到省级基金、市、厅级基金和院校基金的支持,可见非洲教育研究的普及面还较窄,其主要依赖的是国家对非援助的政策扶持,省市教育研究机构以及各大院校对非洲教育研究的关注还较少。

此外,浙江师范大学在教育部基金的支持下几乎成了一枝独秀。

非洲教育研究主要对象国及地区本文对非洲教育研究相关论文的研究对象国及其地区进行了统计,发现非洲教育研究对象国相对集中。

就研究对象国而言,最多数量论文关注的是南非,涉及南非的高等教育变革及创新、中等教育改革、基础教育重建以及教师教育体制、职业教育体制等方面内容。

其次是埃及,研究内容涉及埃及大学改革、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小学课程改革、孔子学院汉语教育等诸多方面内容。

接下来受到关注的是尼日利亚,涉及大学财政困境、私立大学管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等内容。

再次为肯尼亚,谈及肯尼亚高等教育面临的困境、高校产学研相结合、职业技术学院管理体制、中小学教育等。

此外,埃塞俄比亚、博茨瓦纳、乌干达、坦桑尼亚、喀麦隆、塞内加尔、赞比亚、苏丹、布隆迪、莫桑比克、卢旺达等国家也都受到了研究人员一定程度的关注,也有若干篇研究论文产生。

除了上述国家之外,笔者没有发现关于其他非洲国家教育研究的论文。

就研究区域而言,与研究对象国相对应,数量最多的论文研究南非,其次为东非,接下来关注的是非洲整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研究中非教育的论文数量仅有4篇,即这一区域除喀麦隆之外的6个国家都尚是非洲教育研究的盲点,未有学者对此有所涉猎。

非洲教育研究所涉及的研究主题“教育中对研究主题的分类常常是从纵向的各级各类教育和横向的具体主题两个维度来划分。

但是从更能准确地表明研究对象的性质的角度看,横向维度的描述性更具有本质性”。

[5]本文采用横纵向维度相结合的方式对非洲教育研究相关论文的研究主题进行了简单归纳。

高等教育一直是非洲教育研究的热点,各类期刊和学报上刊发的关于非洲高等教育研究的论文有111篇。

这些文章主要关注的是非洲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非洲某大学或地区的质量保障体系、非洲高等教育的财政来源、困境和出路以及高校合并、大学私有化、国际化和本土化等非洲高等教育改革等内容。

其中需要特别提出的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世界范围内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着力点,非洲高等教育也置身于这样的发展趋势中。

与非洲高等教育领域其他主题的研究相比,国内学者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这一主题上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①。

中小学教育也是非洲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我国学者关注非洲基础教育体制的特点与发展、中等教育发展滞后原因与复兴策略、中小学语言政策的调整与影响以及中小学以结果为本的课程改革等内容②。

据笔者统计,目前国内非洲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文章篇数为39篇。

职业技术教育是非洲各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非洲出台了职业技术教育政策,各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

[6]我国学者关注非洲职业技术教育的体制改革、经费投入、问题特点、发展趋势等内容③,笔者统计到了24篇关于非洲职业技术教育的论文。

教师教育也在非洲教育研究中颇受关注。

学者们介绍了埃及、尼日利亚、博茨瓦纳等非洲国家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在职教育以及师资培养体制问题,教师教育政策等问题。

④关于非洲教师教育研究的论文共有22篇。

中非国际交流与合作既是中国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方面,也是中非全方位友好合作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中国与50多个非洲国家建立了教育交流关系,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和多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因此这一主题自然就引发了我国非洲教育研究学者的重视。

我国学者主要从学理的角度总结分析中非高等教育合作方式、特点以及成效⑤。

当前,我国与非洲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主要是在高等教育领域,通过施行中非两国“20+20”等项目,有效地实现了两国高等教育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取长补短。

[7]我国关于中非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论文篇数有17篇。

另外,教育公平、性别平等、艾滋病教育、华人教育和幼儿教育等主题也在非洲教育研究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这类主题亦有一定数量的论文发表。

非洲教育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就研究方法而言,笔者分析了所有的论文后发现,研究者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等五种方法。

其中,文献法占据了绝对优势。

文献是指记录有关知识的一切载体,教育文献法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探索教育问题和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文献法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之一,研究人员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

[8]据统计,我国非洲教育研究论文中使用文献法的论文篇数为318篇,占总数的%。

英国比较教育学家尼古拉斯•汉斯认为,惟有历史研究才能解释种种教育政策的差别。

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深深根植于其民族历史之中,深受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历史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常见的方法,我国学者张笑霞将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历史研究定义为借助于对历史事件、运动、人物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史料的破译、整理和分析,认识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过程,从而找出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及预测未来的一种模式。

[9]美国学者梅雷迪斯•马克•高尔等认为,教育历史研究与其他类型教育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要求研究人员通过搜寻如日记、官方文献、遗迹这些历史史料来发现数据,而其他类型的教育研究则要求研究者建立数据。

[10]我国学者在非洲教育研究中也常用历史研究法去追溯非洲教育发展历程,以此有效揭示非洲教育的特点规律。

据统计,这类型文章有24篇,占总数的%。

调查研究法在社会科学领域被广泛运用,教育调查是指研究人员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手段,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研究对象的有关材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从而了解教育对象,发现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认识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11]非洲教育研究中教育调查多指教育考察团前往非洲各国进行实地考察以此获取具体生动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

除了教育考察团外,目前我国非洲教育研究还没有以其他诸如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的调查研究。

这类型文章篇数有24篇,占总数的%。

自从涂尔干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将比较研究法介绍为“阐述社会学证据的准则,并将之作为自然科学实验在社会科学中的对等原则来进行讨论”,[12]比较研究法就慢慢发展成了社会研究中具有独特贡献的方法。

学者认为,比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些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把握研究对象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比较研究是确定对象间异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13]根据涂尔干的论证,比较的意义在于为因果解释论证提供依据。

比较研究法在国内非洲教育研究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应用,在涉及不同国别研究时,学者们则常用比较研究法进行分析,以此解释特殊性和普遍性。

据统计,使用了比较研究法的文章篇数有12篇,占总数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