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淮北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

淮北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

前言(一)宏观背景为淮北市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对淮北提出建设新要求十七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即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建设生态文明),2006年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加快进入长三角的发展需求,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安徽省政府加大振兴皖北力度,给淮北市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能否在近五年抓住机遇,为实现淮北市的跨越式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全面提升淮北市的战略地位,城市发展战略的选择是关键。

(二)上版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年限已到期,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供主动开放的新一轮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是滚动编制的动态规划,其规划年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相一致,是五年规划在空间和用地上的统筹和综合部署。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和五年规划共同组成城市近期综合规划体系,两者不可或缺,必须相互衔接、协调和补充。

科学编制并积极实施五年规划,对于统一思想,加快发展,进一步缩小淮北市与全省、全国同类城市平均水平的差距,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期建设规划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技术手段和保障,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房地产业和住房建设发展中长期规划等相互衔接,作好项目空间布局和用地安排,要特别做好城市基础设施、重大开发项目的空间统筹。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对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提出新要求200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

近期建设规划应当以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内容,明确近期建设的时序、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

近期建设规划的规划期限为五年。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临时建设的,应当经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

临时建设影响近期建设规划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以及交通、市容、安全等的,不得批准。

可以看出,近期建设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增加,需重新编制新一轮的近期建设规划,继续更好的落实和深化上位总规的意图。

(四)城市建设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一些重大建设项目,急需近期建设规划进行协调和安排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淮北城市建设面貌一新,城市空间框架已初步拉开,但也存在一些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方面,需要本次近期建设规划进行必要的检讨和修正。

同时,为了更好地安排建设项目,迫切需要本次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指导和衔接。

作为城市近期建设发展法定依据的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必须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安排好各项建设,认真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强制性内容。

结合实际情况,通过效能建设,认真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重点对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建设、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必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文化设施建设等问题作出合理安排,维护城市利益和公共安全,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对脱离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的建设项目要予以清理和调整,坚决制止重复建设和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

第一章总则一、规划的指导思想1. 以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和十七大提出的“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指导思想,按照“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要求,创建适宜创业和生活居住的城乡环境,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坚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规划思想,遵循城市规划建设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区域与国土规划等有机协调的政府宏观调控的原则。

3. 坚持规划公众参与的思想,遵循规划为城市整体利益、公众利益服务调控的原则。

4. 充分结合城市的土地和水资源承载能力,注重节地、节水、节能,构建集约型的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5. 强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建立以近期建设规划为核心的实施方案和操作体系,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协调、全面发展。

6. 坚持城市产业与空间拓展有机结合的思想,通过城市空间的战略拓展与整合,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全面升级,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1、相关法律、法规、规章(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5)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6)《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2、主要技术规范、标准(1)《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2)《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6-98)3、相关规划依据(1)《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5)(2)《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3)《淮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4)《淮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5)其他已批准的专业规划及十二五专项规划4、其他资料(1)《安徽统计年鉴2009》(2)《淮北统计年鉴》(2003~2009)(3)《淮北地区志》(4)相关规范、标准、文件及市属各部门、单位发展意图及建设项目安排。

三、规划范围规划分为三个层次,其中对第一层次范围重在提出近期发展的战略性指导意见。

1、第一层次:市域范围提出近期发展的战略性指导意见。

2、第二层次:城市规划区范围重在如下管理控制要求:(1)按照城市远期及远景发展需要,控制规划区内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2)遵照城市总体规划,控制区内土地开发及用地性质;(3)严格区内环境控制区、防护绿带、农田保护区(城市开敞区)等控制管理;(4)保护规划区内地下空间资源,满足城市长远发展中各种地下管线及设施的建设需要,保护各种空中及地面、地下走廊的安全、畅通。

3、第三层次:中心城区范围为本次近期建设规划重点规划控制范围,主要是94.79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建成区。

对重大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重要公路以及重要生态保护区、旅游资源的整合从全市域范围内考虑。

四、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11~2015 年,着眼于更长时期的衔接,重大问题展望至2020年。

