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旺模具模具设计结构标准一.产品排位1.1 产品的排位二.型芯尺寸结构2.1 型芯的设计三.冷却水道结构3.1 冷却水道的设计原则四.流道结构4.1 喷嘴与定位环4.2 流道的设计4.3 浇口的设计4.4 其它设计五.定位结构5.1 模板的定位5.2 镶针的定位六.开闭模控制结构6.1 小拉杆6.2 拉板6.3 尼龙扣七.滑块结构7.1 滑块的设计7.2 滑块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7.3 滑块的结构八.滑块镶拼结构8.1 滑块镶拼的使用场合8.2 滑块镶拼的几种结构8.3 滑块的导向8.4 滑块压板设计8.5 耐磨块的设计8.6 楔紧块的设计九.斜顶结构9.1 斜顶的设计原则9.2 斜顶的结构与参数9.3 斜顶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9.4 斜顶导向9.5 斜顶座十.顶出结构10.1 顶针顶出结构10.2 司筒顶出结构10.3 直顶顶出结构10.4 顶块顶出结构10.5 推板顶出结构10.6 气顶顶出结构十一.模具加工及外观标准一.产品排位1.1产品的排位一定要以节约为原则应尽量避免滑块和斜顶产生多重角度,减少模具的加工难度。
一模多腔时,应当优先考虑平衡排列,尽量减少流道的总长度保证塑料的流动性。
一模多腔时,当产品之间不通过流道时X、Y向之间的距离要保证在6~25,当产品之间过流道时X、Y之间的距离要保证在20~40。
二.型芯尺寸结构2.1型芯的设计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成本。
型芯强度设计标准,如表:当设计深腔模具时,高度大于150以上的桶形产品。
应考虑原身留的形式,模板之间互锁来加强模具的强度(比如电池槽模具结构)。
型芯订购公差标准:当型芯用硬料(需要热处理的钢材),未热处理之前加工时必须必须把长、宽、高方向各加大0.5~1,以补偿热处理时产生的变形。
当用预硬料型芯或硬料型芯热处理回来后必须在磨床修平后加工(六面卡拐),公差如下表:型芯螺丝的使用,当型芯的重量超出10时应当设计吊模螺丝。
型芯固定螺丝的排布尺寸如下表:分模面设计注意事项分模面要沿胶位面拉伸,避免线或点封胶。
产品要是有较严格的外观要求时,后模部分的外观胶位要比前模稍小0.1~0.3。
如果分模面没有平面,必须设计时增加平面方便后续加工时,充当Z向基准。
分模面的选择必须考虑防止制品粘前模。
分模面的封胶位置宽度要保证在5~20之间,其它部分根据面积的大小逼空0.1~0.2(面积越大逼空深度越大)。
分模面在满足制品外观和结构装配时,尽量保持平整。
枕位、插穿位、碰穿位设计注意事项枕位设计时要考虑其强度,应避免宽度小于5的设计、枕位的封胶面留有5~20,其它部分逼空、枕位的斜度落差至少要保持0.5以上、枕位要避免45°以下的尖角产生。
插穿斜度要保持2°~5°、要是有较长的插穿胶位时要加油槽,防止插伤、碰到在胶位里的细小插穿面时,要采取镶件的形式。
碰穿设计要有较大面积时,留有5~10封胶面,其它部分避空,避空深度在0.1~0.15,同时要加设排气孔,防止困气。
型芯镶拼的选择。
以下几种情况,考虑镶拼。
整体加工困难。
排气不良,产品填充困难。
强度小、易损坏的部位。
前、后模细小的凸起部位。
镶拼时要注意几点:防止尖角的产生。
要有基准方便加工。
若是没有基准,必须在材料完整时把螺丝孔、顶针孔加工完毕。
型芯镶拼时要考虑其强度。
型腔镶拼方式。
镶通、盲镶。
挂台定位镶通优先使用。
挂台规格:宽度2、3、5,深度5。
销子定位适用于薄形镶件。
