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古诗文整理

七年级古诗文整理

《世说新语》两则1.给加点的字注音。

谢道韫.()差.()可拟柳絮.()尊君在不.()2.填空。

《世说新语》是由时期的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小说的代表作。

主要记述了士大夫的言谈、轶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被鲁迅称为“名士底教科书”。

二、课堂学习(一)解释词语1.内集:2.讲论文义:3.俄而:4.骤:5.差可拟:6.未若:7.欣然:8.期行:9.舍去:10.乃至:11.尊君在不.:12.相委.而去:13.引:14.顾:(二)翻译句子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5.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6.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三、质疑问难(提示:可以从词、句、内容理解、思想感情的角度提出你还存在的问题)四、深入研讨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2.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3.请分别用一两个词语评价文中的人物。

友人:元方: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10《论语》十二章一、自主预习1.借助注释,为加点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说.()乎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陋.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博学而笃.志()2.文学常识填空。

(1)孔子,名,字,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家、家,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为“”。

(2)宋代的朱熹把《论语》与《》《》《》合称为“四书”。

二、合作探究(1~6则)(一)结合课下注释,或联系上下文,运用加字法或换字法,理解词句1.子曰:“学而①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②不愠,不亦君子乎?”词义:子曰而①时习不亦……乎说朋知而②愠君子译句: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词义:日三省为谋忠信传习译句:(二)理解内容1.第一章中,讲的是学习的方法,讲的是学习的乐趣,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第二章,“吾日三省吾身……”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三)结合课下注释,或联系上下文,运用加字法或换字法,理解词句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词义:有立不惑天命耳顺从逾矩译句: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词义:故知新可以为译句: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词义:而罔殆译句:4.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词义:箪堪译句:(四)理解内容1.第三章是孔子自述七十岁的人生经历中知识、修养、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

“”,是指主观意识和社会规则达到了高度统一,不管怎么做都能与社会要求相契合了。

2.第四章讲,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3.第五章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和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4.第六章孔子高度赞扬了颜回的高贵品质。

三、想象写作发挥想象力,把第六章扩写为一个生动的故事。

第二课时一、合作探究(6~12则)结合课下注释,或联系上下文,运用加字法或换字法,理解词句。

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词义:知好乐译句: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词义:饭水肱于译句: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词义:三人焉善者从译句: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词义:川逝斯舍译句: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词义:三军匹夫译句: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词义:博笃切仁译句:二、归纳总结1.请写出出自本课的成语。

2.理解内容,请将课文的十二章按内容归类。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道德修养3.学了本文,你得到了哪些教益?三、积累提升1.《论语》名句(1)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季氏》(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卫灵公》(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公冶长》(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子罕》(6)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9)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颜渊》15古代诗歌四首一、课前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查阅资料,积累相关文学常识,独立完成以下题目。

(1)《观沧海》的作者是,字,末年家、家、人。

他的诗以见称。

(2)《次北固山下》的作者是,是代诗人。

(3)《钱塘湖春行》选自《》,作者是代著名诗人(姓名),字,号。

(4)《天净沙秋思》中的“天净沙”是,“秋思”是。

作者是代著名的戏曲作家。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碣.石()(2)澹.澹()(3)白沙堤.()(4)萧瑟.()(5)竦.峙()二、课堂合作探究3.阅读《观沧海》,文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4.《观沧海》是写景抒情诗,描绘了一幅的景象,抒发了作者。

5.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6.《次北固山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7.从《钱塘湖春行》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8.用自己的话描述《天净沙秋思》的情景,并说一说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9.品味语言《钱塘湖春行》中“几处”两句中为什么说“几处”而不说“处处”,说“谁家”而不说“家家”?20虽有嘉肴一、基础积累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嘉肴.()自强.()教学相长.()兑.命()学.学半()2.文学常识填空。

《虽有嘉肴》节选自《》,是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二、阅读理解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虽.有嘉肴(2)不知其旨.也(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4)然后能自反.也(5)然后能自强.也(6)其.此之谓乎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曰:教学相长也。

(3)《兑命》曰:“学学半”。

5.本文集中讲了和的关系,说明了的道理。

三、思路探究6.请用图示表示出本文的行文思路。

(形式不限)7.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教学相长”的认识。

四、熟读成诵25河中石兽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河干.()圮.()募.()棹.()曳.()铁钯.()杮.()湮.()啮.()坎穴.()溯.()臆.()断欤.()2.根据提示默写。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转转不已,。

(4)然则天下之事,,,?3.本文作者是清代文学家,他的代表作是笔记体小说。

4.翻译重点语句(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4)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整体感知1.本文记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写以下表格。

三、局部探究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30寓言四则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赫.拉()跛.()张牙舞爪.()何遽.()边塞.()髀.()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暮而果大亡.其财(2)此何遽..不为福乎(3)马无故亡.而入胡(4)居.数月(5)人皆吊.之(6)其马将.胡骏马而归(7)死者十九..3.文学常识。

(1)用假托的故事寄予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育的文学体裁叫做,《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均选自《伊索寓言》,作者相传是的。

(2)《智子疑邻》选自《》,作者末期著名思想家,是“诸子百家”中法家思想的代表。

(3)《塞翁失马》选自《》,此书为西汉淮南编著的。

4.下列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寓言往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予深刻的道理,《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是以神喻人,《蚊子和狮子》是以动物喻人。

B.两则寓言都采用了对话描写。

C.两则寓言结构相同,都是先叙述故事,篇末点明寓意。

D.《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构思精巧,文章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这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伏。

二、课内探究(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它是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盛行,寓言故事传达着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寓言四则》,看看我们能获得哪些人生经验。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1.读一读(1)教师范读(或听课文朗读录音)(2)学生听读,画出疑难词句。

(3)学生诵读,读通读准。

(4)学生译读,根据注释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相互补充、订正。

个别问题有教师点拨。

2.议一议(1)《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寓意是什么?(2)你从《蚊子和狮子》中学到了什么?3.说一说用自己的话复述《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的故事情节,并说一说你从中得到了什么人生启示?4.辩一辩(1)通过学《智子疑邻》一文,你认为我们对于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2)通过学《塞翁失马》一文,你觉得好事与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请举例说明。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1.请分别用一个成语概括两文的寓意。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2.给下列成语各配上另一个成语,结成对子。

守株待兔狗仗人势雪中送炭愚公移山(备选:A、精卫填海B、锦上添花C、狐假虎威D、缘木求鱼)三、拓展检测(一)阅读《智子疑邻》,完成下列问题。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天雨.墙坏()而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筑:亦:而:智: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筑,必将有盗。

(2)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4.开头八个字写了什么?5.富家被盗的原因是什么?6.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7.试想,若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请发挥想象给予续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