五、规划重点1、强化规划实施评估,全面剖析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2、确定城市发展近期目标和实施策略3、确定城市重点发展区,有效指导城市近期建设和发展4、建立重大建设项目库,强化近期建设规划的操作性和实施性5、建立建设信息数据库,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构建近期建设规划实施管理信息平台第二章策略与目标六、城市近期发展总体目标围绕建设“双百双宜”城市,大力实施“2256”工程,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努力把淮北市建成皖北地区最适宜人居的山水生态城市。

七、城市建设总体目标1. 区域协调:内联外引、互动协调。

2. 市域发展:强化中心、市域整合。

3. 产业发展:工业主导、三产并进。

4. 空间布局:一心四团、组团发展。

5. 基础设施:内部完善、区域共享。

6. 城市生态:山水相依、依山傍水。

7. 城市形象:皖北江南、文明淮北。

8. 转型创新:城市转型、制度创新。

八、近期发展目标1. 社会经济目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年均增长14%,2015年当年价总量达到1000亿元,较2009年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达46500元左右。

其中市区生产总值达到360亿元,占全市总量的36%左右。

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年均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4.5亿元,年均增长1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6%,分别突破30000元和10000元。

三大产业结构比例由2010年的8︰64︰28调整为2015年的5︰62︰33。

“十二五”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五年累计突破3000亿元。

2. 产业发展目标(1) 做大做强煤电化主导产业;(2) 提升壮大非煤优势产业;(3)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3. 空间发展目标城市发展时序应遵循远近结合、现实可行的原则。

结合老城区,考虑淮北市将来的发展前景,提出“西拓东调、北进南优,保持组团形态”的方略。

近期重点发展东部新城区、政务新区、龙湖工业区、凤凰山食品工业园,继续完善老城区旧城改造工作,提升城市形象。

4. 社会服务体系目标(1)配合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撑体系。

(2)努力加强淮北与周边地区,尤其是淮徐、淮蚌、淮阜和淮商的对外交通联系,同时改造城市内部的道路系统,形成完善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

(3)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5. 环境目标创造宜居宜业的山水生态型环境;维护城市生态网络;处理好工业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协调。

保护和利用好相山风景区、龙脊山风景区等生态资源。

九、城市近期发展规模规划到2015年,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90万,城市建设用地约94.7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5.5平方米。

十、实现近期发展目标的“五大”战略1. 坚持“建设人居的城市”的城市建设理念2. 坚持规划先导的城市发展理念3. 坚持城乡统筹的城市发展格局4. 坚持彰显特色的城市发展导向5. 坚持依法务实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第三章行动与计划十一、四类重点地区1、重点开发地区本次规划确定重点发展区域为:东部新城区、相山新城、凤凰山食品工业园、龙湖工业区、政务新区。

政务新区以建设市级政务中心、生活居住、商贸金融建设为主要内容;东部新城区以科教园区、中等职业教育和市级体育中心、生活居住、商贸金融建设为主要内容;凤凰山食品工业园以打造食品工业高地为目标,分阶段、高标准建设食品产业聚集区,拉长产业链,发展产业群为主要内容;龙湖工业项目区是以一类工业(新型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生物科技产业)为主的产业聚集地。

相山新城是以生活居住、商贸金融建设为主要内容。

2、重点改善地区本次规划在主城区范围内确定了四大策略改善和整理区域:老城区综合整治(棚户区改造)、杨庄办事处及烈山火车站改造、东湖沉陷区改造、南湖湿地公园改造。

老城区综合整治(棚户区改造):针对不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产业经济效益低下的北门厂区,进行土地置换,对其他地段不同程度的危旧房进行修缮、改造,绿化、美化环境,增加绿地,尤其是防洪堤及滨河绿地建设,实现城市的有机更新。

东湖沉陷区改造:结合沉陷区,整合街区用地,优化建设布局,创造良好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形象。

南湖湿地公园改造:结合南湖整治,整合街区用地,优化建设布局,创造良好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形象。

杨庄办事处及烈山火车站改造:结合火车站改造,整合杨庄办事处用地,优化建设布局,创造良好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形象。

3、重点生态治理和培育地区重点生态治理和培育地区主要是指建成区范围及周边区域现状生态破坏较为严重、现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或者对保障城市生态安全、资源环境保护和对提升城市形象有着重要意义的地区,需要重点进行生态恢复、治理和培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