螺丝定位适用于大型镶件或盲镶。
型芯的其它要求。
型芯要统一倒角,1*45°、2*45°、3*45°根据尺寸大小而定。
型芯要在基准角打上统一标志、模具编号、部件名称。
后模型芯超出模架部分侧面应当避空0.5以上。
除封胶面外,可避空的部位都应避空,R角要尽可能的大,方便加工。
三.冷却水道结构3.1 冷却水道的设计原则冷却水道防止漏水到型腔、不应影响工人在注塑时的操作,(模具在注塑机上一般放置都是基准角在上方,靠注塑机控制面板的一侧)因此在设计水道外接口时要以下顺序考虑:注塑机控制面板的另一侧、模具下方、控制面板一侧、模具上方。
快速接头必须沉入模板内,防止模具装卸时碰伤。
快速接头必须表面可见,易安装,如果不可见需要使用加长水嘴。
水孔距顶针、斜顶和镶件边的最小距离不小于5。
水孔间距与型腔之间的关系如下表:密封圈标准规格:密封圈安装。
中心离侧壁的距离应等于胶圈的外径。
三板模中,当流道直径较大时,要考虑在脱料板设计水路,用来冷却流道。
当型芯无法走水路时,要在型芯周围的模架上设计水路来冷却型芯。
滑块、斜顶胶位面积较大时要考虑设计水路。
四.流道结构4.1 浇口与定位环浇口不能安装在型芯面上、背板留有5即可,尽量减少浇口的长度。
为了保证浇口在模具中心位置,可考虑偏心设计,角度要小于20°.为了防止料把拉丝可在浇口底座位置镶一厚道为1的薄片。
浇口标准如下表:定位环统一为外径100、内径70、厚度15。
模板沉入5,表面留有10。
如客户需要对应注塑机增加相应的定位环。
4.2 流道的设计常用的流道类型有圆形流道、梯形流道。
圆形流道一般在2~12之间变动,但是直径大于10时对流道性能的影响不大。
梯形流道多用于三板模和带有推料板的模具。
常用高度=2/3宽度,梯形斜顶一般取5°和10°,底部1.5,宽度4~12。
流道尺寸选用时按照下表:流道的排列形式,尽可能保证流动的平衡性。
优先考虑使用I、H、X、S排列形式,如果这几种排列形式无法使用,在考虑其它排列(例如T形排列)。
当产品熔接痕较为明显或产品后续加工需要用到固定时,要考虑增加辅助流道加以改善。
所有流道必须开设冷料井。
冷料井长度要求是副流道的2倍。
4.3 浇口的设计浇口要设在胶位厚壁处、产品最容易清除的地方、尽量避免熔接痕的产生、避开薄弱的型芯。
浇口分为:直浇口、扇形浇口、潜浇口、环形浇口、牛角浇口、点浇口。
直浇口、扇形浇口厚度不得超出壁厚的1/3,牛角浇口、潜浇口、点浇口用于产品表面不允许有任何浇口痕迹。
五.定位结构5.1 模板的定位在模具上没有有效的斜面当定位时,为了防止错位,要增加定位销、大于4040以上的模具,要增加定位块、要求比较高的模具,要增加精密定位块。
定位销标准如下表:斜度定位块标准如下表:精密直定位块标准如下表:六.开闭模控制结构6.1 小拉杆(限位螺丝)限位螺丝标准如下表:6.2 拉板如果模板上无法安装限位螺丝时,应使用拉板来代替。
标准如下表:6.3 尼龙扣尼龙扣用在开模顺序模具结构中,在设计时必须要设计排气孔,尼龙扣固定端必须设计3的沉台,另一端要倒R3的圆角。
标准如下:七.滑块结构7.1 滑块的设计滑块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动作简单、定位准确、强度足够、加工方便。
7.2 滑块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抽芯距离要大于胶位2以上。
滑块必须设计基准面,方便加工。
加工时基准面不允许随便更改,任何与基准面有关的更改,设计部门的图纸必须做相应的变更。
如果滑块抽芯时脱离行位,必须做斜面处理,防止滑块封胶面撞伤。
滑块设计时要避免利角的产生。
当滑块高于模板时,高出部分要做斜度或避空处理。
