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一般主要包括四个步骤:讽刺、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实际上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论证方法。

在苏格拉底看来,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和推动学生自己去思考,因而是启发式的,不是填鸭式的,用苏格拉底是话来说是“提醒”,即点到为止和举一反三的意思。

苏格拉底的历史地位苏格拉底生活在古希腊城邦奴隶制面临改革的历史转折时期。

他将哲学的主题从自然哲学转向人自身,并促使古希腊的哲学、科学和文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他一方面和智者一样顺应历史潮流,主要研究社会和人的问题,特别致力于伦理道德问题;另一方面他坚决反对智者的感觉论和怀疑论,反对他们的相对主义,大力提倡理性。

他提出的“美德即知识”的命题揭示了道德与知识的同一性,他的方法被视为后世西方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渊源。

“苏格拉底是将希腊哲学推向全盛高峰的开路人,由他倡导的理性主义传统成为西方哲学和科学的主流,一直影响着西方全部文明。

”正是在苏格拉底的影响下,他的弟子柏拉图和再传弟子亚里斯多德构筑了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和教育体系,开创了古典希腊文化和教育的最光辉灿烂的全盛时期。

柏拉图的教育学说从哲学观方面说,教育的任务是要帮助人实现“灵魂转向”;从政治学方面来看,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为了培养哲学王。

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异同二者都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军体训练比较斯巴达雅典评价形式单一,程度较低形式多样,程度较高教育体制教育完全由城邦控制城邦实现教育,便绝不绝对控制教育类别武士教育公民教育教育目的英勇果敢的城邦卫士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教育内容以军事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多样化的教育内容西方骑士教育的“骑士七技”三个阶段:家庭教育侍童教育阶段侍从教育阶段21岁见习骑士学习生涯结束时,经过仪式便可以成为骑士。

骑士七技是指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

著名的中世纪大学西欧中世纪的第一所大学:萨莱诺大学,1131年,德国皇帝巴巴罗萨发布赦令,承认它是一所专门从事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大学。

中世纪大学的行政制度(主要类型及其管理)中世纪大学一般分为文学、法学、医学、神学四个学院。

早期大学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法律上讲,大学是由皇帝,教皇和国王批准的,它不受当地教会和封建领主的管辖。

1学生组织与教师组织2大学行政与学制行政制度:(南方诸国)一种以波隆那大学为代表,由学生掌管学校行政,由学生充任校长;(北方诸国)一种以巴黎大学为代表,学校行政由教师掌握,校长由教师担任。

大学生后来得到了免税、免服兵役、自立法庭、讲演、罢教以及由一地迁往他弟等的特权。

学生入学一般无年龄限制,14岁即可入大学文科,先是学习七艺,修学年限4—7年,具备读、写、说拉丁文能力并使教师满意后便可获得“学士”学位,当时并非正式学位,只是标明他开始取得学位候选人的资格。

14世纪以后才成为正式学位。

获得学士学位后仍要继续学习4—7年,经过考试和论文答辩才算完成学业。

通过论文答辩者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可以在任何大学任教。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一般特征(人文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体现)1教育的目的已不再是仅仅为了培养神职人员。

2人文主义者一般都相信知识、学问、和文化在促进道德的提高、社会的改良与人类的进步的方面的进步3在课程设置上,有些学校把拉丁文、希腊文作为学校的主要课程,古典文学在学校中占有重要地位4学习教育冲破了那种视肉体为灵魂的监狱的天主教教义的束缚,把游戏、体育看作是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提倡人的身心健全发展5以原罪论为基础的宗教道德教育开始解体,在人文主义的学校中开始提倡人道主义、乐观主义、积向上、热爱自由、追求平等以及合理享乐等新的道德观。

尊重儿童和反对体罚成为一些教育家的强烈要求。

6古代亚里斯多德提出的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教育的主张被重新提出,并付诸实践。

7理论联系实践,向大自然学习,利用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教学等理论的提出及运用,给教育增加了巨大的力量8产生了一些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首次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想结合的思想以及成人教育的思想。

维多利诺由人文主义者创办的几所宫廷学校的教学组织达到较为完善的程度,成为其他学校的楷模。

其中最富盛名的是维多利诺为孟都亚贵族冈查加的家族所办的学校。

维多利诺将弗吉里奥的思想付诸实践,被称为第一个新式教师。

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将冈查加宫廷学校命名为快乐之家,继承了古希腊通才教育的传统,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的身体、智力和道德得到和谐发展,造就为社会服务的、有高度责任感的公民。

学校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教师的教导应跟随自然。

主日学校又译星期日学校由热心贫民儿童教育的传教士罗伯特瑞克斯于1781年创办。

主日学校是在教堂和小教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牧师负责组织,利用星期日对儿童及一些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的成人进行宗教和道德教育,学习粗浅的读写知识。

到1975年,整个英国已设有1012所这类学校。

1790年以后,主日学校运动进入衰落时期,被1803年兴起的导生制学校所取代。

公学公学是英国教育中的特有现象。

14—15世纪,英国出现一些专为特权阶级和富人子弟设立的设备较好、教育水准较高的文法学校,即“公学”,以区别于仅招收本地学生的地方学校。

公学是一种私立、寄宿、以升学为宗旨的中等学校,以向牛津、剑桥大学输送合格新生为主要任务,因而具有大学预科性质。

公学的经费全靠私人捐助,拥有大量校产,不受政府资助和干涉,收费昂贵。

公学注重绅士风度培养,主要课程是古典学科。

15-17世纪,英国陆续创办了最著名的9所公学:温彻斯特公学、伊顿公学、圣保罗公学、威斯敏斯特公学、舒兹伯利公学、麦钦泰勒公学、拉格比公学、哈罗公学和查特斯特公学。