7.3 滑块的结构滑块分斜导柱结构、狗腿结构、油缸结构斜导柱的标准使用如下表:狗腿结构适用于没有楔紧块的情况下使用。
它分开孔式和开槽式,当无法使用开孔式时,可采用开槽式。
油缸结构适用场合。
当胶位抽芯较大时、无法使用斜导柱时、滑块开合模有严格要求时、滑块抽芯角度过大时。
八.滑块镶拼结构8.1 滑块镶拼的使用场合镶件薄弱,容易损坏。
精度要求高,难以一次性加工到位。
形状复杂,整体加工困难。
圆形结构。
节约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8.2 滑块镶拼的几种结构挂台、使用压板固定、使用螺丝固定。
8.3 滑块的导向滑块长度大于200,要在滑块底部加一个导向块:滑块行程大于350,要在滑块底部加两个导向块。
标准如下表:导向块要固定在模板上。
8.4 滑块压板设计压板标准如下表:8.5 耐磨块的设计耐磨块厚度取8、10、12。
统一用平头螺丝,螺丝至少要低于耐磨块平面0.5。
耐磨块平面要高于避空面0.5。
耐磨块周边倒角1*45°,滑动面要开设油槽。
8.6 楔紧块的设计楔紧块必须要有可靠的定位,定位槽宽度与深度不得小于8。
楔紧块的高度必须大于滑块的2/3.楔紧块的最小宽度大于高度0.8倍,且大于15。
九.斜顶结构9.1 斜顶的设计原则当产品有卡扣、凹凸槽等影响直接脱模的结构,不能使用滑块,必须设计斜顶顶出(强脱模具除外)。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很深的筋位不易脱模时,应使用斜顶顶出。
9.2 斜顶的结构与参数斜顶在设计时,必须设有挂台,挂台的宽度要控制在2~5之间(避免注塑时斜顶受压移位),挂台根部要避空并且设计加强R,R取0.5~2之间。
斜顶顶出时,脱出距离=胶位长度+2~6。
斜顶顶部加胶0.05~0.1,避免顶出是铲胶。
斜顶的角度取3°~15°之间。
一些大斜顶,为了节约材料、加工方便,可把斜顶分为两部分,斜顶头和顶出。
顶出分两种形式顶块和顶杆两种。
9.3 斜顶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斜顶顶出时不要和其它零件或产品干涉。
斜顶顶出时不要造成铲胶。
斜顶顶出距离、角度必须计算准确。
所有斜顶必须设有挂台,如果无法设挂台时,Z向必须设定位。
9.4 斜顶导向斜顶一般使用斜顶座导向,斜顶与斜顶座Z向接触面不得留有间隙。
当斜顶使用镶拼结构并且宽度在20~50之间时,要使用L形导向槽,导向槽的尺寸取3*3、5*5,导向转角处要设有R来增加强度去R0.5~2。
当斜顶使用镶拼结构并且宽度大于50时,要使用T形导向槽,各项尺寸同上。
当斜顶是镶拼结构时,导向不能脱出斜顶槽,斜顶槽内必须留8以上,如达不到要求需加长斜顶底部。
9.5 斜顶座斜顶座制作标准如下表:十.顶出结构10.1 顶针顶出结构顶针优先排列在筋位附近或脱模斜度较小的地方。
顶针尽量排布在胶位平整的地方,避免在R角、尖角、太大的斜面上及离胶位太近的地方。
顶针设在曲面上时,应设计防转。
顶针要排布均匀。
顶针到胶位的留有15~30,其它部分逼空。
顶针直径小于∮2.5时,要使用有托顶针。
长度大于450,直径小于∮5也要使用有托顶针。
有托顶针使用时,要把托杆部分藏人模板中至少5。
当产品有较深的筋位时,要设有扁顶针,托杆要藏人模板5以上。
10.2 司筒顶出结构当产品有较深柱子的模具中,应当使用司筒。
10.3 直顶顶出结构当产品有较深的筋位或胶位时,可采用直顶的方式。
设有直顶时,不能影响产品外观。
设计直顶时,要考虑产品是否容易取出。
10.4 顶块顶出结构当产品周边必须使用顶出,而又不能使用其它方式或不必要使用推板时,可考虑使用顶块。
顶块除有胶位一面外,周边必须设有1°~3°斜度。