自出现之日起,公学一直在英国中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公学作为英国社会特权的组成部分,使英国社会阶层较高的人占有从事地位较高、安全而有声望的职业的优势。

知道1964-1979年的“公学革命”之后,英国公学才体面的埋葬了公学名称,将自己和所有私立学校统称“独立学校”导生制学校(贝尔—兰卡斯特制学校)1789年,英国非国教派的新教徒传教士兰卡斯特在伦敦创办学校招收贫苦儿童入学。

由于经费缺乏,学校不能多聘教师,就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先从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充任导生,由教师对其训练后再转教其他学生。

同一时期,国教派士贝尔在当时英殖民地印度创办了类似学校。

不足:两种学校都不能给学生以系统、充分的知识,教育质量非常差。

导生制大大增加了学生名额,适应了当时对贫民及童工施行初等教育的要求,因而在英国各地学校得到广泛采用。

斯宾塞的课程论思想——“为完美生活做准备”斯宾塞是英国实证主义的代表和社会进化论者,他把进化论原理运用于个人发展和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知识的价值应当有两个内涵,即指导意义和训练意义。

科学知识能指导人类的各项主要活动,对发展儿童智力也具有重要作用。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方案一、塔列兰方案1791年在制宪会议上提出的国民教育方案,内容包括:1地方政府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小学,入学者免费就学;2各郡克设立7年制郡立中学,为从事职业做准备;3由省设立高等教育,以培养宗教、医学、法律和军事等方面的专门人才;4设立国立大学统帅整个国民教育系统;5中央设立全国社会教育委员会,主持国民教育事宜。

塔列兰教育方案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性质,却保留了教育的阶级差别,教学科目没有排除宗教。

它是第一个较为系统的国民教育方案。

二、康多赛方案1国民教育史国家对其全体公民应尽个职责,应由国家建立统一的、前后衔接的、世俗的学校系统2学校系统包括初等小学4年,高级小学3年,中学校5年,专门大学、大学校3大学校是行政和研究中心,领导各级学校4各级学校均应实施强迫、免费教育,摒弃教会教育5教学内容上废除宗教科目,增加农业、手工业和国内生产等内容,减少古典学科,扩大自然科学和数学,增设政治教育课等。

康多赛方案比塔列兰方案更富有民主精神,虽未提交立法会议表决。

但其基本精神对19世纪法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三、雷佩尔提方案由雅各宾派提出:由国家向富人征收累进所得税来开办寄宿学校——国民教育之家,免费向儿童提供衣食,以保证初等教育的实施;重视儿童的体育、智育和劳动教育;设立家长组成的国民教育协会。

这个方案的民主性与革命性超过了其他教育方案。

四、多诺教育方案1795年提出的新的国民教育法案,它对法国大革命时期各种教育方案及其实施经验进行了概括和总结:1否定传统课程和教学方法,反对教会控制教育,由国家承担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强调向儿童灌输共和国的原则;2规定学校系统包括:每县在城镇设立一所小学,男女儿童同校但分开教育,贫穷儿童免费;中心学校的教学单位不再是班级而是按课程分类。

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各类专门人才。

上述各种教育方案或法案都受到法国大革命前启蒙思想的影响,对19世纪法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具有法国特色的国民教育体系和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的主要思想来源。

这些方案获法案具有以下共同的特点:第一,提出了国民教育的设想,包括由国家承担普及国民教育责任,以及教育管理和体制结构等方面的设想;第二,提出了教育普及的方式和国民教育的经费来源等;第三,提出了各级各类学校系统的设想;第四,主张教育内容世俗化和科学化,包括减少古典课程和取消宗教课程,增设与社会生产和实践密切联系的课程,开设政治课等。

乌申斯基民主性教育的特征民主性教育的本质特征突出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民是民族性教育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最基本推动力量,也是民族教育成功的基本保证。

第二,教育应该是人民的,应该由人民自己来管理和领导。

第三,民族性教育应当以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

为此须广设学校,实行义务教育制度,这是推动国家和人民进步的强有力因素;地方学校比官方教育制度有更大优越性,最终将给俄国国民教育奠定巩固的基础。

在经费方面,他认为主要应由政府和人民共同筹集。

第四,民族性教育应当是男女平等的教育,男女儿童应有统一的的教育制度。

第五,民族性教育应当充分吸收本民族人民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应当把本民族语言的学习放在中心位置。

第六,深刻指出了本民族语在民族的生存、巩固、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为本民族语是俄国人赖以掌握和传递思想和知识的唯一工具。

第七,从教育的民族性原则出发,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

培养儿童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的任务贯穿于他的整个教育体系之中。

乌申斯基要求建立具有俄国特色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体系,反对当时的沙皇政府和保守派人士把德国的教育机械地搬到俄国的教育中来的做法,在当时具有民族和民主的进步意义,但他把民族性建立在东正教的基础上则反映了其历史局限性。

“美国公共教育之父”——贺拉斯·曼主要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是以推广公立免费学校、扩大普及教育为中心展开的,他善于根据当地的社会实际及时吸收和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有用的思想和经验,不断批评保守的教育观念,并以忘我奋斗的作风赢得了人们的信赖和尊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